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甄剛1
-
2 # 博物夢
逐水而居是人類的生存之道。
殷墟作為三千多年前的都城,沿洹水呈“葡萄狀”的城市規劃、十分優秀。
殷墟城市佈局模式是“族邑模式”, 每個族邑之間留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族邑之間有道路、水渠相通, 也就是殷墟都邑佈局上是很多“點”的分佈, 這種族邑模式就像一串葡萄, 每一顆葡萄是一個單獨的族邑, 是“多點”生長, 而不是“單點”膨脹。
沿河而居的便利不言而喻:
1.便於取水,方便生活水源與作坊用水。
隨著考古的發掘,殷墟的城市佈局更加明晰:殷墟內還有重要的大型人工工程——滿足手工業需求的‘樹枝狀’水網和‘兩縱三橫’的路網終於得以確認。以路網、水網為骨幹,大小不同的居民點以及手工業作坊密集地分佈其間。殷墟遺址的範圍約30平方千米,分佈在洹水兩岸。
2.防衛御城,水源為屏障,天然河流防禦。
南岸以現在的小屯村為中心,小屯村北至洹水之濱是宮殿、宗廟區,宮殿基址成排或對稱分佈。其東、北兩面以洹水為屏障,西、南兩面有防衛溝壕與洹水相通,將宮殿區與外界隔離。
-
3 # 姑且說
合理。其實不僅是殷墟,中國古代很多王朝的都城都是在水系旁而建。因為水,在古代可以代表很多東西,譬如水源、防禦、交通便利、防洪等。
殷墟的具體情況根據考古發現,殷墟位於安陽市西北小屯村一帶,其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沿洹河呈帶狀分佈,宮殿宗廟、王陵、族群聚居區、手工業區等功能區獨立分佈;二是殷墟是一座開放式的城市,就像現在的城市一樣,沒有城牆,這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沿水而建的合理性1.取水方便無論是對於今人還是古人來說,水源是一座城市繁榮發展的必要條件。但不同於現在的是,古人並沒有成熟可靠的技術,實現地下水的採集,因此唯一有效的解決大規模取水的方式便是臨近水源。殷墟作為殷商都城,人口規模自然不會少,臨水而建,對於取水更為方便。這與古代許多都城鄰水而建的初衷是一致的。
2.手工業發展的需要從殷墟的具體情況可以看到,殷墟存在一片手工業區,說明殷墟是一座手工業發達的城市。而根據考古發現,殷墟手工業區主要是進行冶銅、治玉、治陶等;這些手工業的存在,既不能靠近生活區,會產生汙染,又需要大量的水來維繫。而殷墟近水,手工業區恰好沿河兩岸分佈,完美解決了手工業發展的需要。
3.交通便捷古代陸路交通緩慢的情況下,利用水系反而會增加交通的便捷。而殷墟既然存在大量的手工業,必然會產生商業行動。手工業商品的外運,單純依靠陸路交通太過費勁,但靠近水系卻可以藉助水路交通進行商品運輸。
4.洩洪方便靠近水源的另外一個優勢便是洩洪方便。在內陸城市,一旦天降大雨,無法將雨水及時排出,形成洪澇災害,對於城市的危害極大;而殷墟靠近洹河,一旦有洪水形成,直接排入河中,則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
其實,還有一個古代都城沿水而建的原因是增加城市防禦能力,因為本身大河的存在,對於一座城市而言,便是天然防禦帶。但殷墟沿洹河兩岸分佈,反而淡化了這個功能,因此未提及。
-
4 # 河南這些事兒
河流對於城市建設至關重要
古代建城,一般會選在有水源的高地上,依山傍水是最好的。河流既可以通航,也可以直接取水,還可以作為一個城池的屏障,肩負著多種功能。像洛陽北面有邙山、黃河,洛水從中穿過,往南還有伊水。還有像河南的新鄭市,是鄭韓故城,也是兩條河流從中穿過,更何況商朝時期的都城當然也離不開河流。
從良渚古城可以看到古人對於水系的利用良渚古城位於太湖邊,距今約5000年,比安陽殷墟的建造時間更早,今年7月份,良渚古城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良渚古城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僅建了一座城,還在其上游河流建設了高低壩系統,就相當於現在的水壩,巧妙利用山川河流,讓良渚古城處在穩定的水網下,古城則建在一處高臺上。
試想,在5000年前,當時的先人就擁有如此的智慧,懂的建造大壩讓河流保持穩定的水量,利用水資源。所以可想而知,在商朝時期古人建都在洹河邊也是經過縝密考慮的,洹河在當時肯定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5 # 太行山子弟
殷墟實際上是陰墟,指洹水之南,項羽洹南陰墟上與章邯結盟寫的明白。安陽老城建在葵丘上,從鄴字即可看出。為什麼稱安陽?安陽南三里就有洪河,當然是安陽了。後漢書稱陰安邑,它是依洹南說的。洪河上有個六孔橋,建在國道上,安陽人都知道。
回覆列表
歷史是傳承的,早在古猿從樹上下來變成人類到地上求生時,他們應該就會選擇在河邊定居。我們知道和田玉籽料都是在玉龍河裡發現的,但玉龍河裡還有很多籽料化和山流水化了的石器,這是人類最初澤水而棲的重要依據。到了後來,人數多了,就會選擇在江河邊建造城池,江河可以提供魚類食物,滋養動物,灌溉農田,促進異地貿易,而大者恆大,人數最多或最有影響力的定居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到後來就成了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