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沙漠之湖
-
2 # 軍迷愛軍
早在50年代,美國就在為穿透蘇聯綿密的雷達防空網而絞盡腦汁,也曾經在U -2和SR -71偵察機上嘗試過隱身技術,不過當時的隱身技術還停留在感性階段,理論計算工具不多,只是無意中發現某些外形的飛機很難被地面雷達探測到,某些材料能吸收電磁波,於是便應用到偵察機上,但由於缺乏完善的理論基礎,效果不佳。
直到70年代初,美華人得到蘇聯人解密的一篇論文,也就是烏費莫切夫1964年寫的《物體衍射理論的邊緣波行為》,文中作者發明了一系列複雜的公式計算任意外形物體的雷達反射截面,這些公式如此複雜以至於當時的超級計算機根本無法求得數值解,所以蘇聯人在10年審查期結束後放心大膽的將其解密。
雖然美國70年代的超級計算機水平遠高於蘇聯,但也只能利用這些公式求得平面物體的數值解,所以1978年首飛的F117全是由平面構成。這就造成飛行效能和操縱性很差,自1983年服役後事故頻發,總共採購56架,訓練中墜毀十多架,2007年提前退役。
由於計算機技術進步非常快,每18個月效能提升一倍,這是當年的蘇聯人所預料不到的。到了80年代後期,超級計算機終於解決了曲面的RCS 求解問題,B -2戰略轟炸機橫空出世。但它太貴,連美國也只買了21架,如果換成其它國家最多也就養得起5-6架,沒有任何實戰意義,所以其它國家只是跟蹤它的技術,並沒有足夠資金生產裝備此類飛機。
-
3 # 科羅廖夫
米格-37,對,你沒沒看錯,是米格-37,不是蘇-37。這是一款神秘莫測的戰鬥機,萌芽之時就被打壓下馬了。米格-37視覺隱身戰鬥機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神秘的戰鬥機,沒有人知悉這架戰鬥機從何而來。有人認為它是美國軍方故意釋出的資訊汙染,以獲得資金來開發第五代F-22戰鬥機,並實現戰術航空部隊的現代化。從1980年開始,蘇聯獲得了美國正在秘密研製一款隱身戰鬥機——F-117的情報,決定也要設計一款能夠隱身的先進戰鬥機,米格設計局就開始第五代戰鬥機米格-37的研製工作,當時蘇聯致力於在戰術航空領域佔據主導地位,以便於美國空軍一爭高下,一架設計非凡、技術超前、效能先進的戰鬥機,當然是不可或缺的。米格-37應用了最新的航空技術,在研製中採用了計算機輔助技術對雷達截面積(RCS)進行了計算,這項技術來源於蘇聯第108雷達研究所的科學家烏菲姆謝夫的著作《物理繞射理論的邊界波方法》,在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了提出了的物理繞射理論(PTD)。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的臭鼬工廠在研製F-117隱身戰鬥機的時候,也參考了菲姆謝夫的理論。據悉,米格-37戰鬥機也採用了美國F-117隱身戰鬥機的多面體設計,主翼佈局成梯形翼略帶下傾,雙垂尾外傾45度,無鴨翼,背部有兩塊減速板,機首扁平並帶有複雜的稜角。具有以下戰術技術特能:長度13.5米,寬度10米,高度略高於3米。在16000公斤的起飛重量條件下航速依然達到1350公里/小時,安裝2臺渦輪噴氣發動機。米格-37戰鬥機的武器裝備包括兩門30毫米口徑航炮,R-36空空導彈、X-25空地導彈以及各種炸彈。這架戰鬥機非常機密,因此不為外人道也。美國媒體曾在報道F-117A戰鬥機時提到米格-37隱形戰鬥機。相比較美國的F-22戰鬥機名聲更大,而米格-37仍是一個名氣不大而神秘的機密樣本。蘇聯解體以後,米格-37戰鬥機專案被擱置,但它的技術有效應用在米格和蘇霍伊的新型戰鬥機上。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美國的F-117戰鬥機開創了隱身飛機時代,這種飛機從誕生到退役都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眾所不知的是F-117引以為傲的隱身技術並非美國原創…實際上,早在1974年,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專案局就邀請美國五大軍用飛機承包商諾斯羅普、麥道、通用動、菲爾柴爾德、格魯曼對戰鬥機的低可探測技術進行預先研究。此時,代表當時戰術飛機最高水平的F-14和F-15剛剛退役,五大公司或沉浸於對三代機的痴狂中,或忙於在其他方向的探索。只有麥道和諾斯羅普決定試一試,而以設計U-2、SR-71等"怪飛機"著稱的洛克希德公司並不在邀請名單裡,只是後來才被選入。誰也不會想到,就是這個不請自來的傢伙改變了歷史,就在大家踟躕之際,洛克希德的工程師丹尼斯.奧瓦霍塞發現一本叫《物理繞射理論的邊界波方法》的譯著,這本書的原作者是大洋彼岸的蘇聯科學家烏費姆謝夫。蘇聯向來對這些高技術審查很嚴格,但是有關審查機構認為物理繞射理論真的很饒舌,就是個理論學界評職稱的玩意兒,果斷放行!允許烏費姆謝夫公開發表這個理論,得益於蘇聯專家的理論"絕望鑽石"方案才順利誕生,最終成就了一代神機。當今的航空技術,隱身一定是最熱門最科幻的技術。現在大家都知道,世界上第一款隱身飛機是從美國著名的51區飛出來的F117“夜鷹”,該機出自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臭鼬工廠。該機的誕生徹底顛覆了傳統的作戰模式,帶領全球空軍進入隱身時代。但是,大家知道嗎?隱身技術的發源地並不是美國,而是前蘇聯。就連F117戰機的設計靈感都來源蘇聯科學家的一篇論文。
1964年,蘇聯莫斯科無線電工程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彼得·烏菲莫切夫在《莫斯科學院無線電工程學報》上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物理衍射理論中的邊緣波行為》。該論文的發表使得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成為世界公認的隱身技術之父。
在該論文中,彼得·烏菲莫切夫指出,物體在雷達螢幕上顯示的大小,並不是由物體本身的大小所決定的 ,而是由物體表面反射雷達波的多少決定的。該結論說明了透過適當的外形設計可以做到儘可能的減少飛行器的雷達反射面積,進而降低被雷達發現的機率。並且,烏菲莫切夫還創造性的設計了一種計算物體雷達截面積的方法。
但是,這篇論文在蘇聯內部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很快就被淹沒在浩如煙海的論文資料之中。好大喜功的蘇聯,很快把精力集中到更加科幻的等離子隱身技術方面。不過,彼得·烏菲莫切夫的這篇論文卻引起了美國的高度關注,並開始了工程設計驗證。
20世紀70年代,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最著名的臭鼬工廠開始了應用多平面拼接的方式製作低雷達反射率的戰機,並被命名為“擁藍計劃”。可以說該專案的投入和保密程度是美國“曼哈頓”原子彈計劃之後最嚴格的。1977年,臭鼬工廠推出兩架原型機,這兩家原型機的外形已經十分接近後來服役的F117戰機了唯一的不同之處是該原型機的垂尾安裝角度是朝內的,而且體積要小。
直到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的打響,外界對這款戰機一無所知。但是,正是這第一次亮相,一舉震驚了世人。從此,隱身時代開始了!
和美國不同的是,走上等離子隱身之路的蘇聯和現代的俄羅斯,一直沒得取得突破,對於隱身技術的理解也是懵懵懂懂。現在俄羅斯最先進的五代機T50最受人詬病的就是隱身效能,甚至被外界成為“拍扁的蘇27”。的確,T50的隱身效能確實不敢恭維,不知道發明隱身技術的俄羅斯現在是什麼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