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閒人談古論今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浙江台州府寧海縣人,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思想家。

    燕王朱棣誓師“靖難”率大軍南下京師。惠帝派兵北伐,方孝孺起草了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讓朱棣恨之入骨。

    燕王攻取南京後,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入獄。

    又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徹底激怒了朱棣。被燕王滅十族共計873人。

    方孝孺堅強不屈,忍受悲痛,被施以凌遲殺害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

    方孝孺之死古往今來的志士文人,都為之沉痛。唯有“讀書種子”這一美譽,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知識改變命運,不管改朝換代,滄海桑田,讀書求知是人間真理永遠……

    據《明史.方孝孺列傳》並未記載被滅十族,株連873人等數字。只是“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也就是說明成祖只殺了方孝孺父系一族。

    但明崇楨《寧海縣誌.方孝孺傳》,巜明史紀事本末》等大量文獻記載他被滅了十族。

    到底是滅了十族,還是父系一族,至今文人、學者還在爭議此事,成為迷案……

  • 2 # 老龍故事會

    還是燕王的朱棣在進攻北平之時,姚廣孝曾經這樣請求過燕王朱棣“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種子絕矣。”意思就是說,如果將來燕王殿下到了京城下,方孝孺肯定是不會投降的,還請殿下不要殺他,若是殺了他,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會滅亡了。

    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的作用是挺大的,明成祖朱棣也是十分的信任他,聽到姚廣孝有如此請求,當然是會答應他了,所以若無意外發生,明成祖朱棣是不會殺了方孝孺的。考慮到方孝孺的名望較高,又是一代大儒,所以朱棣想讓方孝孺草擬詔書,昭告天下他即位了,有一位文學大儒替自己草擬即位詔書,多少都會改變朱棣在讀書人心中的形象。

    明成祖朱棣

    但是方孝孺是一個硬骨頭,也是一個一生只侍奉一個主子的忠臣,又怎麼會聽從一個篡位之人的話呢?方孝孺沒有答應,和朱棣有了那段精彩絕倫的對話。

    朱棣:“先生毋自若,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方孝孺:‘成王安在?”朱棣:“彼自焚而死”。方孝孺:“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國賴長君”方孝孺:“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此乃朕家事”

    朱棣知道,方孝孺無論如何也是不會歸順他了,方孝孺效忠的只有一個朱允炆罷了,認可的皇帝也是朱允炆,而他朱棣在方孝孺心目中不過是一個謀權篡位的逆臣賊子。朱棣心中氣惱,想殺了方孝孺。

    在靖難之役當中,方孝孺曾多次阻撓朱棣,燕王朱棣起兵之後,朝廷商議征討他,詔令和檄文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方孝孺的文章可以說是給朱棣拉了不少仇恨值,本來國泰民安的,就因為你想謀權篡位,挑起戰亂,造成百姓流離失所,大家一聽,挺有道理,認為朱棣的行為不當,加大了朱棣的攻打難度。

    建文三年五月,吳傑、平安、盛庸帶兵前去燕兵的糧道搞破壞,搞得朱棣受不了,朱棣派遣指揮武勝上疏請求建文帝撤兵,本來皇帝是同意了撤兵,但是由於方孝孺的勸說,建文帝最後斬了來使武勝,斷絕和燕國的來往。

    方孝孺曾使用反間計,企圖挑撥燕王朱棣和他兩個兒子的矛盾,使燕軍叛亂逐漸平息,不過幸好此計沒成功

    方孝孺在燕軍打到長江以北之時,曾建議過皇帝暫時和燕王講和,爭取拖延時間,調集好軍隊後和燕軍在長江上作戰,因為燕軍多是北方人,水戰優勢比南方來的兵要弱,一旦暫時講和成功,最後誰勝誰負尚不可知

    方孝孺是明朝眾多知識分子中的代表之一,可達到殺一儆百的目的。而這個原因是明成祖朱棣要殺方孝孺的根本原因。

    方孝孺在寫文章這方面造詣頗深,他的文章清純深邃,雄偉豪邁,每一篇文章問世,天下爭相傳誦。如此可見,他在當時的知識分子的心中名望還是挺高的,堪稱一代大儒。方孝孺帶頭反對他,那他身後的知識分子也會反對他,所以為了震懾住那些存有異議的知識分子,朱棣決定滅方孝孺的十族,凡是和方孝孺能沾點關係的,都會被殺。這就是朱棣為何要滅方孝孺十族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練卷腹和兩頭起為什麼要求在硬墊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