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認為人性本來是無善無惡的,所謂善惡都是人心造成的區別。而他自己也時時刻刻懷一顆善心,做了許多善事。他從小就試馬居庸關,立志掃平韃靼,報效祖國、解救天下飽受戰爭之苦的老百姓。後來他滿腔熱血卻被小人暗算,被貶至偏遠地區,他深感壯志難酬、報國無門卻沒有放棄心中的理想。在蠻荒之地他開設學堂辦學,教育人學文化、明道理。
王陽明提倡的良知、仁愛不是純粹的形式,而是看天下萬物沒有內外遠近之分,都要施予仁愛之心。王陽明進一步提出,常人之心和聖人之心是相同的,常人是因為蒙受私慾,才不及聖人之心明淨。仁不僅是修養要達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體。
唐代詩人白居易喜歡佛法,有一次,他聽說鳥巢禪師的修行相當高,於是專程前往鳥巢禪師的住處去請教。白居易問鳥巢禪師:“佛法的大意是什麼?”鳥巢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鼻孔裡哼了一聲,說:“這個,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
鳥巢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八十的老翁未必能夠做到。”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禮退下了。
三歲小孩都知道的道理,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奉行呢?莫作諸惡,並儘量做到至善。這要求能夠大愛無疆,把他人的痛苦看得和自己的一樣重要,想他人之所想,盡心行善,至善了無痕。
定義一個人的一生是否成功,不一定是用地位和財富來界定,而應該是看他是否能堅持良善的真心,利益他人的信念,不受動搖,至終無悔。
大愛無私,至善無痕。我們都應該懷著一顆慈悲的心,以一己之力幫助他人,做到至善至美,這也是人生之一大境界。做人處世,時時刻刻要有至善的心,以一顆愛心惠及他人,不僅可以溫暖他人,也能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古時候有個叫齊恆的人,自命清高,不喜與達官顯貴來往,常常隱居鄉間,吟詩作畫。這天,齊恆從隱居的房舍裡出來,走向一條小道,遠遠看到幾個莊稼漢正在辛苦地種著秧苗,覺得好玩,便上前觀看。
齊恆問其中一個老農:“除了種田,你還會幹別的嗎?”老農搖搖頭,說:“我是個莊稼人,沒有什麼別的本事,只會幹農活,特別是對種葫蘆很有方法,能在集市上賣出很高的價錢,官老爺也專門從我這裡買葫蘆。去年開始,我把種葫蘆的方法教給了村裡的鄉親,一年下來,大家都過上了好日子。”
齊恆聽後,對這個老農說:“這麼好的事情,你一個人享用不就好了嗎?何必還要讓大家都學會種葫蘆?你自己有了安定的生活,就不用大熱天的還在田裡幹活,就能像我這樣逍遙自在。老農聽後,沉思了一會兒,說:“我有一個大葫蘆。它不僅堅硬得像石頭一般,而且皮非常厚,以至於葫蘆裡面沒有空隙。我想把這隻大葫蘆送給您。”
齊恆說:“葫蘆嫩的時候可以吃,老了不吃的時候,它還能盛放東西。可是你說你的這個葫蘆不僅皮厚,沒有空隙,而且堅硬得不能剖開,像這樣的葫蘆既不能裝物,也不能盛酒,我要它有什麼用處呢?
老農笑道:“先生說得對極了,不過先生是否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您隱居在此,空有滿腦子的學問和渾身的本領,卻對他人沒有一點益處,您同我剛才說的那個葫蘆不是一樣嗎?”
一個人即便懷驚天才能,若不能惠及別人,也不過是瓷做的花瓶,擺設而已,於己、於人乃至於國都不會有意義。在老農看來,這就是齊恆最為失敗的地方。一個人只顧及自我,而忘記他人,表示這個人走到了荒蕪之地,腳下雖有零星孤葉,放眼望去,卻是滿目淒涼。
我們很難估量做好事對一個人生命價值的影響有多大。大愛無私,做善事並不是為了引起別人的關注,生命需要我們做的是能敞開心扉愛他人,真誠地愛他人,去寬慰失意的人,安撫受傷的人,激勵沮喪洩氣的人。
至善無痕,心原本就是無善無惡,所以其出發點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一切都是心為主宰,那就讓心像玫瑰花一樣散發芬芳吧。
王陽明認為人性本來是無善無惡的,所謂善惡都是人心造成的區別。而他自己也時時刻刻懷一顆善心,做了許多善事。他從小就試馬居庸關,立志掃平韃靼,報效祖國、解救天下飽受戰爭之苦的老百姓。後來他滿腔熱血卻被小人暗算,被貶至偏遠地區,他深感壯志難酬、報國無門卻沒有放棄心中的理想。在蠻荒之地他開設學堂辦學,教育人學文化、明道理。
王陽明提倡的良知、仁愛不是純粹的形式,而是看天下萬物沒有內外遠近之分,都要施予仁愛之心。王陽明進一步提出,常人之心和聖人之心是相同的,常人是因為蒙受私慾,才不及聖人之心明淨。仁不僅是修養要達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體。
唐代詩人白居易喜歡佛法,有一次,他聽說鳥巢禪師的修行相當高,於是專程前往鳥巢禪師的住處去請教。白居易問鳥巢禪師:“佛法的大意是什麼?”鳥巢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鼻孔裡哼了一聲,說:“這個,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
鳥巢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八十的老翁未必能夠做到。”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禮退下了。
三歲小孩都知道的道理,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奉行呢?莫作諸惡,並儘量做到至善。這要求能夠大愛無疆,把他人的痛苦看得和自己的一樣重要,想他人之所想,盡心行善,至善了無痕。
定義一個人的一生是否成功,不一定是用地位和財富來界定,而應該是看他是否能堅持良善的真心,利益他人的信念,不受動搖,至終無悔。
大愛無私,至善無痕。我們都應該懷著一顆慈悲的心,以一己之力幫助他人,做到至善至美,這也是人生之一大境界。做人處世,時時刻刻要有至善的心,以一顆愛心惠及他人,不僅可以溫暖他人,也能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古時候有個叫齊恆的人,自命清高,不喜與達官顯貴來往,常常隱居鄉間,吟詩作畫。這天,齊恆從隱居的房舍裡出來,走向一條小道,遠遠看到幾個莊稼漢正在辛苦地種著秧苗,覺得好玩,便上前觀看。
齊恆問其中一個老農:“除了種田,你還會幹別的嗎?”老農搖搖頭,說:“我是個莊稼人,沒有什麼別的本事,只會幹農活,特別是對種葫蘆很有方法,能在集市上賣出很高的價錢,官老爺也專門從我這裡買葫蘆。去年開始,我把種葫蘆的方法教給了村裡的鄉親,一年下來,大家都過上了好日子。”
齊恆聽後,對這個老農說:“這麼好的事情,你一個人享用不就好了嗎?何必還要讓大家都學會種葫蘆?你自己有了安定的生活,就不用大熱天的還在田裡幹活,就能像我這樣逍遙自在。老農聽後,沉思了一會兒,說:“我有一個大葫蘆。它不僅堅硬得像石頭一般,而且皮非常厚,以至於葫蘆裡面沒有空隙。我想把這隻大葫蘆送給您。”
齊恆說:“葫蘆嫩的時候可以吃,老了不吃的時候,它還能盛放東西。可是你說你的這個葫蘆不僅皮厚,沒有空隙,而且堅硬得不能剖開,像這樣的葫蘆既不能裝物,也不能盛酒,我要它有什麼用處呢?
老農笑道:“先生說得對極了,不過先生是否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您隱居在此,空有滿腦子的學問和渾身的本領,卻對他人沒有一點益處,您同我剛才說的那個葫蘆不是一樣嗎?”
一個人即便懷驚天才能,若不能惠及別人,也不過是瓷做的花瓶,擺設而已,於己、於人乃至於國都不會有意義。在老農看來,這就是齊恆最為失敗的地方。一個人只顧及自我,而忘記他人,表示這個人走到了荒蕪之地,腳下雖有零星孤葉,放眼望去,卻是滿目淒涼。
我們很難估量做好事對一個人生命價值的影響有多大。大愛無私,做善事並不是為了引起別人的關注,生命需要我們做的是能敞開心扉愛他人,真誠地愛他人,去寬慰失意的人,安撫受傷的人,激勵沮喪洩氣的人。
至善無痕,心原本就是無善無惡,所以其出發點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一切都是心為主宰,那就讓心像玫瑰花一樣散發芬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