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dazhu2

    惰性,是一種動機欠缺狀態,是一個人安於現狀、不想改變生活和工作環境的消極心理傾向。在當代青少年中,積極進取、蓬勃向上是主流,但也不乏為惰性所困者。

    (一)在歸因問題上要有正確認識

    歸因,這一心理學術語,特指一個人對自己或他人行為的原因進行推論的過程。

    在人的歸因過程中,常會出現“歸因偏見”,例如,把主觀努力不夠造成的挫折、失敗,歸之於“運氣不好”、“環境不適合”,就是一種“歸因偏見”。人的惰性心理的產生,往往與歸因偏見有關。當人的歸因偏見佔據因果知覺的主導地位時,其認知判斷就會失去客觀真實性,從而對人的行為造成誤導。因此,要告別惰性心理,在歸因過程中努力排除歸因偏見。特別是在成功時,不要把原因歸於自己,在失敗時不要把原因歸於他人或處境,這樣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不給惰性心理以可乘之機。

    (二)掌握確立目標的“逼近”策略

    人的行為目標有大有小、有遠有近,其目的都是為了激發動機、引導行動。在確立目標時,“步步逼近”的操作性最能調動人的現實積極性。如果一個人的行為目標定得太空、太大、太遠,超出一個人的能力,又為實際情況所不允許。那麼,這種目標的確立就會走向反面,為惰性心理的擴張提供條件。

    (三)加強意志力的鍛鍊

    克服惰性心理最困難、也是最應注意的問題就是要加強意志力的培養和鍛鍊。惰性心理這一“動機意志圈缺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生活條件的優越性,家長的溺愛,教育及其他社會領域對青年心理素質的培養重視不夠,導致了惰性心理的蔓延。堅持體育鍛煉,投身公益活動,勇敢地參與競爭,不懈地迎接挑戰,這些既是鍛鍊意志力的途徑,也是戰勝惰性心理的良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由於性格內向,在工作中總是被排擠受欺負,該如何讓自己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