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南郡公
-
2 # 山野論史
當年郭老也和提問者有同樣的想法,結果是,挖出來的文物基本都被破壞了,實在令人痛心,於是周總理下令,不得主動挖掘儲存完整的大型墓葬,這才使一批重要文物得到保護。
目前發掘的大型墓葬,無外乎以下幾個情況。
第一;被盜墓者破壞,不挖掘會造成更大破壞和文物流失。
第二;工程佔地,比如鐵路、水庫等大型工程以及城市開發等佔用。
第三;洪水、地震、塌方破壞。
總的來說,就是搶救性挖掘,更直接地說就是被動挖掘。好的不能主動挖掘,破壞的沒辦法,必須搶救性挖掘。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有過慘痛教訓。萬曆皇帝的定陵被挖了,得到的是慘痛教訓。墓裡面無數在低氧情況下存放數百年的精美珍貴的字畫、絲綢等文物在突然遇到氧分子時迅速碳化,破壞嚴重。1956年,定陵地下宮殿被開啟,出土明神宗萬曆皇帝、皇后的隨葬物品3000餘件,這些文物中有衣冠服飾、袍料匹料、宮廷器物和喪葬儀物,品類豐富,世所罕見,但由於當時條件所限,這些稀世珍寶出土後就被儲存在定陵地面上的老文物庫房這幾排小平房裡,對文物,尤其是絲織品,造成了很大的損壞。
為了保護文物,國家不得不建造與地宮環境相似的地下倉庫,把大部分把文物轉移到地下長期儲存,我們現在在博物館裡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複製品,很多東西已經無法復原,徹底消失了。
定陵的發掘被認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此後,國家出臺政策不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
考古發掘出來的文物最能說明問題,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古人的墓裡都會陪葬很多生前用過的器物或者是特意鑄造的陪葬品。這些陪葬品是當時墓主人所在時期使用過的東西,是那個時期最有力的證明。
我們都知道古墓裡有很多文物,發掘出來一定能知道很多過去真實的歷史,為什麼不發掘出來研究歷史呢?
現行我們考古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意思就是主要對古代陵墓進行保護,尤其是帝王陵。發現古代陵墓有損壞要第一時間進行搶救,最主要的是不主動發掘。為什麼?這是考古界的痛。當年我們主動發掘了北魏宣武帝景陵,南唐二陵(李後主他爹與他爺爺),明神宗定陵,清乾陵帝裕陵,清光緒帝崇陵。
當初主動發掘定陵是我考古界的痛,定陵是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的陵墓。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後主動發掘的帝陵。就是在這一次的定陵挖掘中,由於當時科技不發達,未能保護好這些幾百年前的文物。出土的龍袍等絲織品剛發掘出來的時候鮮豔奪目,跟新的一樣,但很快遇到氧氣就變了顏色,碳化了,現在陳列的都是複製品。
因為古代帝王陵墓在地下千百年來形成的微環境已經相當穩定了,裡邊氧氣已經基本沒有了,你突然開啟,原來的微環境就要改變,馬上就會起各種物理的、化學的反應,特別是紙張、絲綢等文物,很難儲存。很多文物一見到空氣就變了,這些文物都是幾百年前古人制造的,是研究古代紙張,絲綢製造的第一資料,可是當時沒有條件對其進行保護,最後只能看著它們氧化而無能為力。
除了明定陵,還有秦始皇兵馬俑。當時發掘的時候也是條件有限,1號坑原本彩色的陶俑由於埋在地下2000多年,有的顏色層下的生漆底層已經老化,失去了與俑體表面的黏附力,出土五六分鐘即翹卷脫落。兩千多年前的彩傭,在我們的面前脫落,而你無力改變,這是一種無法言語的痛。
正是因為有這麼多的前車之鑑和發掘難題,所以,還是要堅守不主動挖陵墓的鐵律。在科技手段不完善的情況下,還是應該如周總理所言,留待後人去完成。50年代在周總理定下的帝陵不發倔的鐵律之後,大多數週秦漢唐,宋,明,清帝陵大多未有發掘,但是以搶救發掘為目的發掘中,還是發掘不少的帝陵,不過大多數已經被盜空了。
主張發掘陵墓的有兩種不同目的的人好奇心理
就拿始皇帝的陵墓來說,經過歷代神乎其神的流傳,人們對他的陵墓很是好奇,這兩千年前始皇帝墓中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其實很多大眾考古愛好者都有這樣的心理,想在有生之年一探著名中國帝王陵的神秘。就像當年的郭**,當年他向周總理提出挖掘乾陵,也是想看一看傳說中的《蘭亭序》的真跡是否在裡邊(《蘭亭序》真跡應該在昭陵),由於前車之鑑,周總理沒有同意,還定下鐵律,不發掘帝陵。
為了利益
還有一種人是為了盈利,他們認為始皇帝作為第一個皇帝,其陵墓又是那麼宏大,裡邊一定很壯觀,如果發掘出來不僅可以看到秦朝的文物,還可以發展旅遊業,增加收入。經濟學家張五常在2006年時,他在部落格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是開啟始皇陵墓的時候了》的文章。在他的設想中,秦始皇陵每年大約可以接待500萬參觀人次,按照每人收費人民幣500元,每年門票收入是25億元。這樣一估算確實挺划算,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如今科技達到了嗎?如果發掘出來以後保護不了怎麼辦,那可是兩千年的文物,不可再生,一旦毀壞就再也沒有了。再說讓始皇帝他老人家安眠不行嗎?
考古本身只有一個價值,就是歷史價值,用來研究歷史,透過發掘陵墓規格,樣式,出土的文物,可以知道一個時期的經濟,文化,製造業,貿易等。但如果像經濟學家那樣把文明成果轉化為商品後,旅遊發展了,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資源被毀壞了,怎麼辦?誰負責?
不發掘陵墓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一,科技條件達不到,對於發掘出來的文物不能保護,雖然發掘文物確實能夠研究歷史,但是一旦這些文物保護不好,還不如讓它們靜靜地躺在地下,發掘出來損壞,得不償失。
二,考古也是需要經費的,需要投入,發掘的文物不能上市買賣,只有不斷地投入,而很少有產出。發掘出來的文物需要放進博物館,而博物館是不收費的,因此只有投入,少有產出。對這些文物保護也需要投入,很多文物缺乏展出價值,或者不適宜頻繁展出,或者對儲存環境要求苛刻,用於保護、研究、儲存的經費是一筆持續的大投入。
三,留給後世
如果現在都被髮掘了,後世就不能進行考古工作了,給後世留下一筆遺產。
四,國家明文規定
中國有明確的規定,除非是遭到盜掘的陵墓,或者施工時候發現的,需要進行搶救性發掘外,一般不會輕易發掘的。個人和單位是不可以隨便發掘的。
古代墓葬裡雖然有很多文物,發掘出來也確實能夠研究歷史,但是將它們埋在地下比挖出來更好。我們不能為了研究歷史而去大量發掘陵墓,這也不符合我們的傳統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