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之戰是漢朝越過邊境出擊匈奴的第一戰,也是衛青軍事生涯的第一戰。公元前133年。漢朝第一次對匈奴的主動作戰——馬邑之戰失敗了。四年之後漢朝決心再次發動進攻,基於馬邑之戰的教訓,這次戰役選擇把戰場推進到匈奴境內,戰役的安排是車騎將軍衛青從上谷郡出發,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出發,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郡出發,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郡出發。每個人率領一萬騎兵,進攻關市附近的匈奴人。
關市是漢朝設立在邊境地區的交易市場,用來和匈奴進行貿易,既能抽取關稅,還能用貿易籠絡物資匱之的匈奴人,是羈縻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在馬邑之戰漢匈雙方撕破臉之後,雙方在關市的交易也沒有斷過。從漢高祖開始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一直在不斷的放寬邊境政策,逐步擴大貿易額。
這次戰役漢朝的軍事部署是四路人馬,齊頭並進,每支部隊相隔一百多里,使用這種用兵方式,可以大致看出本次戰役應該是戰略試探。這個試探既是對匈奴人,也是對自己人。在戰術層面上首先是驅逐作戰,當時的北方邊境匈奴人已經越過了秦長城,自由活動在長城以南的地區,選擇關市作為直接進攻目標,同時四路大軍一起行動,目的是壓縮匈奴人的活動範圍,將匈奴人驅趕到長城以北,恢復以秦長城為依託的邊防線。
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尋找匈奴軍隊進行交戰,用少量部隊去測試新的戰術。各部隊相隔一天的路程,能及時進行支援,就算戰局不利也能減小損失。無論戰役的結果如何,都是對騎兵新戰術和將領們的考試。出戰的四個人除了老牌騎兵將領李廣之外,兩個公孫將軍和衛青都是劉徹的近侍出身,需要一場實戰來考察指揮能力。
李廣和公孫敖進攻的地區是匈奴單于本部和左賢王部的結合部,因此受到匈奴主力的兩面夾擊,幾乎全軍覆沒,李廣更慘一點,自己也被俘了,好不容易才逃回來。公孫賀向北進攻抵達長城腳下,一路上根本沒有見到匈奴的軍隊,就原路返回了。
匈奴的左賢王部得知漢軍來進攻,便派出軍隊去圍攻漢軍的左路部隊,可在進軍的路上沒有碰到漢軍軍隊。就在這個時候,衛青的名將潛質顯現出來了,他沒有原路返回,而是在判斷出左賢王部內部空虛之後,衛青果斷選擇越過秦長城,殺入左賢王部腹地,以一次果斷的突襲,佔領了匈奴祭天的龍城,連擊必帶俘虜收穫了700個人頭,成為這次戰役中唯一取得戰果的部隊。龍城之戰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戰後公孫敖和李廠被判了死刑,靠花錢才買了一條命。衛青則晉升為關內侯,在二十級軍功爵裡,僅次於最高階的徹侯。
戰後,劉徹在面向全軍的詔書裡對戰役進行了總結。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兩條,首先是統兵將領和部隊不熟悉,上下思想沒有統一,其次是高階將領指揮失誤,中下級軍官作戰意志不堅定,擅自脫離戰鬥,導致部隊崩潰。
長期處於防禦狀態的軍隊一旦轉入進攻作戰,並且深入敵境,難免會出現各種不適應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漢朝要進行戰略試探的原因。透過小規模的戰役鍛鍊指揮官和軍隊,同時儘快解決掉髮現的問題,為下一步更大規模的戰役做準備,所以劉徹在詔書的最後赦免了所有潰逃的中下級軍官和士兵。衛青就是指揮著這樣的菜鳥部隊深入敵境的,在本身就是個新手的情況下,能把部隊完好無損的帶回來,同時還能有所收穫,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
這場戰役雖然交換比很難看,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場大勝利。首先證明了劉徹的識人之明,劉徹任用衛青這個從來沒有指揮過軍隊的人,當車騎將軍,是很有壓力的。這次戰役證明了劉徹選擇的正確性,再也沒有人質疑他的人事任命。漢武帝劉徹給了衛青一個機會,衛青還了他一場勝利,也就是君臣相得的典範吧。
其次,這場戰役證明了新戰法是可行的,匈奴人也是可以被打敗的,最重要的變化發生在心理上。作為靠掠奪周邊民族來養活自己的軍事帝國、匈奴必須每戰必勝,才能保持對周邊國家的壓迫。只要失敗了哪怕一次就可能土崩瓦解,因為只要成功反擊了一次,被他欺負的國家就再也不會怕他了。實際上在龍城之戰以後,匈奴已經沒有任何辦法阻止漢朝的前進。在龍城之戰以後的十年裡,漢朝連續發動了八次進攻作戰,終於打崩了匈奴,迫使匈奴人開始向西遷移。
衛青的經歷可以說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的典型案例了。衛青的出身非常低下,衛青的爸爸叫鄭季,在平陽侯的家裡當個辦事員,鄭季和平陽侯的侍妾衛氏私通,生了衛青。
衛青從小就是個奴僕,因為姐姐衛子夫偶然被劉徹看中,衛青才得以擺脫奴僕的身份。後來隨著劉徹逐步擴大近衛部隊,衛青的軍事才能才逐漸被劉徹注意到。到了策劃龍城之戰時,衛青被劉徹破格提拔為車騎將軍,然後一戰成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千古相傳的名將。
大詩人王維曾經在他的《老將行》裡說“衛青不敗由天幸, 李廣無功緣數奇”,意思是衛青的成功那是老天爺保佑,李廣沒有封侯是運氣不好。這實在是太看低衛青了。
如果說衛青幸運,那他也是幸運的,畢竟得到了一次機會。不過李廣的機會也是有的,恐怕比衛青還要多一些,單就這一次龍城之戰來說,在一起出徵的四個人裡,最精銳的騎兵都給了驍騎將軍李廣,給騎將軍公孫敖的是普通騎兵部隊,而給衛青和公孫賀的,乾脆就是騎兵和車兵的混編部隊。衛青能在這樣的條件下取得漢朝對匈奴的第一次勝利,怎麼能說是幸運呢?
命運沒有給衛青一個高貴的出身,但是命運給了他一次改變的機會,而衛青也抓住了。並且一直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寬和的性格,最後做到了善始善終。
龍城之戰是漢朝越過邊境出擊匈奴的第一戰,也是衛青軍事生涯的第一戰。公元前133年。漢朝第一次對匈奴的主動作戰——馬邑之戰失敗了。四年之後漢朝決心再次發動進攻,基於馬邑之戰的教訓,這次戰役選擇把戰場推進到匈奴境內,戰役的安排是車騎將軍衛青從上谷郡出發,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出發,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郡出發,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郡出發。每個人率領一萬騎兵,進攻關市附近的匈奴人。
關市是漢朝設立在邊境地區的交易市場,用來和匈奴進行貿易,既能抽取關稅,還能用貿易籠絡物資匱之的匈奴人,是羈縻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在馬邑之戰漢匈雙方撕破臉之後,雙方在關市的交易也沒有斷過。從漢高祖開始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一直在不斷的放寬邊境政策,逐步擴大貿易額。
一、龍城之戰的戰略佈署、戰略目的與結果這次戰役漢朝的軍事部署是四路人馬,齊頭並進,每支部隊相隔一百多里,使用這種用兵方式,可以大致看出本次戰役應該是戰略試探。這個試探既是對匈奴人,也是對自己人。在戰術層面上首先是驅逐作戰,當時的北方邊境匈奴人已經越過了秦長城,自由活動在長城以南的地區,選擇關市作為直接進攻目標,同時四路大軍一起行動,目的是壓縮匈奴人的活動範圍,將匈奴人驅趕到長城以北,恢復以秦長城為依託的邊防線。
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尋找匈奴軍隊進行交戰,用少量部隊去測試新的戰術。各部隊相隔一天的路程,能及時進行支援,就算戰局不利也能減小損失。無論戰役的結果如何,都是對騎兵新戰術和將領們的考試。出戰的四個人除了老牌騎兵將領李廣之外,兩個公孫將軍和衛青都是劉徹的近侍出身,需要一場實戰來考察指揮能力。
李廣和公孫敖進攻的地區是匈奴單于本部和左賢王部的結合部,因此受到匈奴主力的兩面夾擊,幾乎全軍覆沒,李廣更慘一點,自己也被俘了,好不容易才逃回來。公孫賀向北進攻抵達長城腳下,一路上根本沒有見到匈奴的軍隊,就原路返回了。
匈奴的左賢王部得知漢軍來進攻,便派出軍隊去圍攻漢軍的左路部隊,可在進軍的路上沒有碰到漢軍軍隊。就在這個時候,衛青的名將潛質顯現出來了,他沒有原路返回,而是在判斷出左賢王部內部空虛之後,衛青果斷選擇越過秦長城,殺入左賢王部腹地,以一次果斷的突襲,佔領了匈奴祭天的龍城,連擊必帶俘虜收穫了700個人頭,成為這次戰役中唯一取得戰果的部隊。龍城之戰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戰後公孫敖和李廠被判了死刑,靠花錢才買了一條命。衛青則晉升為關內侯,在二十級軍功爵裡,僅次於最高階的徹侯。
戰後,劉徹在面向全軍的詔書裡對戰役進行了總結。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兩條,首先是統兵將領和部隊不熟悉,上下思想沒有統一,其次是高階將領指揮失誤,中下級軍官作戰意志不堅定,擅自脫離戰鬥,導致部隊崩潰。
長期處於防禦狀態的軍隊一旦轉入進攻作戰,並且深入敵境,難免會出現各種不適應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漢朝要進行戰略試探的原因。透過小規模的戰役鍛鍊指揮官和軍隊,同時儘快解決掉髮現的問題,為下一步更大規模的戰役做準備,所以劉徹在詔書的最後赦免了所有潰逃的中下級軍官和士兵。衛青就是指揮著這樣的菜鳥部隊深入敵境的,在本身就是個新手的情況下,能把部隊完好無損的帶回來,同時還能有所收穫,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
這場戰役雖然交換比很難看,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場大勝利。首先證明了劉徹的識人之明,劉徹任用衛青這個從來沒有指揮過軍隊的人,當車騎將軍,是很有壓力的。這次戰役證明了劉徹選擇的正確性,再也沒有人質疑他的人事任命。漢武帝劉徹給了衛青一個機會,衛青還了他一場勝利,也就是君臣相得的典範吧。
其次,這場戰役證明了新戰法是可行的,匈奴人也是可以被打敗的,最重要的變化發生在心理上。作為靠掠奪周邊民族來養活自己的軍事帝國、匈奴必須每戰必勝,才能保持對周邊國家的壓迫。只要失敗了哪怕一次就可能土崩瓦解,因為只要成功反擊了一次,被他欺負的國家就再也不會怕他了。實際上在龍城之戰以後,匈奴已經沒有任何辦法阻止漢朝的前進。在龍城之戰以後的十年裡,漢朝連續發動了八次進攻作戰,終於打崩了匈奴,迫使匈奴人開始向西遷移。
三、衛青的經歷衛青的經歷可以說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的典型案例了。衛青的出身非常低下,衛青的爸爸叫鄭季,在平陽侯的家裡當個辦事員,鄭季和平陽侯的侍妾衛氏私通,生了衛青。
衛青從小就是個奴僕,因為姐姐衛子夫偶然被劉徹看中,衛青才得以擺脫奴僕的身份。後來隨著劉徹逐步擴大近衛部隊,衛青的軍事才能才逐漸被劉徹注意到。到了策劃龍城之戰時,衛青被劉徹破格提拔為車騎將軍,然後一戰成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千古相傳的名將。
結束語大詩人王維曾經在他的《老將行》裡說“衛青不敗由天幸, 李廣無功緣數奇”,意思是衛青的成功那是老天爺保佑,李廣沒有封侯是運氣不好。這實在是太看低衛青了。
如果說衛青幸運,那他也是幸運的,畢竟得到了一次機會。不過李廣的機會也是有的,恐怕比衛青還要多一些,單就這一次龍城之戰來說,在一起出徵的四個人裡,最精銳的騎兵都給了驍騎將軍李廣,給騎將軍公孫敖的是普通騎兵部隊,而給衛青和公孫賀的,乾脆就是騎兵和車兵的混編部隊。衛青能在這樣的條件下取得漢朝對匈奴的第一次勝利,怎麼能說是幸運呢?
命運沒有給衛青一個高貴的出身,但是命運給了他一次改變的機會,而衛青也抓住了。並且一直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寬和的性格,最後做到了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