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5年3月,盟軍在兩個方向上,對德國形成夾擊之勢,攻佔柏林指日可待。隨著美軍在戰場上的表現愈發重要,作為盟軍最高司令的艾森豪威爾,說話的分量和底氣更加十足,儘管英華人依然搶權奪利,但美國“老大”的地位不可撼動。

    眼看德國就要滅亡,各國間的利益爭奪也更加突出。尤其是丘吉爾,十分清楚美國擁有絕對的主導權,英國只能在其後面搖旗吶喊,但對追求利益最大化仍是處心積慮、孜孜不倦。如今,如何增加英國在同盟國中的權重,是他最關心的事情。

    丘吉爾意欲在盟軍中,增加英軍的比重。

    盟軍諾曼底登陸前,為了統一指揮的問題,同盟國設立了歐洲盟軍司令部,艾森豪威爾擔任司令。隨著戰事的進展,蒙哥馬利等人搶班奪權的勢頭愈演愈烈,艾森豪威爾不得不兼任歐洲地面部隊的指揮,堵死了英華人想方設法抬高自己的野心。

    狡猾的丘吉爾乾脆晉升蒙哥馬利為元帥,在官階上高於艾森豪威爾,不斷挑戰美國在同盟國中的權威;羅斯福則“見招拆招”,晉升艾森豪威爾為五星上將,不給英華人任何“造反”的機會。不甘心的丘吉爾,又打起了盟軍副總司令的主意。

    在他看來,美華人擔任最高司令是無可厚非的,而增設一名由英華人擔任的副司令,不僅能體現出英國的地位,而且還能提高在盟軍中的說話分量。於是,他提議由亞歷山大擔任盟軍副司令,併兼任歐洲地面部隊的指揮,但遭到了婉言拒絕。

    艾森豪威爾認為增設副司令,極易引起美國國內的不滿,激化英、美兩國的矛盾。更何況,盟軍已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戰事穩步向前推進,各種指揮系統磨合得很好,一旦有大的改變,一定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說白了,就是“沒事找事”。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他沒有說出來,早在西西里島戰役中,盟軍就是這樣的指揮系統,結果是亞歷山大以權壓人,命令美軍給英軍讓路,公然袒護蒙哥馬利,巴頓、布萊德雷等美軍將領怨聲載道。艾森豪威爾對這個教訓記憶猶新,不會再犯。

    碰了一鼻子灰的丘吉爾,又將目光投向了德國。他認為,依靠英軍的表現,爭取更多的佔領區,一樣增加英國在同盟國中的地位,以及討價還價的砝碼。於是,他與蒙哥馬利決定在攻佔柏林的戰鬥中,要一鼓作氣,首先攻佔柏林城。

    一向謹慎的蒙哥馬利,更加謹慎了。

    1945年3月,盟軍全線逼近萊茵河,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正在做著強渡的準備。意外的是,蒙哥馬利比以往更加小心,無論是從計劃制定、部隊集結,還是積蓄物資彈藥,準備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戰役都長。難道謹慎的背後,還有什麼原因嗎?

    首先,攻佔柏林意味著歐洲戰事的結束,越是臨近結束越要認真準備,必須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行,一旦渡河失敗,不僅制定的進攻計劃前功盡棄,而且顯示出英軍實力的不強和“無能”,降低在盟軍中的地位,成為他人嘴裡的笑話。

    其次,這次渡河戰役不僅僅是渡河,還有連續進攻,向前推進的任務。原來,從德國北部直搗柏林的想法,一直就是蒙哥馬利實現其軍事生涯的巔峰之作。也就是說,作為一名軍人,沒有比攻佔柏林更值得紀念和炫耀了,他要保證萬無一失。

    更重要的是,從政治角度考慮,丘吉爾將英國的利益目標,放在了德國北部的丹麥,甚至是在蘇聯在向西滲透之前,佔領波羅的海沿岸的重要港口。看來,一貫反蘇的丘吉爾已經開始在意識形態上,與蘇聯劃清界限,軍事準備必須充足。

    為此,蒙哥馬利囤積了12萬噸各類物資,力求在進攻的第一週內,有4600多輛坦克、裝甲車,以及3.5萬輛其他保障車輛透過萊茵河,並保證部隊能夠連續作戰。為了這個偉大時刻,激動的丘吉爾也趕到前線,觀看對德國的最後一戰。

    這天,在3500門火炮的掩護下,第21集團軍群開始渡河。已是垂死掙扎的德軍,毫無鬥志可言,可以說是一觸即潰。沒有太多懸念,盟軍以壓倒性優勢順利渡過了萊茵河,接下來就是無險可守的柏林,興奮不已的蒙哥馬利指揮部隊向東推進。

    這在丘吉爾看來,先於蘇聯攻克德國首都,是盟軍的頭等大事。不僅關乎盟軍的榮譽,而且為防止東方勢力的滲透,柏林無疑成為阻擋蘇聯的“橋頭堡”,特別是部隊士氣正旺,一鼓作氣攻克柏林不是太難的事情,他在等待英軍的好訊息。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蒙哥馬利傳》

  • 2 # 都市南鄉子

    自問自答也錯了!看來你是百密一疏。請問以下相片中的人物是哪個?

    依你的水平應該知道吧?威廉·特德,英國皇家空軍元帥(45年)。他就是艾森豪威爾的戰時副手,盟軍最高統帥部副司令。具體就不細說了,網上大把資料查的。一是希望你寫作前要嚴謹細緻。二是英美之間的特殊國與國關係,至今一直如此,無論戰爭或和平,不是你想象的如此簡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見在別人夢裡迷路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