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只愛潘多拉

    北韓和南韓在古代長期使用漢字,他們的典籍都是以漢文寫成的,現在的北韓文或韓文是在15世紀初發明出來的“拼音”,俗稱“諺文”。比如“大韓民國”,寫作:대한민국,用拉丁字母轉寫韓文字母的發音,就是

    Dae han min guk

    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文寫作“조선민주주의인민공화국”,用拉丁字母轉寫發音就是:

    Cho sŏn Min ju ju ŭi In min Kong hwa guk

    這種像拼音一樣的諺文一直沒有官方地位,更不是北韓和南韓的書面語言。直到二戰結束以後,南韓獲得了獨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獨立後的南韓在1948年正式確定了所謂的諺文專用政策,當年頒佈了《諺文專屬用途法》,要求“大韓民國的公文必需使用諺文書寫。然而,在過渡期間,可以在諺文後方以括號形式插入漢字”。

    顯然,一下子廢除漢字全用拼音式的韓文,人們是不習慣的,因為同音字太多嘛。比如“수도”(sudo)這個寫法,對應的意思包括了“修道”、“囚徒”、“水稻”、“水道”、“隧道”等多個同音的詞,所以最開始南韓實際上是採用的雙語政策,在同音的情況下可以用括號的形式標出漢字,以免誤會。

    所以李承晚時代(1948—1960)南韓的出版物實際是韓漢雙語的,這一時期漢字也並沒有退出南韓的小學教育,小學仍然要教學生一些漢字。直到朴正熙上臺後,才開始大力全面禁用漢字。1970年朴正熙發表“全面廢止漢字宣言”,禁止各學校在小學階段教授漢字,中學和大學雖然充許教漢字,但成為選修科目,不用考試。由於小學是一個人學習文字的黃金時期,在小學廢止漢字,下一代的南韓人就基本上就不再認識漢字了。

    小學廢止漢字政策執行了十年以後,基本上就培養起了一批不再使用漢字的新一代人群,到1980年代中期,南韓的報紙、雜誌、書籍等出版物所面對的就是一群不再認識漢字的人,所以從這時起,報紙、雜誌、書籍也都不再標註漢字,而是全用韓文了。

    朴正熙的政策是非常巧妙的,他的全面廢止漢字,其實並不太激烈,而是漸進式的,是透過在小學階段不教漢字,培養一個不認識漢字的新一代來結束漢字在南韓的使用。最終用時間戰勝了漢字在南韓文化傳統中的影響力。

  • 2 # 劉權林

    南韓廢除漢字、創立彥文差不多600年了。也就是明朝時南韓開始人為創造彥文,“以有別於中國”。

    也就是說那時的世宗大王,覺得北韓和中國是不一樣的,要做一個區分,所以首先要在文字上不一樣。

    但大臣們都非常反對,覺得不用漢字就成了蠻夷了,所以上層人物還是用漢字。但漢字難學啊,底層老百姓沒有那麼多錢去學習漢字,於是彥文就在底層流通起來,也就是說漢字和彥文同時流通。

    後來南韓成為日本殖民地,推行日語,不許南韓人說韓語、寫彥文,由於日語在二戰前有非常多的漢字,所以南韓人就從討厭日本人進而討厭漢字。

    二戰後,南韓重新獨立,就把漢字全部廢除了,這就是朴槿惠他爹朴正熙乾的事。

  • 3 # dada167702639

    完全不用了麼?南韓有錢人家的字畫都是中國字。南韓字的大部分是外來語構成的,很多中文。漢城-首爾,就是這樣。

  • 4 # 匯添時裝

    南韓過去曾經是我們的附屬國,但是就因為這一事實,南韓總是想要過去那段歷史賠情關係,急於想證明自己,因此曾多次去漢化,結果至今為止,很多地方還是擺脫不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就比如他們的身份證上面,除了韓文,還保留有漢字,二者都是有原因的。

    中韓文化

      同宗同源

      許欽松(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東畫院院長)

      我曾多次到訪南韓,與南韓文藝界人士進行廣泛交流,對“韓流”的起源、流行原因作了深入瞭解。

      實際上,在先秦時期,就開始有大量中原族群移居北韓半島,並將漢文化帶到那裡。西漢時曾統治北韓半島北部,漢字在當地推行使用;盛唐時期,這一趨勢進一步加強。算起來,漢字植根南韓已經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了,可謂源遠流長。當然,藉助文字傳遞的文化資訊量相當大,禮節、風俗、習慣、服飾等幾乎影響到國家的方方面面。

    由於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內政外交等關係,南韓文化吸取了漢文化的精華,並作了創新和發展,但根源還是古代中國,這種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比如,南韓同樣講究“百善孝為先”,且一直秉承延續至今,南韓家庭對長輩的尊崇甚至達到了非常嚴格的地步;另外,南韓職場也有著嚴格的等級之分,下級對上級要始終保持謙卑尊重……這些都成為維持社會規範的重要框架。

      現代南韓非常尊崇儒家文化,每年農曆2月和8月都會在首爾成均館大學內舉行“釋奠大祭”,以紀念孔子及眾多儒家聖賢。

      中國曆代王朝透過戰爭、商業、遣使等各種手段,對周邊各國形成了巨大的政治與文化輻射力,在自覺不自覺中發揮了文化交流與民族交融的積極意義。濟州島這個靜謐迷人的小島,歷經滄桑,無疑是這段歷史程序中最好的見證者。

  • 5 # 漢淮的天空

    李氏北韓時期,是否認識漢字為知識分子與普通人的界線,直至該時代末期一部分南韓民族主義團體推動了訓民正音(諺文)的振興運動,此運動直到西元1910年8月22日日韓併合後才結束。

    在日本統治時代,總督府所頒發的北韓教育令規定了一個星期中北韓語的教育時數,使之普及。但北韓語文並不被當作官方語文或文字。此外,諺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後被禁止使用。

    獨立後,由於民族主義和脫漢運動的影響,北韓對於日治時代漢字的使用與中國古代的冊封體制非常不滿,漢字被排斥,將諺文提升為國家文字的聲音則逐漸高漲。1948年施行的諺文專屬用途法(簡稱:諺文專用法),是漢字被依法廢除的法律依據。法律全文如下:“大韓民國的公文必需使用諺文書寫。然而,在過渡期間,可以在諺文後方以括號形式插入漢字”。但公文的定義、過渡期間的定義、施行細則、違反者的罰則皆沒有明確規定。法律學家認為此法僅是一項宣示而非法律。

    李承晚時代,又在小學實行漢字教育。朴正熙則傾向廢止漢字,1970年發表漢字廢止宣言。完全廢除了普通教育中的漢字教育。但是輿論強烈反對廢止漢字,1972年撤回漢字廢止宣言,中等學校以及高等學校的科目漢文(即漢字教育)復活。然而,由於漢文被列為選修科目、幾乎不需要考試、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實用導致學生對於漢字沒有學習動機。另外,南韓又禁止在小學階段進行漢字教育,私下進行漢字教育的小學老師會因為“不配合國家教育政策”被懲戒、免職等處分。

    1980年代中期,南韓的報紙、雜誌等,開始逐漸降低漢字的頻率。這是因為幾乎沒接受漢字教育的世代(諺文世代)佔了多數,使得使用漢字的出版物無法出售。諺文專用派不是簡單地禁用漢字改用諺文,而是採取停止漢字教育以產生一個不認識漢字的世代的“安樂死”策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植物葉子燒尖是怎麼回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