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旗19820920
-
2 # 劉雨霖鈴的紅茶館
說起潘姓起源,粗略統計也得有六七個源流。
潘姓起源一:羋姓
周朝末年,開啟春秋戰國時代,“齊楚燕韓趙魏秦”裡的楚國,其君主姓氏就是羋姓,所以羋姓也可以理解為楚國的國姓,在其羋姓的公族中,有這麼一個人叫做羋潘崇,在楚成王做君主的時候,是當時的大夫(就是一個很高很高的官職),羋潘崇的官位還是周朝天子周穆王給冊立的,地位超然。
在羋潘崇打理朝政期間,楚國國力躥升,稱得上是國泰民安,羋潘崇的後代呢,隨以其字“潘崇”裡的潘為氏,稱為潘氏,至此流傳下來,這一支在楚國頗為受寵,繁衍的很快。
潘姓起源二:國號
在周文王姬昌和兒子周武王姬發的努力下,周王朝顛覆了商朝,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就被封到了畢國,畢公高有個兒子叫做季孫,被封到了潘(地名),建立了一個小諸侯國潘國,潘國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被其他的大諸侯國給吞併,潘國的部分公族子民就以國號為姓氏,流傳下來這一支。
按照源流來看,其源於周文王姬昌,是姬姓繁衍出的一個姓氏。
潘姓起源三:姚姓
姚姓是舜帝的姓氏,據記載,舜帝的後代中,有人在商朝期間建立諸侯國名叫潘子國,後來周朝興起,潘子國跟隨商王朝被覆滅,其子孫就以潘為姓氏,按照源流來算,他們是舜帝的後代,乃是姚姓演變出的姓氏。
潘姓起源四:地名
這個就比較簡單了,說在遠古時期,有河流名叫潘水,有在潘水邊居住的人,就以潘為姓氏,流傳下來。
潘姓起源五:少數民族改姓
在歷史上,有許多少數民族改姓為潘的例子,這在上千年漢化史上極為常見,因為源流太過繁雜,我們就不一一進行贅述了。
說完源流我們再說潘姓的遷徙狀況。從源流來看,其主要源流集中在春秋時期的楚國,而當時楚國的地理位置是在中國的南方,故而當時潘姓以南方的湖北省為主要聚集區,之後朝著四周慢慢擴散。到明清時期,潘姓人口已經遍及全國。
時至今日,潘姓人口已經突破至八百萬人,是名副其實的人口大姓。
回覆列表
一、始於羋姓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楚國公族“羋潘崇”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公諱崇字道安,楚成王時大夫,穆王立,以其太子宮予公,使為太師,掌國事,環列之尹,楚國大治,有認楚公族後以字為氏,列公為潘姓始祖之一。
二、以國為姓
以國名為姓,出於姬姓。畢公高的小兒子季孫封邑在潘。春秋後國滅,其子孫不以姬為姓而以國名為勝,奉季孫為潘姓始祖。又,番,邾國也[5] 。夫差取番者,番首姿,又音蒲。還音煩,音盤者即潘氏。
三、源於姚姓
源於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華後裔,是以國名為姓。《史記》《中國姓氏》記載,舜帝生於姚墟,因姓“姚”,建都於潘地(今北京延慶)。後將潘地移至今陝西省興平。商王朝時期,舜帝后裔建有潘子國,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而姓潘。
四、因地得姓
因地而得姓。水在河南,住在潘水邊的人以水地名為姓。下雒城西南故潘城,有以地為氏者。
五、鮮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裡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人口分佈:
潘氏人口不能用具體數字來形容。但如今,潘氏族人分佈廣泛,尤以浙江、江蘇、安徽、山東、廣東、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區為多,這九省潘氏族人約佔全國潘氏人口的69%以上。
擴充套件資料:
遷徙傳播:
春秋戰國時,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展,此後,有向山東、湖南遷徙的少數潘姓人。漢時,有潘姓北遷至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省),三國時發展興旺而為滎陽郡一大望族,以東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為始祖。
東漢靈帝有潘乾因仕宦而遷江蘇溧陽,此地以潘乾為始祖。吳國有右將軍潘璋由發乾(治在今山東省冠縣)而遷建康,而吳國還有瀏陽侯潘,為漢壽(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孫權妻潘夫人為浙江會稽人,這說明在三國以前,潘姓已播遷於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為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