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蟲病的致病原理
科學家們還沒有準確瞭解蟲體致死宿主魚的真正原因。但一些現象可以提供一些線索。鰓、面板上皮細胞因為蟲體的入侵常常增厚,其結果是妨礙了鰓絲對氧的攝入,鰓絲、鰓片的變形也限制了氧氣的流通,蟲體寄生佔據空間也妨礙鰓絲上氧氣的透過,這些都對魚的呼吸形成障礙。鰓上皮的脫離也可以導致魚體的電解質、營養物和體液的喪失,使魚體營養失調、滲透體系受到破壞。再者就是細菌和真菌也容易繼發感染。
多子小瓜蟲是一種原蟲,由感染魚或攜帶蟲體的其它生物、器械帶入魚塘。也可隨魚塘的引入水源進入魚池。成熟的蟲體離開病鯉後立即形成胞囊,粘附在魚池底、壁或其它固體表面,胞囊內逐漸分裂成許多小個體,即幼蟲母體,通常一個胞囊能形成2000多個幼蟲母體,最後破囊而出,變成感染性幼蟲,此期蟲體周身長有豐富的纖毛,藉此遊向魚體,依靠頭上的穿刺腺鑽人宿主魚的面板和鰓。如果在1~2天內沒有發現宿主魚,幼蟲會自行死亡。
所以小瓜蟲實際上是一種專性寄生蟲,只有依賴宿主才能生存。進入上皮層後,蟲體變圓,成為滋養體,此時由於有宿主上皮層和粘液的保護,一般化學藥物很難殺死它們。僅在胞囊期和幼蟲期,才對藥物敏感和易於被殺死。小瓜蟲完成其生活史所需要的時間隨水溫的變化而不同,蟲體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魚,但在低水溫如1℃也可以感染。在30℃以上,蟲體不能發育,所以,在炎熱的夏天,通常不會發生白點病。在24℃時,生活史為4天,但在7℃以下,往往需要5周以上
小瓜蟲病的致病原理
科學家們還沒有準確瞭解蟲體致死宿主魚的真正原因。但一些現象可以提供一些線索。鰓、面板上皮細胞因為蟲體的入侵常常增厚,其結果是妨礙了鰓絲對氧的攝入,鰓絲、鰓片的變形也限制了氧氣的流通,蟲體寄生佔據空間也妨礙鰓絲上氧氣的透過,這些都對魚的呼吸形成障礙。鰓上皮的脫離也可以導致魚體的電解質、營養物和體液的喪失,使魚體營養失調、滲透體系受到破壞。再者就是細菌和真菌也容易繼發感染。
多子小瓜蟲是一種原蟲,由感染魚或攜帶蟲體的其它生物、器械帶入魚塘。也可隨魚塘的引入水源進入魚池。成熟的蟲體離開病鯉後立即形成胞囊,粘附在魚池底、壁或其它固體表面,胞囊內逐漸分裂成許多小個體,即幼蟲母體,通常一個胞囊能形成2000多個幼蟲母體,最後破囊而出,變成感染性幼蟲,此期蟲體周身長有豐富的纖毛,藉此遊向魚體,依靠頭上的穿刺腺鑽人宿主魚的面板和鰓。如果在1~2天內沒有發現宿主魚,幼蟲會自行死亡。
所以小瓜蟲實際上是一種專性寄生蟲,只有依賴宿主才能生存。進入上皮層後,蟲體變圓,成為滋養體,此時由於有宿主上皮層和粘液的保護,一般化學藥物很難殺死它們。僅在胞囊期和幼蟲期,才對藥物敏感和易於被殺死。小瓜蟲完成其生活史所需要的時間隨水溫的變化而不同,蟲體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魚,但在低水溫如1℃也可以感染。在30℃以上,蟲體不能發育,所以,在炎熱的夏天,通常不會發生白點病。在24℃時,生活史為4天,但在7℃以下,往往需要5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