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是燕山運動斷陷所形成,第四紀至今,均處於振盪式的負向運動中,形成外圍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緣有桃花山、太陽山、太浮山等500米左右的島狀山地突起,環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濱湖崗地低於120米者為侵蝕階地,低於60米者為基座和堆積階地;中部由湖積、河湖沖積、河口三角洲和外湖組成的堆積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現水網平原景觀。洞庭湖分為西、南、東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東南微傾。 洞庭湖呈現一派水流沼澤、河網平原地貌景觀,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部敞口的馬蹄形盆地,西北高,東南低;湖體呈近似“U”字形, 龍山,岳陽市南湖南岸山脈,長約4公里,自東向西沿湖延伸,形似巨龍。山脊怪石嶙峋,山麓丘崗起伏,濱湖草地斑斕。
甑蓽山,岳陽市南郊湖濱群山,主峰海拔110米,群峰聳翠,山上有八仙台等古蹟,山麓黃沙灣一帶素稱“小北戴河”風光。
螺絲山南湖北港灣,形似螺殼,面積約1公頃。
艑山,太湖的船和艑山相似,故名艑山。在君山東北七八里處的洞庭湖中,全島面積3.13公頃左右,海拔44米,好象孤影在雪浪銀波里飄浮。《山海經》載:“艑山多篪竹。山上有塔叫啞女塔,傳說有一位商人的女兒因遭神鬼之災而成了啞巴,其父攜女四處奔走,一日到此,忽然開口說話,因而建塔酬神。明隆慶《嶽州府志》載,艑山“上有神人跡,下有龍窟,舊有洞庭神祠。”清光緒《巴陵縣誌》和民間傳說還稱:唐大曆五年,杜甫“南征”而返,客死湘江,曾停柩此島。舊時人們為了紀念杜甫,在山上建有洞庭廟,定期祭祀。惜廟已廢毀,只有遺址可認。據地質考察,此山甚古,是在7000萬年前燕山地質構造運動中形成的,當年洞庭湖區發生洞庭凹陷,而艑山四周斷裂,故成為一座小小的殘留山,突兀於浩瀚的洞庭湖中。它的地層及其形成,與君山一樣。
鹿角山,在岳陽縣鹿角鎮,歷代詩人吟詠甚眾。清宣統《湖南鄉土地理參考書》載:鹿角山在縣南六十里洞庭湖濱。上下船泊,望此為標識。嶽忠武將臺在鹿角山右,與湖西石承山遙對,寬平可容千人。忠武討楊么登此命將,今道觀嶺營壘、溝塹遺址猶存。
天井山,位於東洞庭湖西岸,地跨岳陽、華容2縣。從西南向東北,由墨山、四照庵、天井山、雲霧山、珠目山、獅子山、果子山等山峰組成,長達25公里,主峰四照庵海拔314.8米。明末,岳陽、華容2縣在山巔曾各建一座武當廟。峰下有石井,人稱龍眼井,又稱天井,山以此得名;山腰並列兩石洞,人稱“仙人洞”。
禹山,位於華容縣南,濱臨洞庭湖。長2公里、寬1.22公里,主峰海拔157.4米。據清道光《洞庭湖志》載:“(禹山)相傳禹治水至此,登其巔”。上有禹王廟,下有後功寺。抗日戰爭中,被日軍飛機投彈炸燬,磚木被其用以構築工事。
墨山,位於華容、岳陽2縣交界處。長1.4公里,寬0.5公里,平均海拔103米,主峰高195.7米。山石灰黑,故名墨山,又名玄石山。據清任鶚《行舟要覽》載,此山曾是洞庭湖舊岸。《太平寰宇記》載:“玄石山,《楚詞》雲‘馳余車於玄石’,又云“步餘馬於洞庭,是也”。
桃花山,地跨湖南省華容縣、湖北省石首縣。相傳山中多桃花,春來桃花成霞。以此得名。其山西起桃花山鄉臣子山,東北至塔市驛鎮馬鞍山,山中有人字尖、昂頭山、望夫山、雷打巖、龍山嶺、七女峰、桃嶺尖,山勢蜿蜒起伏,連綿34公里,主峰雷打巖海拔379.7米;東部排嶺尖,海拔177米,距長江2公里,為“江防要塞”;西部“七女峰”,海拔218米,長約2公里、寬1公里,在抗日戰爭中曾重創日軍,名載史冊。山巒總面積38.61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81.8%,植被覆蓋率92%,有野生珍稀動物190餘種;山水相依,古樹林立,景觀秀險雄奇,號稱“長江岸上一璞玉”。1996年,被華容縣定為縣級森林公園。
君山,古稱洞庭山、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個小島,距岳陽城15公里,與千古名樓岳陽樓遙遙相對,總面積0.96平方公里,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組成,被“道書”列為天下第十一福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君山名勝古蹟眾多,文化底蘊深厚。相傳君山島有5井4臺、36亭、48廟。歷代文人墨客圍繞君山或著文賦詩,或題書刻石。這裡有中國發現的歷史上最早的摩崖石刻、“星雲圖”、新石器遺址,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見證——斑竹、二妃墓、柳毅井,有秦始皇的封山印、漢武帝的射蛟臺、宋代農民起義的飛來鍾、楊么寨等。自唐代以來,李白、杜甫、黃庭堅、辛棄疾、張之洞等墨客騷人都曾登臨君山Range Rover抒懷,留下了無數千古絕唱,李白的“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劉禹錫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更使君山名聲大噪。斑竹就生長在二妃墓的周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君山銀針就產自這裡。洞庭湖中最大島嶼,道書列為第十一福地。面積0.96平方公里,風景秀麗,古蹟眾多。
青山島,又名青潭,位於湖南省北部,是南洞庭湖中的一座自然孤島,距湘陰縣城北20公里,屬於湘陰縣管轄。全島陸地面積11.2平方公里,內湖6000畝,似一隻巨大的龍蝦,呈南北丘陵帶狀佈局。南北長約10000m,東西寬約1000m,平均海拔38m,最高處為50m。南為橫嶺湖,北為上荷葉湖,東為梅子湖和湘江,東岸為屈原農場。位於世界三大鳥類遷徙飛行線的亞太飛行線上,四周有約五百平方公里的廣闊水域,湖洲、楊柳、蘆葦面積約六十萬畝,由於洞庭湖特殊的地理條件和優越的溼地環境。大量北方鳥群遷至洞庭湖越冬,冬春之交成千上萬的候鳥在這裡繁衍棲息,冬季候鳥遷徙高峰期,鳥類總量可達二十多萬只。冬春時節,“鳥飛遮住半邊天,鳥落佔去半邊湖”的場景十分壯觀。青山島歷史文化底蘊厚重,名勝古物頗多。青山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漁業文化遺址多處。“青山天下漁”,有關專家稱,青山是中國南方淡水漁業文化的發祥之地,也是現代淡水漁業文化的繁榮之地。據唐《通典》、《刮地載志》、《元和郡圖志》及清郭蒿燾編《湘陰縣圖志》等史料記載,舜帝二妃從帝南巡,後投湖殉帝而去,葬於青山。原建有黃陵二妃墓,唐時稱湘靈廟,黃陵二妃墓自古為湘陰縣第一勝蹟,歷代文人墨客如杜甫、李白、韓愈、張說、李賀、劉禹錫、蘇東坡、夏元吉等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詩文。楊么起義也曾駐紮於此。青山島是全國僅存的三座漁村之一,也是湖南最後一座漁村。
香爐峰,君山姊妹島,面積約相當於君山島百分之一。建有香椿亭。
九龜列島,南湖南部水域,一字排開9座小島,酷似9只烏龜,與龍山形成“一龍趕九龜”奇觀,是南湖風景區著名景觀。
三江口,在城陵磯洞庭湖與長江匯合處。有清濁分明的水際奇觀“江會”,是古三國及太平天國時期主要戰場之一。
洞庭湖是燕山運動斷陷所形成,第四紀至今,均處於振盪式的負向運動中,形成外圍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緣有桃花山、太陽山、太浮山等500米左右的島狀山地突起,環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濱湖崗地低於120米者為侵蝕階地,低於60米者為基座和堆積階地;中部由湖積、河湖沖積、河口三角洲和外湖組成的堆積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現水網平原景觀。洞庭湖分為西、南、東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東南微傾。 洞庭湖呈現一派水流沼澤、河網平原地貌景觀,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部敞口的馬蹄形盆地,西北高,東南低;湖體呈近似“U”字形, 龍山,岳陽市南湖南岸山脈,長約4公里,自東向西沿湖延伸,形似巨龍。山脊怪石嶙峋,山麓丘崗起伏,濱湖草地斑斕。
甑蓽山,岳陽市南郊湖濱群山,主峰海拔110米,群峰聳翠,山上有八仙台等古蹟,山麓黃沙灣一帶素稱“小北戴河”風光。
螺絲山南湖北港灣,形似螺殼,面積約1公頃。
艑山,太湖的船和艑山相似,故名艑山。在君山東北七八里處的洞庭湖中,全島面積3.13公頃左右,海拔44米,好象孤影在雪浪銀波里飄浮。《山海經》載:“艑山多篪竹。山上有塔叫啞女塔,傳說有一位商人的女兒因遭神鬼之災而成了啞巴,其父攜女四處奔走,一日到此,忽然開口說話,因而建塔酬神。明隆慶《嶽州府志》載,艑山“上有神人跡,下有龍窟,舊有洞庭神祠。”清光緒《巴陵縣誌》和民間傳說還稱:唐大曆五年,杜甫“南征”而返,客死湘江,曾停柩此島。舊時人們為了紀念杜甫,在山上建有洞庭廟,定期祭祀。惜廟已廢毀,只有遺址可認。據地質考察,此山甚古,是在7000萬年前燕山地質構造運動中形成的,當年洞庭湖區發生洞庭凹陷,而艑山四周斷裂,故成為一座小小的殘留山,突兀於浩瀚的洞庭湖中。它的地層及其形成,與君山一樣。
鹿角山,在岳陽縣鹿角鎮,歷代詩人吟詠甚眾。清宣統《湖南鄉土地理參考書》載:鹿角山在縣南六十里洞庭湖濱。上下船泊,望此為標識。嶽忠武將臺在鹿角山右,與湖西石承山遙對,寬平可容千人。忠武討楊么登此命將,今道觀嶺營壘、溝塹遺址猶存。
天井山,位於東洞庭湖西岸,地跨岳陽、華容2縣。從西南向東北,由墨山、四照庵、天井山、雲霧山、珠目山、獅子山、果子山等山峰組成,長達25公里,主峰四照庵海拔314.8米。明末,岳陽、華容2縣在山巔曾各建一座武當廟。峰下有石井,人稱龍眼井,又稱天井,山以此得名;山腰並列兩石洞,人稱“仙人洞”。
禹山,位於華容縣南,濱臨洞庭湖。長2公里、寬1.22公里,主峰海拔157.4米。據清道光《洞庭湖志》載:“(禹山)相傳禹治水至此,登其巔”。上有禹王廟,下有後功寺。抗日戰爭中,被日軍飛機投彈炸燬,磚木被其用以構築工事。
墨山,位於華容、岳陽2縣交界處。長1.4公里,寬0.5公里,平均海拔103米,主峰高195.7米。山石灰黑,故名墨山,又名玄石山。據清任鶚《行舟要覽》載,此山曾是洞庭湖舊岸。《太平寰宇記》載:“玄石山,《楚詞》雲‘馳余車於玄石’,又云“步餘馬於洞庭,是也”。
桃花山,地跨湖南省華容縣、湖北省石首縣。相傳山中多桃花,春來桃花成霞。以此得名。其山西起桃花山鄉臣子山,東北至塔市驛鎮馬鞍山,山中有人字尖、昂頭山、望夫山、雷打巖、龍山嶺、七女峰、桃嶺尖,山勢蜿蜒起伏,連綿34公里,主峰雷打巖海拔379.7米;東部排嶺尖,海拔177米,距長江2公里,為“江防要塞”;西部“七女峰”,海拔218米,長約2公里、寬1公里,在抗日戰爭中曾重創日軍,名載史冊。山巒總面積38.61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81.8%,植被覆蓋率92%,有野生珍稀動物190餘種;山水相依,古樹林立,景觀秀險雄奇,號稱“長江岸上一璞玉”。1996年,被華容縣定為縣級森林公園。
君山,古稱洞庭山、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個小島,距岳陽城15公里,與千古名樓岳陽樓遙遙相對,總面積0.96平方公里,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組成,被“道書”列為天下第十一福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君山名勝古蹟眾多,文化底蘊深厚。相傳君山島有5井4臺、36亭、48廟。歷代文人墨客圍繞君山或著文賦詩,或題書刻石。這裡有中國發現的歷史上最早的摩崖石刻、“星雲圖”、新石器遺址,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見證——斑竹、二妃墓、柳毅井,有秦始皇的封山印、漢武帝的射蛟臺、宋代農民起義的飛來鍾、楊么寨等。自唐代以來,李白、杜甫、黃庭堅、辛棄疾、張之洞等墨客騷人都曾登臨君山Range Rover抒懷,留下了無數千古絕唱,李白的“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劉禹錫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更使君山名聲大噪。斑竹就生長在二妃墓的周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君山銀針就產自這裡。洞庭湖中最大島嶼,道書列為第十一福地。面積0.96平方公里,風景秀麗,古蹟眾多。
青山島,又名青潭,位於湖南省北部,是南洞庭湖中的一座自然孤島,距湘陰縣城北20公里,屬於湘陰縣管轄。全島陸地面積11.2平方公里,內湖6000畝,似一隻巨大的龍蝦,呈南北丘陵帶狀佈局。南北長約10000m,東西寬約1000m,平均海拔38m,最高處為50m。南為橫嶺湖,北為上荷葉湖,東為梅子湖和湘江,東岸為屈原農場。位於世界三大鳥類遷徙飛行線的亞太飛行線上,四周有約五百平方公里的廣闊水域,湖洲、楊柳、蘆葦面積約六十萬畝,由於洞庭湖特殊的地理條件和優越的溼地環境。大量北方鳥群遷至洞庭湖越冬,冬春之交成千上萬的候鳥在這裡繁衍棲息,冬季候鳥遷徙高峰期,鳥類總量可達二十多萬只。冬春時節,“鳥飛遮住半邊天,鳥落佔去半邊湖”的場景十分壯觀。青山島歷史文化底蘊厚重,名勝古物頗多。青山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漁業文化遺址多處。“青山天下漁”,有關專家稱,青山是中國南方淡水漁業文化的發祥之地,也是現代淡水漁業文化的繁榮之地。據唐《通典》、《刮地載志》、《元和郡圖志》及清郭蒿燾編《湘陰縣圖志》等史料記載,舜帝二妃從帝南巡,後投湖殉帝而去,葬於青山。原建有黃陵二妃墓,唐時稱湘靈廟,黃陵二妃墓自古為湘陰縣第一勝蹟,歷代文人墨客如杜甫、李白、韓愈、張說、李賀、劉禹錫、蘇東坡、夏元吉等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詩文。楊么起義也曾駐紮於此。青山島是全國僅存的三座漁村之一,也是湖南最後一座漁村。
香爐峰,君山姊妹島,面積約相當於君山島百分之一。建有香椿亭。
九龜列島,南湖南部水域,一字排開9座小島,酷似9只烏龜,與龍山形成“一龍趕九龜”奇觀,是南湖風景區著名景觀。
三江口,在城陵磯洞庭湖與長江匯合處。有清濁分明的水際奇觀“江會”,是古三國及太平天國時期主要戰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