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紫氣東來
-
2 # 鬼影問道化真身
上攻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能以極小的代價化解巨大的戰爭危機,就是藺相如的最大貢獻。秦國討壁也好,會盟也罷,其目的就是仗著兵強馬壯,想找藉口入侵趙國。藺相如憑著個人智慧和膽識,一一化解了秦國的企圖,為趙國的國脈延續贏得了時間和空間,而且代價極低,所以才為後世所推崇。
-
3 # 劉一千五
有這麼幾點:
忠君為國。秦昭王沒得到和氏璧,心頭窩火。在藺相如完璧歸趙後的幾年找茬發動了幾次戰爭,兩國打得一蹋糊塗。有一天,秦國使者突然來到邯鄲,跟趙王說,秦昭王不想再打仗了。請趙王到澠池去參加聚會,以結睦鄰友好云云。趙王本不想去。他曉得秦王是個反覆無常,背信棄義的人。說不定會遭暗算。廉頗和藺相如商量後對趙王說,你是趙國的國王,代表國家臉面,不去,其他國家就以為我趙國膽小怕事。都會來攻打我們,所以,必須去。
不畏強暴。盛會就開始了,秦王一直盤算著找茬出趙王的醜,秦御史就對趙王說,秦王聽說趙王會鼓瑟,請趙王為秦王奏一曲祝壽。趙王不得已,奏了一曲。秦王見了趙王窘羞不己,得意得哈哈大笑。
藺相如實在忍不下去了,就站出來請秦王為趙王擊缶(瓦罐,叫化子要飯的碗具),秦王當然不幹,並示意左右動手。藺相如厲聲說道,我跟大王你不過五步遠,你的命在我手裡,你不擊缶,別怪為臣子的得罪你。秦王領教過這"一根筋"的厲害。他說得出就做得到。也就不得已地田筷子敲了一下湯盆。這就扯平了。
臨危不懼。秦王不擊缶,示意衛士殺相如,相如"叱之",沒人敢動手了。
據理力爭,趙王鼓瑟後,秦史官記,某年日月,趙王為秦王鼓瑟;秦王擊缶之後,相如招趙國御史,讓他記下某年日月,秦王為趙王擊缶。
忠君為國。藺相如見趙王每每受辱,國家利益受損,總是挺身而出,維護君王體面,把尚國家利益放在個人安全之前。
有進有退。在出發前就和廉頗制定好了另一套斷絕秦王企圖扣壓趙王作"人質″的企圖。秦惠王時的張儀騙楚懷王,扣壓而慘死在秦國的事情,讓人記憶猶新。所以,他們就制定好了另一套方案。另一方面,又在不遠處佈置好了軍隊,秦王才不敢動了。
不卑不亢。藺相如始終有禮有節,不失外交禮節,表現出一個士大夫應該有的良好的風度,贏得了當時以及後人的無比尊敬。
漢朝的大辭賦家司馬相如,就是敬仰藺相如,才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司馬相如的。可見,藺相如的人格魅力有多大。
回覆列表
藺相如用生命撼為了祖國的榮譽,使和氏璧《完壁歸趙》的美談流傳至今,不畏強暴,鎮定自若,完整的將寶物帶回古都邯鄲。
《將相和》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佩瑜與孟廣祿等在舞臺上演得出神入化,那裡的情節更加感人,細膩,負荊請罪,被刻畫得入木三分,具體細節就不再重複,大多數讀者比較楚,他有著很大的教育意義,小到家和萬事興,大到國家文臣武將只有團結好了,國家才穩定,不要只見自己之長,看不見別人的長處,而要知錯就改才能進步,如此之好正能量的東西,想不出名都難,必將代代相傳,成為教材,傳千年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