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第二之四十三、家果家禽
(原文)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譯)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中的小孩九歲了。孔君平(孔坦)去看望小孩的父親,父親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來。小孩擺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對小孩說:“這是你的家果吧。”小孩應聲回答:“我沒聽說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原文)張玄之、顧敷是顧和中外孫,皆少而聰惠,和並知之,而常謂顧勝。親重偏至,張頗不懨。於時張年九歲,顧年七歲,和與俱至寺中,見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問二孫。玄謂:“被親故泣,不被親故不泣。”敷曰:“不然。當由忘情故不泣,不忘情故泣。”
(譯)張玄之、顧敷是顧和的孫子和外孫,小時侯都很聰明。顧和很看重他們,但認為顧敷更聰明一些。顧和的偏愛讓張玄之很不滿意。當時張玄之九歲,顧敷七歲,一次顧和與他倆一起去寺裡,看到了佛涅槃的塑像,弟子們有哭的,有不哭的。顧和拿這件事問兩個孫子。張玄之說:“受到佛的愛護所以哭,沒有受到佛的愛護所以不哭。”顧敷說:“不對。或許是忘情的不哭,不能忘情的就哭了。”
(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陳太丘(寔)和朋友相約外出,約定的時間是中午,可到了中午了,朋友還沒來,太丘就自己走了,太丘剛走朋友到了。太丘的兒子元方當時七歲,正在門外玩,客人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元方回答:“等你不來,他已經走了。”朋友大怒道:“真不是人啊!和人約好出去,現在卻丟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說:“你和我父親約在中午,到了中午你卻沒來,這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這就是不懂禮貌。”朋友很慚愧,下車來拉元方想表示親近,元方走進家門,不再理他。
(原文)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譯)王戎七歲的時候,曾和一群小孩一塊兒玩。發現路旁的李子樹上結了很多李子,把樹枝都壓彎了。小孩們都爭先恐後,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人站在那裡沒去。有人問他,他答道:“樹在路邊,結了那麼多果子卻沒人摘,這肯定是苦李子。”摘下一嘗,果然如此。
德行篇陳蕃之榻、宣子拒絹割席分坐、羅母焚裘、阮籍謹慎王、祥臥冰泣樹、荀巨伯救友誤用毀骨立、言語篇覆巢之下無完卵、柳絮才華汗不敢出、桓溫泣柳、禰衡擊鼓。
言語第二之四十三、家果家禽
(原文)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譯)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中的小孩九歲了。孔君平(孔坦)去看望小孩的父親,父親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來。小孩擺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對小孩說:“這是你的家果吧。”小孩應聲回答:“我沒聽說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言語第二之五十一、忘情不泣(原文)張玄之、顧敷是顧和中外孫,皆少而聰惠,和並知之,而常謂顧勝。親重偏至,張頗不懨。於時張年九歲,顧年七歲,和與俱至寺中,見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問二孫。玄謂:“被親故泣,不被親故不泣。”敷曰:“不然。當由忘情故不泣,不忘情故泣。”
(譯)張玄之、顧敷是顧和的孫子和外孫,小時侯都很聰明。顧和很看重他們,但認為顧敷更聰明一些。顧和的偏愛讓張玄之很不滿意。當時張玄之九歲,顧敷七歲,一次顧和與他倆一起去寺裡,看到了佛涅槃的塑像,弟子們有哭的,有不哭的。顧和拿這件事問兩個孫子。張玄之說:“受到佛的愛護所以哭,沒有受到佛的愛護所以不哭。”顧敷說:“不對。或許是忘情的不哭,不能忘情的就哭了。”
方正第五之一、元方答客(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陳太丘(寔)和朋友相約外出,約定的時間是中午,可到了中午了,朋友還沒來,太丘就自己走了,太丘剛走朋友到了。太丘的兒子元方當時七歲,正在門外玩,客人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元方回答:“等你不來,他已經走了。”朋友大怒道:“真不是人啊!和人約好出去,現在卻丟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說:“你和我父親約在中午,到了中午你卻沒來,這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這就是不懂禮貌。”朋友很慚愧,下車來拉元方想表示親近,元方走進家門,不再理他。
雅量第六之四、此必苦李(原文)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譯)王戎七歲的時候,曾和一群小孩一塊兒玩。發現路旁的李子樹上結了很多李子,把樹枝都壓彎了。小孩們都爭先恐後,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人站在那裡沒去。有人問他,他答道:“樹在路邊,結了那麼多果子卻沒人摘,這肯定是苦李子。”摘下一嘗,果然如此。
拓展資料德行篇陳蕃之榻、宣子拒絹割席分坐、羅母焚裘、阮籍謹慎王、祥臥冰泣樹、荀巨伯救友誤用毀骨立、言語篇覆巢之下無完卵、柳絮才華汗不敢出、桓溫泣柳、禰衡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