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01713620143

    焯水,又叫blanching,西餐中通常是將食物(肉類或者蔬菜類)短時間內放入熱水中然後拿出的過程(之後有可能放入冰水中降溫)。除了上述做法外,還包括將食物(基本上是肉類且帶骨頭的居多)與冷水(和一些香料)放入鍋中加熱至沸騰然後迅速取出食物(這樣會去得更乾淨但營養和味道也會損失更多)再進一步加工的過程。其目的主要如下:1.快速表面殺菌 (理論上76°C以上超短時間即可),避免接下來的料理中交叉感染。2.固定顏色(讓蔬菜顏色保持鮮豔,通常會伴隨冰浴)3.分解毒素和苦味 (需要一點時間,適用於蔬菜和骨頭等)4.去異味和讓表面蛋白質凝固,使湯味道更乾淨且清澈5.讓外殼剝離,例如龍蝦焯水一下容易取肉,貝殼類焯一下水就打開了,也是為了取肉。因此,在討論焯水時必須先明確是為了達到哪種效果?題主想問的基本上是關於帶湯類料理的焯水問題,通常這類用到的蛋白質要麼是超大塊的肉(如潮州人拜三牲時的大塊白煮五花肉)或者帶點骨頭和血水的肉類,如排骨、雞骨架、豬腳等等。之所以選用帶骨頭的肉,主要原因是裡面含膠原蛋白,能形成明膠,讓湯汁變粘稠,甚至讓高湯冷卻後變固體,但是骨頭(多孔結構裡面藏了很多東西)裡同時含有血和其它雜質,讓湯汁渾濁、形成泡沫,尤其是小牛骨和雞骨含量最高。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得先了解下肉類(大部分蛋白質)隨著溫度升高產生的變化,大致分成四類:1.溶解:部分蛋白質溶於冷水中,遇熱凝結成小顆粒或者成泡沫狀變成浮渣,讓湯汁變渾濁。因此當食材不夠新鮮時,先冷水清洗再焯水,效果會更佳。2.凝固&失水:溫度60-80°C之間,蛋白質慢慢凝固,失去活性和穿透性,例如蛋清變成蛋白。蛋白纖維收縮,失去水分,肉類變得乾柴、蛋白吃起來像橡皮就是由此引起。注:這裡順便回答下第三個問題,醃漬的目的通常有二:1.入味,2.部分分解肉類,提升口感。焯完水蛋白質已經變形、凝固、並且失水,再醃漬很難達到以上目的。3.分解:這個需要低溫較長時間慢燉4.梅納反應:130°C以上,蛋白質劇烈反應,顏色變褐(煎牛排的外層),同時產生多種香味物質。在湯裡面,這是基本不可能的。注:這裡順便回答下第二&第四個問題:老外也是焯水的,這是製作西餐湯底和醬汁的基礎,預設老外都知道,所以電視節目裡面通常一筆帶過如加入 雞高湯、xx高湯,不會特地再交代怎麼熬湯。另外,老外在熬湯時會加入許多闢味增香的蔬菜/香料,偶爾也把骨頭先烤過(brown source)再熬湯(同樣起到凝固蛋白、分解異味的功效)。最後,無論中西餐高湯要小火慢熬,大火照樣渾濁,且熬好後要再進一步濾去雜質。如果不焯水,浮沫大部分留在骨頭骨髓裡面,小部分還是會跑出來的,只是不明顯。關於第一個問題:廣東人蒸魚通常的流程是洗乾淨、抹鹽,肚子裡和表面擺上姜蔥,入蒸籠。取出後把姜蔥和碟子底下的蒸魚水倒掉(其實也是去腥,類似焯水)PS:血水主要存在於血管和骨頭裡,許多紅肉裡面的看似“血水”的東西其實不是血,而是被蛋白質破裂后里面釋出的肌紅蛋白染紅,一加熱就變成白色,而血水加熱後還是紅的。舉個栗子:豬肉生的時候是紅色,一加熱肌紅蛋白被破壞變成白色。因此,通常肉片什麼的,基本不需要焯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穿哪些連衣裙不用考慮身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