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班馬”,它在中國古代詩文裡有特定的文化含義。 “班”字,《說文解字》解釋為:“分瑞玉。”“班”的本義為將具有信物意義的瑞玉分開,故“班”有分開義。“班”的字形就顯示了字義:兩邊的“王”表示兩塊玉,中間部分為一把刀,刀將完整的玉分成了兩部分。現代學校裡所說的班級,也是從“班”之本義而來:設定班級旨在把群體的學生分開,分成一撥一撥。 “班馬”即是離群之馬,此詞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屢見不鮮。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失群班馬,迷輪亂轍。”又如初唐詩人李嶠《送光祿劉主簿之洛》:“背櫪嘶班馬,分洲叫斷鴻。” 李白《送友人》描述的是與朋友依依惜別的場景,人要分別了,兩人所騎的馬自然也要分別,故為“班馬”。即將分別的馬都互相嘶鳴,不忍離開,何況是人。“蕭蕭班馬鳴”借馬烘托出朋友間的深情,構思巧妙。 “斑”字,《說文解字》未收,《廣韻》解釋為:“駁也,文也。”“斑”的字形與“班”很相似,“斑”兩邊也是兩塊玉,中間的“文”表示花紋,所以其本義為玉石上的花紋,引申指一切物的花紋、斑點。“斑馬”一詞在古代文獻中遠不如“班馬”出現得頻繁。翻檢《全唐詩》《全宋詞》,“斑馬”一詞只出現一次,便是在初唐詩人蘇頲《贈彭州權別駕》中:“黃鶯急囀春風盡,斑馬長嘶落景催。”但此“斑馬”也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非洲斑馬,而是指帶有花紋或斑點的馬。 至近現代,非洲的大斑馬為我們所知,並引入國內動物園,“斑馬”一詞漸漸廣為人知。而“班馬”則由於交通工具的演變,退出人們的生活,漸漸湮沒無聞,只存留在古代典籍中。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送友人》是李白詩作中的精品,經常被選入各種版本的唐詩鑑賞集,作者一定要仔細,千萬不能將“班馬”誤寫成“斑馬”。筆者還建議要將“班馬”一詞註釋清楚,以便讓讀者弄明白中國古代的“班馬”是什麼。
應該是“班馬”,它在中國古代詩文裡有特定的文化含義。 “班”字,《說文解字》解釋為:“分瑞玉。”“班”的本義為將具有信物意義的瑞玉分開,故“班”有分開義。“班”的字形就顯示了字義:兩邊的“王”表示兩塊玉,中間部分為一把刀,刀將完整的玉分成了兩部分。現代學校裡所說的班級,也是從“班”之本義而來:設定班級旨在把群體的學生分開,分成一撥一撥。 “班馬”即是離群之馬,此詞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屢見不鮮。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失群班馬,迷輪亂轍。”又如初唐詩人李嶠《送光祿劉主簿之洛》:“背櫪嘶班馬,分洲叫斷鴻。” 李白《送友人》描述的是與朋友依依惜別的場景,人要分別了,兩人所騎的馬自然也要分別,故為“班馬”。即將分別的馬都互相嘶鳴,不忍離開,何況是人。“蕭蕭班馬鳴”借馬烘托出朋友間的深情,構思巧妙。 “斑”字,《說文解字》未收,《廣韻》解釋為:“駁也,文也。”“斑”的字形與“班”很相似,“斑”兩邊也是兩塊玉,中間的“文”表示花紋,所以其本義為玉石上的花紋,引申指一切物的花紋、斑點。“斑馬”一詞在古代文獻中遠不如“班馬”出現得頻繁。翻檢《全唐詩》《全宋詞》,“斑馬”一詞只出現一次,便是在初唐詩人蘇頲《贈彭州權別駕》中:“黃鶯急囀春風盡,斑馬長嘶落景催。”但此“斑馬”也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非洲斑馬,而是指帶有花紋或斑點的馬。 至近現代,非洲的大斑馬為我們所知,並引入國內動物園,“斑馬”一詞漸漸廣為人知。而“班馬”則由於交通工具的演變,退出人們的生活,漸漸湮沒無聞,只存留在古代典籍中。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送友人》是李白詩作中的精品,經常被選入各種版本的唐詩鑑賞集,作者一定要仔細,千萬不能將“班馬”誤寫成“斑馬”。筆者還建議要將“班馬”一詞註釋清楚,以便讓讀者弄明白中國古代的“班馬”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