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嵐墨

    所以說,有了孝敬的觀念才去找可孝敬的物件,不然,有了物件,卻不知道該幹嘛,乾瞪眼嗎?

    故而,現下大家也比較推崇先有想法再有行動力,這樣想法能支援行動力的進行,而不至於像沒頭蒼蠅到處亂撞~

  • 2 # 南山劉向雄

    這題目問得,還真教材格式,無怪乎給陸王心學套上西方的"主觀唯心主義"。

    王陽明強調的是"知行合一",而不是"思行合一",各種思想與態度不是想明白了再去做,而是自然而然地從良知出發去做的。如冬天自己覺得冷了,心裡自然流露出對父母的擔憂,然後打個電話提醒父母注意保暖,或者買個"鳥籠"給父母驅寒,這便是知行合一了。

    不是如同看電視劇,看家庭倫理劇,即使咒罵別人不孝或者灑淚一地,心中卻沒浮現任何擔心父母的念頭,或是自我反省不足,這隻能算有"孝"的"知識",是偽知,與知行合一差個十萬八千里。

    在陸王心學看來,觀念不是預先存在的,而是"物來而順應"。心猶如鏡子,你走到它的面前,它就照出你的本來模樣,你走開之後,鏡子又是自在自如的。形象、起念頭都是如此,想起父母,就照出了"孝"的理,面對父母,就有"孝"的態度和行為,若是在父母面前愛理不理,或是做出"孝順"的樣子給別人看,自己的心仍然是鏡子,只不過變成了"哈哈鏡"——一切都隨著自己的心扭曲了!

    知行合一,知行沒有先後,更不是觀念、知識等外在的東西,而是"良知一動"自己便知——聽從良知的召喚,做個光明的人,其實很舒坦。

  • 3 # 不東先生

    陸王心學其實還是指的心學創始人王陽明的學說。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我們來看這個知是什麼?他不是知道也不是思想也不是思維和想法,是活在當下的心!我們參見他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存善去惡是格物。這個知就是良知,就是無善無噁心之體,就是格物,佛教講菩提心,大學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齊治平,王陽明到了這個境界就把佛儒貫通起來了,然後就是立德立言立功。

    孝是行為,儒家特別注重孝,孝也是貫徹儒家思想最有代表性的行為,所有行為都是因心而動,當你時刻處在王陽明的知的狀態下所有的行為都是善行。

  • 4 # 蛩嗚齋主

    不知道誰是王心學,我只知道愛我父母家人,對他們傾盡全力地好,但最反感別人誇我孝,我不愛聽這個老氣橫秋的字眼,誰誇我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買江淮汽車和悅RS1.8手動舒適,這車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