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中國北方稱其為蟈蟈,是鳴蟲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體長在40毫米左右,身體多為草綠色、也有的是灰色或深灰色,覆翅膜質,較脆弱,前喙向下方傾斜,一般以左翅覆於右翅之上。後翅多稍長於前翅,也有短翅或無翅種類。雄蟲前翅具發音器。前足脛節基部具一對聽器。後足腿節十分發達,足跗節4節。尾須短小,產卵器刀狀或劍狀。
體長 10–50mm,多為圓柱形,略側扁。頭為下口式。觸角一般長於體長。複眼 1 對,通常單眼不明顯,少數種類單眼明顯。咀嚼式口器,下顎須較長,分 5 節,下唇須 3 節。前胸背板發達,多為馬鞍形,有的向後延伸,有的較短,通常前緣稍向前凸,後緣圓角形;有的溝後區隆起。中胸與後胸腹板有的較平,有的骨片隆起。前、中足為步行足,後足為跳躍足,足的背、腹面具刺和距。跗節 4 節,除露螽亞科外,第 1–2 跗節均具側溝,有的具跗墊。
紡織娘(學名:Mecopoda elongata)是螽蟴科、織娘屬昆蟲。大形,體長50-75毫米(達翅端),體褐色或綠色。頭頂、前胸背板兩側及前翅的摺疊地方黃褐色。頭短而圓闊,複眼卵形,褐色,位於觸角兩側。觸角線狀細長,褐色,有些環節有棕黑色斑點,由很多環節組成,超出翅之末端。觸角窩前有一弧狀隆脊,前胸背板褐色;有兩條淺黃色長棘狀突起。後足發達,比前足和中足長;腿節成錘狀,並有粗的凹的缺刻;下緣有一排刺,其末端兩側各有一刺。脛節細長,橫斷面成三角形,在其稜上都有一列刺,脛節末端有數個強大的刺;附節4節,後足跗節下有一棕黑色的墊,第1跗節,第2跗節兩側有一縱溝。前足脛節靠基部有一個長卵形窩狀的聽器。翅發達,前翅約為其體長2倍以上,前翅略短於後翅,中貫粗大的肘, 前翅前緣往往有縱列的黑褐色的斑紋。靜止時左翅摺疊於右翅上。雄蟲下生殖板末端有三角形缺刻,雌蟲產卵器長,但比其身體稍短,成軍刀形,末端尖銳。
紡織娘棲息於涼爽陰暗的草叢中。成蟲於夏、秋季間出現。白天常常靜伏在瓜藤枝葉或灌叢下部,黃昏和夜晚爬行至上部枝葉活動和攝食。為植食性昆蟲,喜食南瓜、絲瓜的花瓣,桑葉、柿樹葉、核桃樹葉、楊樹葉等。鳴聲如“軋織,軋織”聲。分佈於東南亞熱帶地區及中國和日本的南部地區。
螽斯中國北方稱其為蟈蟈,是鳴蟲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體長在40毫米左右,身體多為草綠色、也有的是灰色或深灰色,覆翅膜質,較脆弱,前喙向下方傾斜,一般以左翅覆於右翅之上。後翅多稍長於前翅,也有短翅或無翅種類。雄蟲前翅具發音器。前足脛節基部具一對聽器。後足腿節十分發達,足跗節4節。尾須短小,產卵器刀狀或劍狀。
體長 10–50mm,多為圓柱形,略側扁。頭為下口式。觸角一般長於體長。複眼 1 對,通常單眼不明顯,少數種類單眼明顯。咀嚼式口器,下顎須較長,分 5 節,下唇須 3 節。前胸背板發達,多為馬鞍形,有的向後延伸,有的較短,通常前緣稍向前凸,後緣圓角形;有的溝後區隆起。中胸與後胸腹板有的較平,有的骨片隆起。前、中足為步行足,後足為跳躍足,足的背、腹面具刺和距。跗節 4 節,除露螽亞科外,第 1–2 跗節均具側溝,有的具跗墊。
紡織娘(學名:Mecopoda elongata)是螽蟴科、織娘屬昆蟲。大形,體長50-75毫米(達翅端),體褐色或綠色。頭頂、前胸背板兩側及前翅的摺疊地方黃褐色。頭短而圓闊,複眼卵形,褐色,位於觸角兩側。觸角線狀細長,褐色,有些環節有棕黑色斑點,由很多環節組成,超出翅之末端。觸角窩前有一弧狀隆脊,前胸背板褐色;有兩條淺黃色長棘狀突起。後足發達,比前足和中足長;腿節成錘狀,並有粗的凹的缺刻;下緣有一排刺,其末端兩側各有一刺。脛節細長,橫斷面成三角形,在其稜上都有一列刺,脛節末端有數個強大的刺;附節4節,後足跗節下有一棕黑色的墊,第1跗節,第2跗節兩側有一縱溝。前足脛節靠基部有一個長卵形窩狀的聽器。翅發達,前翅約為其體長2倍以上,前翅略短於後翅,中貫粗大的肘, 前翅前緣往往有縱列的黑褐色的斑紋。靜止時左翅摺疊於右翅上。雄蟲下生殖板末端有三角形缺刻,雌蟲產卵器長,但比其身體稍短,成軍刀形,末端尖銳。
紡織娘棲息於涼爽陰暗的草叢中。成蟲於夏、秋季間出現。白天常常靜伏在瓜藤枝葉或灌叢下部,黃昏和夜晚爬行至上部枝葉活動和攝食。為植食性昆蟲,喜食南瓜、絲瓜的花瓣,桑葉、柿樹葉、核桃樹葉、楊樹葉等。鳴聲如“軋織,軋織”聲。分佈於東南亞熱帶地區及中國和日本的南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