1912年的時候,清帝沒有效仿曾經的蒙古退回漠北那樣,而是選擇直接退位。這一退位與直接宣佈投降沒什麼兩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當時的清朝貴族心態已經完全爆炸,對重新建立政權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當一個人內心已經崩潰的時候,他們能想到的是什麼呢?毫無疑問只能是束手就擒了。為何會崩潰,不再抱有希望呢?我們來看看當時清政府當時艱難的處境就知道了。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這本書當中,對自身的退位有著比較詳細的描寫。溥儀等人確實想過戰略性撤退,畢竟蒙古也曾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可是他們的實力沒有辦法支撐他們的野心。
也就是說,他們的手中沒有多少兵力,就連武器都是遠遠落後於革命黨,在這種情況下想殺出一條血路,是非常不現實的。
當然,當時還是有保守派不服氣,在全面落後的情況下,依舊想要對抗到底,良弼就是其中之一。可沒過多久,他卻被革命黨人炸死。
從中我們可以得知,良弼的死亡可能就算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了。或許原本還有人和他一樣是主戰派,主張堅持不退位,和敵人決一死戰。
可是在革命黨拿良弼殺雞儆猴之後,這樣的聲音就逐漸弱了下去。或許他們的心裡仍然有反抗的慾望,但是為了保全性命,誰又敢再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講出來呢?
說完了皇帝和權臣,咱們再聊聊那些普通王公貴族。在袁世凱宣佈皇帝退位的時候,他們的態度非常曖昧,他們自始至終都沒有給袁世凱施壓,沒施壓,在當時的背景下就相當於是默認了他的做法。
其實袁世凱在勸小皇帝溥儀退位之前,早就把這些人給搞定了。袁世凱當時給出的條件是:“皇帝但卸政權,不廢尊號。並議定優待皇室八條,待遇皇族四條”。
面對那些王公貴族,袁世凱雙管齊下,先是說明了抵抗的後果,之後又強調支援退位並不會對他們造成多大的影響,他們依然可以享受榮華富貴。
或許多年前那支在關外的八旗子弟是充滿血性的,不會聽從袁世凱的花言巧語,可是時過境遷,如今這些誕生在和平時期的滿清貴族只會貪圖享樂。
他們關心的不是清朝覆滅與否,而是清朝在覆滅之後他們是否還能享受到這樣優渥的待遇。
袁世凱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在“皇帝退位”這一問題上,他們自然不會再有過多的意見。當然了,這裡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凱是個狡猾的人,他雖然給出了無數承諾,但顯然有一些承諾是明顯不可能做到的,比如最大程度維護他們的權力之類的。
換句話說,袁世凱其實在有意欺瞞他們。但只有這樣,他們才肯心甘情願接受清朝覆滅的事實。袁世凱不需要為這個謊言承擔任何後果,因為在退位之後這些八旗子弟已經沒有辦法對他形成任何威脅了。
不少人都會罵上到王公,下到貴族都沒骨氣。因為在很多人眼中,擺在滿清王公貴族面前的除了直接屈服,還是可以選擇“戰略轉移”的。
可實際上,在當時背景下,戰略轉移到東北壓根就不現實,因為袁世凱對京城的掌控度是非常高的,整個京城的防務都歸他管,那些八旗子弟根本就沒有逃出京城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他們內心是怎麼想的,為了活命只能選擇臣服(這裡比較諷刺的是,袁世凱的權力基本都是他從八旗子弟這裡忽悠來的。當時他們以為袁世凱是拯救他們走出泥沼的救命恩人,誰都沒有想到他的真實身份是推動清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退一步講,即使這時候關外依然由滿清控制,即便他們有能力成功逃走,估計滿清貴族也不會作出這樣的選擇。
答案非常簡單,因為關外在當時依舊是非常的荒涼,這些習慣了優渥生活的滿清貴族根本無法接受在那種惡劣的環境下生存。
雖然他們曾經出身於那裡,但是在享受過人間極致的體驗之後,再讓他們返璞歸真,相信不會有人願意這麼做。畢竟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可不是白說的。此外,滿清的漢化是非常嚴重的,有很多人雖然身上流淌的是滿族的血統,但是在他們的認知當中自己是漢人。他們與中原大地上面的那些王室貴族,已經沒有任何的區別了。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的根不在關外,而在京城。
別說當時的客觀條件並不允許他們回去。即便他們回去了又能如何呢?曾經的東北無疑是滿清八旗子弟的大本營,可是在當時滿清在東北已然沒有任何勢力了。
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滿清在東北的駐軍就被沙俄連根拔除了。後來日本人在英美的支援下,成功打退了沙俄,在歐美的主持下,日本把東三省的主權交還給了中國。
雖然主權回來了,但是滿清在東北的佈置早就毀於一旦,此時東三省只是在名義上是滿人的天下罷了。而後來隨著東北改制,統治階級都不再是滿人,統率東三省的人變成了來自袁世凱的北洋系的人。這個時候,在東北主要有三方勢力,一個是日本,一個是俄國,還有就是袁世凱的北洋系,總之與滿清貴族整體關係不大。有人或許會說,東北是滿清的龍興之地,即便領導層換了,統治基礎,百姓的支援應該還在吧?我的回答是“no”,因為當時的東北漢人或許已經超過了滿人。
當初,隨著滿人的入關,一部分反抗清朝漢人就溜出關去,在關外生活,畢竟最危險的地方也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而到了近代,由於黃河水患自然災害,加上清末農民起義(義和團運動、小刀會起義等)叢生,為了躲避動盪,大多山東、直隸的漢人為了謀生,也北上出關到了東北。
也就是說東北有不少漢人,甚至是對滿清敵視的漢人。
如果清朝沒有選擇退位,而是選擇退回關外,那麼他們需要直面列強(主要是日、俄)的鋒芒,還有袁世凱的監視,甚至是當地百姓的仇視,在這種苛刻的條件下,他們能東山再起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總之,滿清王公貴族已經是沒有撤離的必要,因為屬於他們的時代落幕了。隨著反抗號角的吹響,各個省份相繼獨立,諸多清朝的將領選擇反叛,無數百姓高舉反對清廷的大旗,各地的電報紛至沓來,勸清帝早日退位,這些無不彰顯著一件事,那就是處在內憂外患下的清朝,統治已經徹底終結了。
此時的清朝,完全可以用牆倒眾人推來形容。在這種惡劣的外部環境下,退位的必然的選擇。但凡有一絲希望,相信他們都會爭取。他們之所以放棄,是因為前途渺茫到一絲希望都看不見,這時候與其做無意義的反抗,不如乖乖束手就擒,這樣才能將傷亡降到最低。
1912年的時候,清帝沒有效仿曾經的蒙古退回漠北那樣,而是選擇直接退位。這一退位與直接宣佈投降沒什麼兩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當時的清朝貴族心態已經完全爆炸,對重新建立政權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當一個人內心已經崩潰的時候,他們能想到的是什麼呢?毫無疑問只能是束手就擒了。為何會崩潰,不再抱有希望呢?我們來看看當時清政府當時艱難的處境就知道了。
一、退位這個決定是經過溥儀和諸多王公貴族共同作出的,他們為何會如此決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這本書當中,對自身的退位有著比較詳細的描寫。溥儀等人確實想過戰略性撤退,畢竟蒙古也曾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可是他們的實力沒有辦法支撐他們的野心。
在書中溥儀提到:“革命黨太厲害,咱沒槍炮役軍餉,打不了這個仗。”也就是說,他們的手中沒有多少兵力,就連武器都是遠遠落後於革命黨,在這種情況下想殺出一條血路,是非常不現實的。
當然,當時還是有保守派不服氣,在全面落後的情況下,依舊想要對抗到底,良弼就是其中之一。可沒過多久,他卻被革命黨人炸死。
對於良弼的被炸死,溥儀在書中是這樣說的:“良弼被革命黨人炸死了。這樣一來,在御前會議上連毓朗那樣兩可的意見也沒有了。”從中我們可以得知,良弼的死亡可能就算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了。或許原本還有人和他一樣是主戰派,主張堅持不退位,和敵人決一死戰。
可是在革命黨拿良弼殺雞儆猴之後,這樣的聲音就逐漸弱了下去。或許他們的心裡仍然有反抗的慾望,但是為了保全性命,誰又敢再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講出來呢?
說完了皇帝和權臣,咱們再聊聊那些普通王公貴族。在袁世凱宣佈皇帝退位的時候,他們的態度非常曖昧,他們自始至終都沒有給袁世凱施壓,沒施壓,在當時的背景下就相當於是默認了他的做法。
其實袁世凱在勸小皇帝溥儀退位之前,早就把這些人給搞定了。袁世凱當時給出的條件是:“皇帝但卸政權,不廢尊號。並議定優待皇室八條,待遇皇族四條”。
面對那些王公貴族,袁世凱雙管齊下,先是說明了抵抗的後果,之後又強調支援退位並不會對他們造成多大的影響,他們依然可以享受榮華富貴。
或許多年前那支在關外的八旗子弟是充滿血性的,不會聽從袁世凱的花言巧語,可是時過境遷,如今這些誕生在和平時期的滿清貴族只會貪圖享樂。
他們關心的不是清朝覆滅與否,而是清朝在覆滅之後他們是否還能享受到這樣優渥的待遇。
袁世凱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在“皇帝退位”這一問題上,他們自然不會再有過多的意見。當然了,這裡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凱是個狡猾的人,他雖然給出了無數承諾,但顯然有一些承諾是明顯不可能做到的,比如最大程度維護他們的權力之類的。
換句話說,袁世凱其實在有意欺瞞他們。但只有這樣,他們才肯心甘情願接受清朝覆滅的事實。袁世凱不需要為這個謊言承擔任何後果,因為在退位之後這些八旗子弟已經沒有辦法對他形成任何威脅了。
二、滿清王公貴族當時真的有的選嗎?不少人都會罵上到王公,下到貴族都沒骨氣。因為在很多人眼中,擺在滿清王公貴族面前的除了直接屈服,還是可以選擇“戰略轉移”的。
可實際上,在當時背景下,戰略轉移到東北壓根就不現實,因為袁世凱對京城的掌控度是非常高的,整個京城的防務都歸他管,那些八旗子弟根本就沒有逃出京城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他們內心是怎麼想的,為了活命只能選擇臣服(這裡比較諷刺的是,袁世凱的權力基本都是他從八旗子弟這裡忽悠來的。當時他們以為袁世凱是拯救他們走出泥沼的救命恩人,誰都沒有想到他的真實身份是推動清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退一步講,即使這時候關外依然由滿清控制,即便他們有能力成功逃走,估計滿清貴族也不會作出這樣的選擇。
答案非常簡單,因為關外在當時依舊是非常的荒涼,這些習慣了優渥生活的滿清貴族根本無法接受在那種惡劣的環境下生存。
雖然他們曾經出身於那裡,但是在享受過人間極致的體驗之後,再讓他們返璞歸真,相信不會有人願意這麼做。畢竟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可不是白說的。此外,滿清的漢化是非常嚴重的,有很多人雖然身上流淌的是滿族的血統,但是在他們的認知當中自己是漢人。他們與中原大地上面的那些王室貴族,已經沒有任何的區別了。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的根不在關外,而在京城。
三、即便到“戰略轉移”回到了東北,還能東山再起嗎?別說當時的客觀條件並不允許他們回去。即便他們回去了又能如何呢?曾經的東北無疑是滿清八旗子弟的大本營,可是在當時滿清在東北已然沒有任何勢力了。
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滿清在東北的駐軍就被沙俄連根拔除了。後來日本人在英美的支援下,成功打退了沙俄,在歐美的主持下,日本把東三省的主權交還給了中國。
雖然主權回來了,但是滿清在東北的佈置早就毀於一旦,此時東三省只是在名義上是滿人的天下罷了。而後來隨著東北改制,統治階級都不再是滿人,統率東三省的人變成了來自袁世凱的北洋系的人。這個時候,在東北主要有三方勢力,一個是日本,一個是俄國,還有就是袁世凱的北洋系,總之與滿清貴族整體關係不大。有人或許會說,東北是滿清的龍興之地,即便領導層換了,統治基礎,百姓的支援應該還在吧?我的回答是“no”,因為當時的東北漢人或許已經超過了滿人。
當初,隨著滿人的入關,一部分反抗清朝漢人就溜出關去,在關外生活,畢竟最危險的地方也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而到了近代,由於黃河水患自然災害,加上清末農民起義(義和團運動、小刀會起義等)叢生,為了躲避動盪,大多山東、直隸的漢人為了謀生,也北上出關到了東北。
也就是說東北有不少漢人,甚至是對滿清敵視的漢人。
如果清朝沒有選擇退位,而是選擇退回關外,那麼他們需要直面列強(主要是日、俄)的鋒芒,還有袁世凱的監視,甚至是當地百姓的仇視,在這種苛刻的條件下,他們能東山再起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總結總之,滿清王公貴族已經是沒有撤離的必要,因為屬於他們的時代落幕了。隨著反抗號角的吹響,各個省份相繼獨立,諸多清朝的將領選擇反叛,無數百姓高舉反對清廷的大旗,各地的電報紛至沓來,勸清帝早日退位,這些無不彰顯著一件事,那就是處在內憂外患下的清朝,統治已經徹底終結了。
此時的清朝,完全可以用牆倒眾人推來形容。在這種惡劣的外部環境下,退位的必然的選擇。但凡有一絲希望,相信他們都會爭取。他們之所以放棄,是因為前途渺茫到一絲希望都看不見,這時候與其做無意義的反抗,不如乖乖束手就擒,這樣才能將傷亡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