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4年5月,高港區下轄4個鄉鎮(永安洲鎮、大泗鎮、白馬鎮、胡莊鎮 )和3個街道辦事處(口岸街道辦事處、刁鋪街道辦事處、許莊街道辦事處),區人民政府駐口岸街道。
高港區,是江蘇省泰州市下轄區。位於泰州市市區南半部,瀕臨長江,北連泰州市海陵區,東接姜堰區、泰興市,西臨揚州市江都區,南與揚中市隔江相望。城區中心座標為北緯32°19′06″、東經119°52′33″。
高港區總面積286.83平方千米,總人口262905人(截止2012年末),高港區下轄4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
高港區是泰州市區的南大門,是華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高港區境內有長江港口泰州港、南水北調樞紐工程引江河和泰州長江大橋。
2019年10月,入選2019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高港區境域在周秦時代即為海陽(今泰州)邑地。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為海陵縣地。有史記載追溯至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清康熙《揚州府志》雲:“南唐析濟川鎮置泰興縣,創治於柴墟。宋初徙治延令村,是為今縣治。”柴墟是口岸的古稱。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岳飛任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因泰州無險可恃退保柴墟,在南壩橋大敗金兵。紹興十年(1140年),泰州的治所曾一度移至泰興沙上即臨江的柴墟。
元末,徐達為進攻泰州,自境內大江口開浚河道直至泰州南門。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泰州至泰興的驛道經過境內,並設刁家渡鋪、口岸鋪。明代,口岸成為泰興的西北重鎮,先後建有口岸察院、口岸公館等。
清代在口岸設巡檢司,所治範圍為泰興縣的西北片。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興全縣分為四轄,口岸巡檢司所治地域為“口轄”。口岸逐漸發展為長江東北岸的一個重要港口和物資集散地。民國時期,高港區境各鄉鎮分屬泰興、泰縣,以泰興居多。
民國38年(1949年)4月,華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粟裕等,率司令部直屬隊抵達白馬廟(今高港區白馬鎮),設立東突擊集團渡江作戰指揮部。4月23日,成立華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司令部,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委。白馬廟成為華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
1997年8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泰州市高港區,經省政府批准,將原屬泰興的口岸、刁鋪、田河、許莊、永安洲5個鄉鎮以及姜堰的白馬、野徐兩鄉鎮劃歸泰州市高港區管轄。
2006年,泰州調整市區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口岸鎮,以其原轄區域設立口岸街道辦事處,轄6個居委會、25個村委會。撤銷刁鋪鎮,原轄區域調整後,設立刁鋪街道辦事處,轄3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設立許莊街道辦事處,轄1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原柴墟街道辦事處和環溪街道辦事處相應撤銷。
2008年區劃調整,轄口岸、刁鋪、許莊3個街道及永安洲、野徐、白馬3個鎮,代管泰興市胡莊鎮、姜堰市大泗鎮及兩市部分行政村,野徐鎮2個村、白馬鎮1個村劃歸泰州市周山河街區代管。2008年,將泰興縣胡莊鎮劃歸高港區代管;泰興縣宣堡鎮的趙王、喬楊、明河、錢趙、管營、孔橋、蔡莊7個村劃歸高港區代管,隸屬許莊街道辦事處;泰興市第二捕撈公司劃歸高港區代管,隸屬永安洲鎮,領導關係歸高港區農委;姜堰區大泗鎮劃歸高港區代管。
2009年區劃調整,轄口岸、刁鋪、許莊3個街道及永安洲、白馬、胡莊、大泗4個鎮,許莊街道2個村劃給野徐鎮,調整後的野徐鎮及刁鋪街道部分村組劃歸泰州經濟開發區代管。
高港區位於泰州市市區南半部,瀕臨長江。北連泰州市海陵區,東接姜堰區、泰興市,西臨揚州市江都區,南與揚中市隔江相望。高港城區中心座標為北緯32°19′06″、東經119°52′33″。高港區總面積286.83平方千米。其中,主城區東至東環路,西至南官河,南至人民路,北至寧通高速,建成區面積13.70平方千米。
高港區地處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7.4℃。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281毫米,全年無霜期220天。春季晴雨相間,夏季多雨炎熱,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多晴冷天氣。
2012年年末,高港區戶籍總人口262905人。其中,男性133412人,占人口總數的50.75%;女性129493人,占人口總數的49.25%。人口密度為917人/平方千米。高港區有少數民族30個,共603人,佔總數的0.25%。
截止2014年5月,高港區下轄4個鄉鎮(永安洲鎮、大泗鎮、白馬鎮、胡莊鎮 )和3個街道辦事處(口岸街道辦事處、刁鋪街道辦事處、許莊街道辦事處),區人民政府駐口岸街道。
高港區,是江蘇省泰州市下轄區。位於泰州市市區南半部,瀕臨長江,北連泰州市海陵區,東接姜堰區、泰興市,西臨揚州市江都區,南與揚中市隔江相望。城區中心座標為北緯32°19′06″、東經119°52′33″。
高港區總面積286.83平方千米,總人口262905人(截止2012年末),高港區下轄4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
高港區是泰州市區的南大門,是華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高港區境內有長江港口泰州港、南水北調樞紐工程引江河和泰州長江大橋。
2019年10月,入選2019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高港區境域在周秦時代即為海陽(今泰州)邑地。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為海陵縣地。有史記載追溯至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清康熙《揚州府志》雲:“南唐析濟川鎮置泰興縣,創治於柴墟。宋初徙治延令村,是為今縣治。”柴墟是口岸的古稱。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岳飛任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因泰州無險可恃退保柴墟,在南壩橋大敗金兵。紹興十年(1140年),泰州的治所曾一度移至泰興沙上即臨江的柴墟。
元末,徐達為進攻泰州,自境內大江口開浚河道直至泰州南門。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泰州至泰興的驛道經過境內,並設刁家渡鋪、口岸鋪。明代,口岸成為泰興的西北重鎮,先後建有口岸察院、口岸公館等。
清代在口岸設巡檢司,所治範圍為泰興縣的西北片。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興全縣分為四轄,口岸巡檢司所治地域為“口轄”。口岸逐漸發展為長江東北岸的一個重要港口和物資集散地。民國時期,高港區境各鄉鎮分屬泰興、泰縣,以泰興居多。
民國38年(1949年)4月,華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粟裕等,率司令部直屬隊抵達白馬廟(今高港區白馬鎮),設立東突擊集團渡江作戰指揮部。4月23日,成立華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司令部,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委。白馬廟成為華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
1997年8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泰州市高港區,經省政府批准,將原屬泰興的口岸、刁鋪、田河、許莊、永安洲5個鄉鎮以及姜堰的白馬、野徐兩鄉鎮劃歸泰州市高港區管轄。
2006年,泰州調整市區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口岸鎮,以其原轄區域設立口岸街道辦事處,轄6個居委會、25個村委會。撤銷刁鋪鎮,原轄區域調整後,設立刁鋪街道辦事處,轄3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設立許莊街道辦事處,轄1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原柴墟街道辦事處和環溪街道辦事處相應撤銷。
2008年區劃調整,轄口岸、刁鋪、許莊3個街道及永安洲、野徐、白馬3個鎮,代管泰興市胡莊鎮、姜堰市大泗鎮及兩市部分行政村,野徐鎮2個村、白馬鎮1個村劃歸泰州市周山河街區代管。2008年,將泰興縣胡莊鎮劃歸高港區代管;泰興縣宣堡鎮的趙王、喬楊、明河、錢趙、管營、孔橋、蔡莊7個村劃歸高港區代管,隸屬許莊街道辦事處;泰興市第二捕撈公司劃歸高港區代管,隸屬永安洲鎮,領導關係歸高港區農委;姜堰區大泗鎮劃歸高港區代管。
2009年區劃調整,轄口岸、刁鋪、許莊3個街道及永安洲、白馬、胡莊、大泗4個鎮,許莊街道2個村劃給野徐鎮,調整後的野徐鎮及刁鋪街道部分村組劃歸泰州經濟開發區代管。
截止2014年5月,高港區下轄4個鄉鎮(永安洲鎮、大泗鎮、白馬鎮、胡莊鎮 )和3個街道辦事處(口岸街道辦事處、刁鋪街道辦事處、許莊街道辦事處),區人民政府駐口岸街道。
高港區位於泰州市市區南半部,瀕臨長江。北連泰州市海陵區,東接姜堰區、泰興市,西臨揚州市江都區,南與揚中市隔江相望。高港城區中心座標為北緯32°19′06″、東經119°52′33″。高港區總面積286.83平方千米。其中,主城區東至東環路,西至南官河,南至人民路,北至寧通高速,建成區面積13.70平方千米。
高港區地處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7.4℃。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281毫米,全年無霜期220天。春季晴雨相間,夏季多雨炎熱,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多晴冷天氣。
2012年年末,高港區戶籍總人口262905人。其中,男性133412人,占人口總數的50.75%;女性129493人,占人口總數的49.25%。人口密度為917人/平方千米。高港區有少數民族30個,共603人,佔總數的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