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菊斑萎病
非洲菊受害後表現為褪色、壞死、矮化等症狀,花畸形。該病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日本栽培的非洲菊上發生,病原為番茄斑萎病毒(TSWV),病毒類體球形、直徑85 nm、有脂質包膜,鈍化溫度為40~46℃,體外存活期低於5 h,稀釋限點10-3。以機械接種方式傳毒,蟲媒薊馬以持久方式傳毒。該病寄主範圍廣,是菸草、番茄、馬鈴薯等多種作物的重要病原。
非洲菊花葉病
病株葉片褪綠,葉畸形,並形成斑塊,生長衰弱,切花數銳減,繼續發展,病株枯死。可侵染其他作物如普通煙和心葉煙產生花葉病狀,侵染西胡蘆引致褪綠黃斑和花葉症。病原為黃瓜花葉病毒(CMV),病毒粒體球形,直徑30 nm,有三型粒體,形態相似,以機械接種方式傳毒,蚜蟲非永續性傳毒。鈍化溫度70℃,體外存活4天,稀釋限點為10-3。該病寄主範圍廣,傳毒方式主要以汁液和蚜蟲傳播。
非洲菊斑駁病
葉片上出現褪綠環斑,有些褪綠斑表現為鑠葉狀,瀕臨斑點的個別組織壞死。發病嚴重時,葉片變小,皺縮、發脆;有的品種花瓣碎色,花朵變小(畸形),花色不鮮豔,植株矮縮。病原為菸草花葉病毒(TMV),粒體直杆狀,300 nm×18 nm,鈍化溫度為90~95℃。該病寄主範圍廣,機械接種、植株間接觸、被汙染的土壤、農具等均可傳播,也可由汁液、土壤、線蟲和種子傳播。
非洲菊斑萎病
非洲菊受害後表現為褪色、壞死、矮化等症狀,花畸形。該病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日本栽培的非洲菊上發生,病原為番茄斑萎病毒(TSWV),病毒類體球形、直徑85 nm、有脂質包膜,鈍化溫度為40~46℃,體外存活期低於5 h,稀釋限點10-3。以機械接種方式傳毒,蟲媒薊馬以持久方式傳毒。該病寄主範圍廣,是菸草、番茄、馬鈴薯等多種作物的重要病原。
非洲菊花葉病
病株葉片褪綠,葉畸形,並形成斑塊,生長衰弱,切花數銳減,繼續發展,病株枯死。可侵染其他作物如普通煙和心葉煙產生花葉病狀,侵染西胡蘆引致褪綠黃斑和花葉症。病原為黃瓜花葉病毒(CMV),病毒粒體球形,直徑30 nm,有三型粒體,形態相似,以機械接種方式傳毒,蚜蟲非永續性傳毒。鈍化溫度70℃,體外存活4天,稀釋限點為10-3。該病寄主範圍廣,傳毒方式主要以汁液和蚜蟲傳播。
非洲菊斑駁病
葉片上出現褪綠環斑,有些褪綠斑表現為鑠葉狀,瀕臨斑點的個別組織壞死。發病嚴重時,葉片變小,皺縮、發脆;有的品種花瓣碎色,花朵變小(畸形),花色不鮮豔,植株矮縮。病原為菸草花葉病毒(TMV),粒體直杆狀,300 nm×18 nm,鈍化溫度為90~95℃。該病寄主範圍廣,機械接種、植株間接觸、被汙染的土壤、農具等均可傳播,也可由汁液、土壤、線蟲和種子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