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451801511917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角色遊戲是3—6歲幼兒最典型、最重要的遊戲。對於這一時期孩子的生活、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小班幼兒具有強烈的模仿性,在角色遊戲過程中,他們不斷模仿成人的行為,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現實生活。他們的語言、動作、社會交往、生活經驗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隨意性,生活經驗少,且剛剛接觸遊戲。所以扮演角色能力差,遊戲水平低下。那麼如何提高小班角色遊戲水平呢?本人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從分析小班角色遊戲特徵入手,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

    一小班角色遊戲特徵

    遊戲情節簡單而零散。由於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隨意性。生活經驗少,且剛剛接觸遊戲,所以遊戲中反映出來的內容簡單,情節單一、零散。如“媽媽”喂娃娃、抱娃娃、給娃娃穿衣或打電話、掃地、拖地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內容。或者是爸爸燒飯、媽媽燒飯、你喂娃娃、我也娃娃。遊戲情節是零散的片段,相互間缺乏聯絡。遊戲動作重複而簡單。由於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小手肌肉發育不夠完善,喜歡做重複動作。所以小班幼兒在遊戲時,多是簡單的重複動作,較少的系列動作是憑興趣操作材料。如反覆地做切菜動作、炒菜動作、反覆做接水、飲水動作。但有時有感興趣的材料也會出現一序列動作。如幼兒會假想娃娃餓哭了,於是連忙泡奶、餵奶等動作。遊戲語言交往較少。由於小班幼兒以自我為中心,幼兒遊戲中大多是平行遊戲,幼兒獨自操作材料。如抱娃娃、喂娃娃往往是默默無語。一起玩時也是各說各的話,專心於自己的遊戲,旁若無人,有時也有一些簡單的對話,但是是圍繞模仿的材料開展的,如:錫凱拿著酸奶瓶說:“喝酸奶吧!”銳涵接過酸奶喝了一口說:“好甜呀”,然後又進行自己的遊戲。遊戲時缺乏角色意識。幼兒遊戲扮演的角色是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如:爸爸、媽媽、奶奶、爺爺等。但幼兒經常滿足於擺弄操作材料,未意識到扮演的角色。有時扮演的角色也會經常轉移。這是因為幼兒的角色意缺乏。遊戲中的興趣和注意力不穩定,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例如:他當弟弟時,看到爸爸打電腦玩得特別高興時,他就放下手中的掃把,也去打電腦。可當他看見爸爸泡茶招呼客人很有趣,他就放下手中的鍵盤也要泡茶招呼客人。遊戲時是依材料而進行的遊戲。由於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特點,小班幼兒操作使用的通常是實物或是具體形象的材料。遊戲中動作交往多於語言交往。更多依賴玩具進行遊戲,滿足於玩具的擺弄,缺乏交往的能力。例如:奶茶店的服務員,埋頭配奶茶,對來買奶茶的客人置之不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和踐行奮鬥的青春最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