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
2 # 長生菌
歷史上有過“殺胡令”,但其結果卻很不好。
胡人被大舉屠殺,對漢人就產生了不可消除的仇恨。
殺胡令的結果是,加深了中國北部遊牧民族與漢人的芥蒂,形成一條無形的溝壑,使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成為中國曆代王朝江山社濟安全的隱患。
佛家雲:“冤冤相報何時了……”,這不利於民族團結。自古以來,我們華夏民族就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民族。
大家印象中的朱元璋可能是一個殺人如麻的皇帝,但他殺的大多數人都是當朝的貪腐官員(幾萬幾萬的殺),這可能跟他的成長經歷有關,他從小就生活在官僚主義壓迫的年代,對官僚帶著很深的恨意,包容性很低。
但在國家統一和民族融合的問題上,他還是很清楚的,包容性很強,要不然他也不會成為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平民開國皇帝。
“凡蒙古、色目人,聽與華人為婚姻(務要兩相情願)。不許本類自相嫁娶。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為奴。其華人不願與回回、欽察為婚姻者,聽從本類自相嫁娶,不在禁限。”——《大明律》
-
3 # 紅紅火火講歷史
古代國與國的戰爭,是弱肉強食,遵行森林法則。在戰爭中消耗對手和敵人的戰爭能力和潛力,從而讓敵弱我強,敵疲我銳,從而獲得戰爭的勝利。而消耗敵人國力和實力的方法,除了在戰場上殺傷敵國士兵和攻陷城市外,還有一種更冷血和殘酷的消耗方法,就是屠殺掠奪敵國老百姓,搶光殺燒光三光政策,從而全面持久消耗敵人的戰爭潛力和能力,從而贏取戰爭的勝利。五千年的戰爭史,古今中外概莫能例外。
明朝對蒙元的征討,雖然明太祖朱元璋沒有下殺胡令,但是明軍對蒙元的戰爭中,是不可能不用屠殺來消耗世仇宿敵的戰爭潛力的。因此歷史上不會記載明軍揮起屠刀,血腥屠殺蒙元老百姓,燒殺搶掠的暴行。但在戰爭中,這種打擊敵人的手段,是戰爭的實質。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酷。明軍征討蒙元,必然是執行戰場潛規則,殺胡於無聲無息中。
當然真正的殺胡,是明太祖朱元璋執行的漢化政策,強行遷移蒙元百姓,要求蒙漢通婚,穿漢服,說漢話,強迫移風易俗。這樣的不流血的屠殺才真正的厲害和處心積慮,比殺胡令還有效果。另一種同化,就是強拉蒙元壯丁充軍,募兵為大明賣命效忠。很多蒙元百姓就這樣被軍隊同化了。這樣的殺胡令,百年來也抑制壓制了蒙元再次崛起,達到了殺人不見血的境界。
回覆列表
洪武皇帝沒有明確的下過殺胡令,但對蒙古族人也進行過屠殺
胡人在中國歷史上很活躍,著名的事件有五胡亂華,,胡人在中國歷史上都已殘暴的形象出現現,漢族對胡人可以說是恨之入骨。
元朝是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名族所征服,元朝統治時期漢人的地位非常低下。
當明朝成立的時候漢人突然翻身,漢人們積累已久的怨氣得到了發洩的地方,明朝初年所殺蒙古人只有三十餘萬,蒙古族人入居中原不過三十餘萬人,但元順帝北逃的時候只帶走了六萬人,死在中原的蒙古人不過三十餘萬。
但隨著明軍的緊逼,使得元順帝一直北逃,明軍一路上不斷和蒙古人交戰,使得蒙古人又很快變回遊牧民族。
但當時明朝才剛剛建立四方初定,百廢待興,朱元璋亟需對目下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民族政策迅速做出變革。林林總總之中,民族政策一事尤費思量。被蒙元壓迫百年屈辱至極的漢人重執朝綱,他們恨不得將蒙古人、色目人剝皮挖心才痛快,一掃陰霾。對以朱元璋為核心的朝廷領導班子來講,卻不能將此問題想的如此簡單。那些沒有追隨元順帝逃回大漠,而是留在了明朝版圖內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該如何處置?
朱元璋完全可以提出“復仇”的民族政策,將歸降明朝留在中國的蒙古人和色目人進行驅逐或者屠殺。但是這個事情如果處理不好,則會引起民族矛盾,糾紛甚至戰爭。元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此,朱元璋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如果處理的好,則是民族融合流芳百世的壯舉,利於統一安定。
所以沒有下殺胡令也是當時明朝社會環境的影響,也是為了順應統治的需要。為了順應當時社會的發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