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小新湖說

    歷史到底是不是真實的歷史呢?

    我覺得不是的,史書是為勝利者書寫的,所以他們大可以讓史官做一些違心的事情,不能如實的記錄真實的歷史。比如我最懷疑的事情就是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堯舜禪讓是古代關於原始社會末期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古代傳說,指古代帝王讓位給不同姓的人。

    禪讓,“禪”意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是指“讓出帝位”。如陶唐氏的堯讓位給有虞氏的舜,舜讓位給姒姓的禹。這是一種“擬父子相繼、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製度,是對正統王位繼承製的模擬,是上古政治舞臺上古部族政治激烈角力的最終結果,其目的是讓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有機會分享最終的最高權力。堯在位時舉薦舜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那時沒有父死子繼的習慣,而是選擇賢能之人為自己的接班人。

    但是歷史總是殘酷的,之所以有禪讓制這個說法我覺得是經過了周武王和後世包括孔子等人為了粉飾自己的學說或者捍衛自己的王權而進行了對歷史的篡改。之所以那麼多的史料沒有儲存下來也和周武王焚燬了很多史料有關。而且堯舜禹三帝之間的傳位絕不是禪讓那麼簡單,

    現在的考古發現終於發現了堯舜時期的宮城,堯舜的宮城可以基本確定就是陶寺遺址,陶寺遺址位於臨汾市西南22公里,臨汾古為平陽。這座古城的城牆東西有130米左右,年代為距今4200年—4500年。這一時期正好處於傳說中堯、舜、禹的時期,這座古城就是當時重要建築的所在地。社科院考古所學部委員劉慶柱說,陶寺遺址歷史年代上與堯舜時期存在一致性。

    在這座古城內,考古學家發現了宮殿區,其中最大的宮殿有1萬平方米的建築基址,還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陶製瓦。這麼大的面積毫無疑問是一個王朝的宮城規模。

    根據陶寺遺址的進一步研究發現當時在居住區和墓葬區發掘出墓葬一千餘座,其中大貴族墓葬六座,出土了陶龍盤、陶鼓、鼉鼓、大石磬、玉器、彩繪木器等精美文物,表明了當時已經出現明顯的社會分化和王權。相繼發現了巨型城址,城內發現了王宮區、倉儲區、手工業作坊區、高等級貴族墓葬區和祭祀區、庶民居住區等,已經具備了作為都城的全部內涵。因此,學界對於早中期的陶寺遺存是一座距今4300—4100年的都城幾無異議。進一步佐證了此地是堯都的必然性。

    在陶寺遺址發掘的帶有文字的陶片也說明這裡就是堯的都城

    陶寺遺址文字,與其他字型“文堯”對比。

    可以看的出來拋開具體文字的釋讀爭議,比較能夠形成共識的是,比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的陶寺文字,和甲骨文一樣屬於漢字系統,而且比較成熟,並不是符號。

    “陶寺文字是甲骨文的源頭,甲骨文的‘堯’字是上面是兩個‘土’,陶寺這個是一個‘土’,就是一個字,只不過看你願不願意承認了。甲骨文的‘文’和陶寺的‘文’也是一樣的。”在何駑看來,既然“文”字已經從甲骨文上認定了,現在古文字學界卻不願意從甲骨文系統認定“堯”字,只是比較謹慎罷了。

    但這並不能說明這裡就是堯都,這只是專家的一廂情願罷了。堯的年代至少要比這要早1000年。

    在華夏部落聯盟擴張的早期階段,禪讓的傳說,是非常非常可信的!但是,他絕不是什麼和平的過渡,而是非常血腥的暴力逼位,就像4大哈里發時代,充滿了暗殺和血腥暴力!

    西晉西晉咸寧五年一個盜墓賊發現了被後世稱之為竹書紀年的史書。後人多不太相信他的真實性,但是我認為它是可信的,因為不止一個人質疑過堯舜篡位的歷史。《韓非子·說疑》:“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你以為二王並立只有他說嗎?《左傳》:“攜王幹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

    “古者舜耕歷山,陶河濱,魚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

    這些史料太史公司馬遷都不採信,按照司馬遷一貫的做法,如果一件事情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他要在不同的人物傳記得以體現。就例如司馬遷的《史記》中對秦始皇身世有過兩種描述。《史記.秦本紀》說莊襄王子楚死的時候,王子政繼位,他就是秦始皇帝。可是,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他卻記載了一段嬴政是秦相國呂不韋之子的故事:趙國商人呂不韋擁有一位能歌善舞的美女,叫趙姬。趙姬懷了呂不韋的孩子。

    但是這些歷史也有兩種說法為何太史公不在此做出兩種的描述呢,原因在於為了維護統治者的利益,粉飾那些上古帝王。

    又左傳記載是 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故虞書數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無違教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知道堯帝駕崩後天下才同心戴舜,而此時堯應該是被軟禁起來了然後才死的。這有點類似於趙武靈王的死,趙武靈王是被餓死於沙丘,但他又不同於趙武靈王。因為堯和舜不是父子關係。根據推測應該是舜的部落實力很強,慢慢取代了堯的地位,打敗了堯部落,並軟禁了堯,而堯的影響還在,所以不能殺死他,類似於唐太宗抓到了頡利可汗,但是也只是軟禁。

    專家趨向於陶寺遺址是堯都,但是我認為不能僅憑這個就確定這裡是堯的都城,我更傾向於陶寺遺址是虞朝的晚期。明確了陶寺文化的早、中、晚三期的分期及文化性質,得出了陶寺文化大致年代為公元前2450年—前1900年。

    證明虞朝最明顯的例子是《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所證史墨的話:“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三後之姓,於今為庶,主所知也”。‘後”者,君也,天子也“庶”者,天子之異姓也。“於今為庶”者,謂此三後在周以前都曾貴為天子而其姓為嫡,今日卻早已隨著天子地位的喪失而淪為庶姓了。春秋時姬姓仍為嫡姓,“於今為庶”的三後非虞夏商三代而何?由於虞為朝代與夏商無別,所以西周建國後還對其後裔給以厚待,“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陳與宋、杞合稱“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禮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歷史地位相埒的確證,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

    《韓非子·顯學》載:“虞夏二千餘歲”。按此說法,有虞氏決非只有一代五十年。另外,根據《國語》、《左傳》等史料記載,可以列出有虞氏的世系有:幕、窮蟬、敬康、句芒、蟲喬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等15個名號。有虞氏的世系既可考定,則不能不承認有虞氏是一個朝代。

    為何這樣說呢,因為陶寺遺址的早期的王城儲存的比較好,沒有遭到大規模的破壞。說明這一時期還是這個王朝強盛的時候。根據那個上圖那個陶文,我有著不同的見解,我認為陶寺早期比較出名的國民應該有虞閼父此人,其中有一個字明顯就是父這個字。至於陶寺遺址晚期的陵墓被遭到大肆的破壞我覺得應該是夏早期的國君禹和啟所為。

  • 2 # 榮哥15886862

    歷史就是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記錄下的一件事,而後人覺得這件事對已有用的就拿來曬曬。至於如今的人如何去研究和挖掘,那基本上是做無用功,浪費時間和金錢。為什麼如此說,因為不說過去的幾十年或幾百年的事了,你現在把你周圍人的想法能搞清楚就很不錯了,如果真能搞清了,那你就是一個算命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音樂教室要貼什麼名言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