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猛歷史
-
2 # 史海悠遊閭春暉
謝謝悟空邀請! 所謂圖爾戰役,就是指公元732年10月爆發於普瓦蒂埃地區、由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率領以步兵為主的法蘭克軍隊,擊敗了阿拉伯帝國西班牙省總督阿卜杜勒•拉赫曼率領的遠征軍的戰役。以往的史家評論中對此役讚譽頗高,例如愛德華•吉本就撰寫道:“。。。。。幸虧此人(指查理•馬特)的才能和運勢,基督教世界才脫離了大難,否則牛津的學堂裡,就得教授《古蘭經》了。。。。”。在多個時代的西方史學屆都認為此役永遠擊潰了阿拉伯人覬覦西歐腹地的野心,迫使他們蜷縮回安達盧西亞地區(西班牙南部),挽救了基督教世界。
但實情是這樣的嗎? 當代著名歷史學家伯納德•劉易斯在《穆斯林發現歐洲》一書中,專門對此進行了辨析。首先,圖爾戰役後,阿拉伯人並沒有很快退出法蘭西南部地區,他們在普羅旺斯、圖盧茲及尼斯等地的佔領區,依然維持了幾十年之久。其最終退出法蘭西南部的原因,也並不是因為法蘭克王國的進逼,(查理•馬特及其子丕平在圖爾戰役後,一直避免與阿拉伯軍隊交戰),而是因為在西班牙的阿拉伯軍隊內訌,加上各地方封建領主部隊不斷騷擾所致。相反,當法蘭克王國發展到巔峰時候的查理大帝,率領龐大的軍隊遠征西班牙薩拉戈薩時,卻最終無功而返,證明了阿拉伯人在西歐武力的強大。
現代學界認為,阿拉伯軍隊在圖爾戰役後,逐漸放棄了對法蘭西腹地的遠征,主要是因為在西班牙北部仍存在阿斯圖裡亞—萊昂、阿拉貢等基督教政權的背景下,阿拉伯人所能擄掠的行動範圍已達極限,他們已無力再行深入敵後。就目前結合穆斯林方面的史料來看,圖爾戰役的真相併不是兩支精銳軍隊的會戰,而是滿載著擄掠自阿基坦地區財物的阿拉伯軍隊,被查理•馬特的法蘭克軍隊伏擊的一場戰事,歸心似箭、兵無鬥志的阿拉伯軍隊很快潰散,而以步兵為主的法蘭克倒是在艱苦的步兵追擊騎兵的過程中,遭到了比較大的損失。
即使在阿拉伯軍隊完全推出南法地區之後,他們在北非的藩屬艾格萊布王朝,仍不斷征伐西西里島和義大利南部,不但從東羅馬帝國手中奪取了西西里和南義大利沿海諸城鎮,還在公元982年大敗銳氣正盛、前來討伐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的大軍,維護了阿拉伯帝國對南歐地區的巨大威懾力。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知道,圖爾戰役是一場對阿拉伯遠征武裝擄掠運動的阻擊,它本身對於所謂基督教世界的捍衛的影響並不是“決定性的”,伊斯蘭教入侵基督教世界的行動,那時已經到達了極限,逐漸進行相持的局面,是大勢所趨。
回覆列表
公元711年,阿拉伯遠征軍征服北非迦太基和摩洛哥。公元713年,以摩爾人為主的阿拉伯遠征軍橫渡直布羅陀海峽進入歐洲,消滅了西哥特王國,征服伊比利亞半島全境,兵抵都爾。在伊比利亞半島站穩腳跟的阿拉伯人對西歐腹地覬覦已久,在多年的準備後,公元732年,阿拉伯名將阿卜杜勒·拉赫曼·迦菲齊率領數萬阿拉伯軍隊越過比利牛斯山脈,大舉進攻高盧地區。
高盧西南部的阿基坦伯爵瓦德已經抵抗阿拉伯人的侵襲數年了,但此次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瓦德伯爵被迅速擊敗,不得不求救於宿敵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在擊敗厄德後,阿卜杜勒·拉赫曼·迦菲率領騎兵延羅馬帝國舊道北上巴黎,法蘭克王國岌岌可危,查理·馬特不得不摒棄前嫌,率7萬軍隊南下,以抵擋阿軍兵鋒。
10月的一個星期六,兩軍相遇於普瓦蒂埃,旋即展開激戰。戰鬥持續了一整天,擁有重灌騎兵的法蘭克軍隊最終擊敗了以步兵為主的阿拉伯軍隊,阿軍損失慘重,在丟棄無數輜重及主將的性命後,不得不撤至比利牛斯山脈以南,普瓦蒂埃成為阿拉伯軍隊到達的歐洲最北界。
自伊斯蘭民族崛起後,其目光一直集中於地中海東部、西亞、北非以及拜占庭帝國,西部從來不是伊斯蘭民族所感興趣的地區。在較為順利地佔領西亞和北非後,阿拉伯人在地中海東部地區遭受了拜占庭帝國強有力的抵抗。東部主戰場的鏖戰使得西歐,尤其是法蘭克王國抓住了羅馬帝國崩潰後的混亂局面,開始走向秩序化的道路。
阿拉伯人在西部發動的攻勢若越過比利牛斯山脈,就會對整個戰局產生重大的影響。深入西歐腹地的阿拉伯軍隊能夠與東部的阿軍主力遙相呼應,在新月形的伊斯蘭攻勢下,基督教文明未來得及擴散至整個歐洲便會夭折,整個西歐的歷史程序將會被改寫。
查理·馬特未曾料到,此時的阿拉伯軍隊竟已是強弩之末。此役過後,阿拉伯軍隊再無力發起如此規模的北征,阿拉伯人只得固守於伊比利亞半島,直至1492年半島最後一個伊斯蘭王國的覆滅。圖爾戰役的勝利使得伊斯蘭文明被迫停滯於比利牛斯山以南地區,使得基督教文明得以繼續存在並廣泛傳播於西歐,這不但推動了基督教的傳教活動,也促進了日耳曼等蠻荒地區的文明開化。西歐的宗教格局就此逐漸擴充套件並確立下來。
參考資料:
1.劉林. 試論查理·馬特及其時代[D].東北師範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