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野生科學家

    潮間帶?那可是我最喜歡的海濱“小世界”。我喜歡呆在海邊,但對喧囂的沙灘沒有興趣,清靜的礁石海岸,多姿多彩的潮間帶才是我最愛的地方。因為家在北京,平時只能在夏季去近處的渤海灣轉轉,今天就只說說我最熟悉的北方內海潮間帶吧。

    落潮後,礁石海岸的潮間帶會形成無數個小水窪,與大海隔絕變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小世界。與危機四伏的大海相比,這裡很安全,是微小生物藏身避禍的理想地點。但這裡的溫度、鹽度變化迅速且劇烈,各種小型生物需要很強的適應能力才能存活。如果趕上退潮時間是正午,潮間帶礁石窩裡的水溫能達到三十多度,大些的池塘也好不到哪裡去,這時所有生物都得蟄伏起來躲避烈日。涼爽時可就熱鬧多了。

    光照充足,水流平緩的潮間帶池塘是浮游植物的天堂。矽藻、海白菜等藻類植物大量繁殖,構成了這個微型生物圈的氧氣泵和食物基礎。貝類、棘皮動物和腔腸動物是比較常見的潮間帶動物。礁石上附著的牡蠣微微張口過濾著海水,藤壺與海葵則伸出觸手,將我們肉眼無法看到的浮游生物塞進中間的口中。這些固著在礁石上的動物能否吃到大餐,得看運氣。我曾看到一隻死於高溫的小海馬被海葵撿到,拖入口中,只剩捲曲的尾巴露在外面。對海葵而言,這可是天降鴻運呀。海星與海膽要少一些,據我觀察,它們似乎只有受傷的時候才會被海浪帶到這些潮間池塘中。

    小型甲殼類動物和各種螺一樣是潮間帶池塘的常客。透明的蝦喜歡躲在海白菜的葉片下面,用緩慢的動作取食藻類;螃蟹們則喜歡一條一條一片片地搜尋池底,將微小的殘渣碎屑掃蕩一空;“花蓋”蟹長有一對鰭肢,可以快速遊動;各種螺們從不挑食,有什麼吃什麼。這些精力充沛的海洋拾荒者從不放棄任何一點兒能量,它們也是這個微小生態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比之下,這裡的魚類可就慵懶多了。除了被潮水困住的小魚外,潮間帶常駐的魚類多是懶洋洋的海鯰魚之類,本地人叫它們“楞巴兒”,還有一種叫做“驢尾巴”。這些幾釐米長的幼魚在小小的潮間池塘裡已經算是“頂級掠食者”了。憑藉扁平的體形和完美的保護色,它們與褐色的礁石融為一體很難被發現。一旦小魚小蝦從附近經過,它們便會閃電般地出擊,迅速張開“大嘴”將獵物吸入口中。額……錯了

    幾個小時後,小生物圈的養分快要耗盡,溫度和鹽度也接近動物們的承受極限了。不過無需擔心,上漲的海水很快就會將潮間池塘變回大海的一部分。同時也會帶來新的食物、更舒適的溫度鹽度,兇猛的捕食者,也許還有新的居民。潮間帶池塘的常住居民們則擠進安全的石縫、水藻團中,等待下一次退潮,期待下一場盛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後沒撫養權的一方能偷偷帶走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