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秋一抹紅
-
2 # 手機使用者85831026491
(原文)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釋文)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回來後,中肯地說:“我們不能接受的,乃是上天吝嗇賜予美好的品格以與美好的容貌相副啊,上天吝嗇賜予啊!”(註釋)矢者,一語中的,釋為中肯。予,釋為我們。厭者,厭足,“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以為足夠而不願增加的意思,南子其人“美而淫”,色足而德不足,正應了孔子的批評――好德如好色。天厭之,上天賜予美好的容貌,而沒有賜予美好的品德,正所謂美貌易得道德難修,這正是孔子在見了具有突出美貌的南子後的感慨。
-
3 # 歐世偉爸爸
1,子見南子 《史記》說:(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G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論語》一書,記事記言極其簡練,有很大的解釋空間。出於衛道的需要,明代楊慎將《論語》的解釋由凡俗化轉向神聖化,特別是對“子見南子”一章,要去除以往解釋中的浪漫化的傾向。對上引《論語・雍也》“子見南子”章,楊慎是這樣解釋的:第一,按古禮,士人在一國做官,當拜見國君夫人,即“小君”。當時正值衛君宴享,夫人南子參與,南子實際左右著衛國政治,她以衛君的名義邀請孔子參加,孔子不好拒絕。第二,子路誤會孔子拜見衛國“小君”,是有意要在衛國做官。他不願意孔子在衛國做官,並非懷疑孔子有“犯色”之想。第三,所謂“夫子矢之”,“矢”的意思是“直告”,而不是“發誓”,孔子直率地告訴子路說:吾道之所以不行,是天所棄絕,不是南子所能復興的,我怎麼會依賴她來推行治道呢?我之所以見南子,不過是出於禮貌而已。透過這樣一解釋,不僅孔子不曾有浪漫之跡,就是子路也不曾懷疑孔子有浪漫之情。 2,孔子閒居 原文: 孔子閒居,喟然而嘆曰①:“銅�L伯華而無死②,天下其有定矣③!”子路曰④:“願聞其為人也何若⑤?”孔子曰:“其幼也,敏而好學⑥;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以下人⑦。”子路曰:“其幼也敏而好學則可,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則可,夫有道又誰下哉⑧?”孔子曰:“由不知也!吾聞之:以眾攻寡,而無不消也⑨;以貴下賤,無不得也。昔者周公旦制天下之政⑩,而下士七十人,豈無道哉?欲得士之故也。夫有道而能下於天下之士,君子乎哉!” ――《說苑》 翻譯: 孔子隱居在家時,有一天感嘆道:“如果銅�L伯華還沒有死,天下就能夠安定了。”子路說:“希望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他們小時候聰敏好學,壯年時有勇氣有骨氣,老的時候雖然明白事理但也願意親近別人。”子路說:“小時候聰敏好學也就罷了,壯年時候有勇不屈也就算了;可得道後還怎麼親近不如自己的人呢?”孔子說:“這你就不知道了。我聽說,以多數人攻打少數人沒有不勝利的;以尊貴的身份去親近不如自己的人,沒有不得到他們尊重的。過去周公旦執政天下的時候禮賢下士七十多人,難道能說他不是明白事理的人嗎?這是因為他希望得到士的幫助啊!所以說能禮賢下士的有道之人是真正的君子啊!” 3,樹欲靜而風不止孔子出行,聞有哭聲甚悲。孔子曰:“驅之驅之,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路旁。孔子闢車與之言:“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吾少而學,周遊天下,以歿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簡吾事,不事庸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中絕之,失之三矣。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於是門人辭歸養親者十有三人。 ――選自《韓詩外傳》 譯文: 一次孔子出行,聞哭聲甚悲。孔子說: 快趕車,快趕車,前面有個賢者! 一看原來是皋魚,身披粗褐,手執鐮刀,在路邊哭泣。孔子下車,對皋魚說: 你家沒有喪事吧,為什麼哭得如此悲傷? 皋魚回答說,我的過失有三方面:其一,就是少好學,周遊各諸侯國,但回來時候,父母已去世了。其二,志向高尚,想做大事業,不願侍奉庸君,結果年歲已晚仍一事無成。其三,與朋友交往很深厚,但是都中斷了。最後說, 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 。後來他就自己尋死了。這時,孔子說: 弟子識之,足以誡矣! 於是門人辭別孔子,歸還家裡去侍養親人的有十三人。
回覆列表
(原文)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釋文)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回來後,中肯地說:“我們不能接受的,乃是上天吝嗇賜予美好的品格以與美好的容貌相副啊,上天吝嗇賜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