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竽充數這則成語的濫是失實,與真實不符,引申為矇混的意思;竽是一種簧管樂器;充數是湊數。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充數,或是以次充好,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辭。
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蒐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受到了特別優厚的待遇。
當時,有一個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浪蕩子弟,名叫南郭。他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那個樂隊,便設法求見宣王,向他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宣王的歡心,把他編入了吹竽的樂師班裡。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裡,學著別的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做樣地在那兒吹奏。因為他學得維妙維肖,又由於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誰會誰不會。就這樣,南郭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別的樂工一樣領到一份優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
後來,齊宣王死了,他兒子齊潛王繼位,潛王同樣愛聽吹竽。只有一點不同,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門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聽到這個訊息後,嚇得渾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膽的。心想,這回要露出馬腳來了,丟飯碗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連腦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潛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緊溜走了。
【成語】: 畫蛇添足
【拼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釋】: 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成語故事】:
戰國時楚國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後把酒分給底下辦事的人,但酒不夠分,於是他們想出一個辦法來:大家在地上畫蛇,畫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畫得最快,正打算拿酒來喝,因見其它人還未畫好,他就再為蛇添上腳,此時另一人剛好畫好了,便從他的手上把酒搶過來,並說:“蛇本來沒有腳,你為甚麼要為它添上腳呢?”說完就把酒喝掉了。
【成語】: 守株待兔
【拼音】: 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釋】: 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倖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春秋時代有位宋國的農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裡工作,一直到太陽下山才收拾農具準備回家。有一天,農夫正在田裡辛苦的工作,突然卻遠遠跑來一隻兔子。這隻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個不小心,兔子撞上稻田旁邊的大樹,這一撞,撞斷了兔子的頸部,兔子當場倒地死亡。一旁的農夫看到之後,急忙跑上前將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後很開心的收拾農具準備回家把這隻兔子煮來吃。農夫心想,天底下既然有這麼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耕田?
【成語】: 刻舟求劍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釋】: 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來不及了。
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裡掉下去嗎?我還在這裡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語】: 掩耳盜鈴
【拼音】: 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釋】: 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從前有一個人,看見人家門口有一口大鐘,就想把它偷去。可這鐘太重,沒法揹走,他就取來一個鐵錘,想敲碎後一塊塊偷走。可是還有一個問題,用鐵椎砸鍾會發出很大的聲音,肯定會被人抓做的。他轉念一想:鍾一響耳朵就能聽見,可是如果把耳朵蒙起來,就什麼都聽不到了!
掩耳盜鈴:比喻蠢人自己欺騙自己。
《呂氏春秋·自知》: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
【成語】: 買櫝還珠
【拼音】: mǎi dú huán zhū
【解釋】: 櫝:木匣;珠:珍珠。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華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瞭價錢後,就買了一個,開啟盒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濫竽充數這則成語的濫是失實,與真實不符,引申為矇混的意思;竽是一種簧管樂器;充數是湊數。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充數,或是以次充好,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辭。
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蒐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受到了特別優厚的待遇。
當時,有一個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浪蕩子弟,名叫南郭。他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那個樂隊,便設法求見宣王,向他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宣王的歡心,把他編入了吹竽的樂師班裡。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裡,學著別的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做樣地在那兒吹奏。因為他學得維妙維肖,又由於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誰會誰不會。就這樣,南郭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別的樂工一樣領到一份優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
後來,齊宣王死了,他兒子齊潛王繼位,潛王同樣愛聽吹竽。只有一點不同,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門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聽到這個訊息後,嚇得渾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膽的。心想,這回要露出馬腳來了,丟飯碗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連腦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潛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緊溜走了。
【成語】: 畫蛇添足
【拼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釋】: 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成語故事】:
戰國時楚國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後把酒分給底下辦事的人,但酒不夠分,於是他們想出一個辦法來:大家在地上畫蛇,畫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畫得最快,正打算拿酒來喝,因見其它人還未畫好,他就再為蛇添上腳,此時另一人剛好畫好了,便從他的手上把酒搶過來,並說:“蛇本來沒有腳,你為甚麼要為它添上腳呢?”說完就把酒喝掉了。
【成語】: 守株待兔
【拼音】: 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釋】: 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倖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成語故事】:
春秋時代有位宋國的農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裡工作,一直到太陽下山才收拾農具準備回家。有一天,農夫正在田裡辛苦的工作,突然卻遠遠跑來一隻兔子。這隻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個不小心,兔子撞上稻田旁邊的大樹,這一撞,撞斷了兔子的頸部,兔子當場倒地死亡。一旁的農夫看到之後,急忙跑上前將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後很開心的收拾農具準備回家把這隻兔子煮來吃。農夫心想,天底下既然有這麼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耕田?
【成語】: 刻舟求劍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釋】: 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成語故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來不及了。
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裡掉下去嗎?我還在這裡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語】: 掩耳盜鈴
【拼音】: 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釋】: 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成語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看見人家門口有一口大鐘,就想把它偷去。可這鐘太重,沒法揹走,他就取來一個鐵錘,想敲碎後一塊塊偷走。可是還有一個問題,用鐵椎砸鍾會發出很大的聲音,肯定會被人抓做的。他轉念一想:鍾一響耳朵就能聽見,可是如果把耳朵蒙起來,就什麼都聽不到了!
掩耳盜鈴:比喻蠢人自己欺騙自己。
《呂氏春秋·自知》: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
【成語】: 買櫝還珠
【拼音】: mǎi dú huán zhū
【解釋】: 櫝:木匣;珠:珍珠。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成語故事】: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華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瞭價錢後,就買了一個,開啟盒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