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咕嚕o137373852

    開府儀同三司(卷名:中國歷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高階官位;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階。三司即三公(司空、司馬、司徒),因均冠司字,故又稱三司。漢三公名號屢有變更,且不全冠以司字,但三司一詞已約定俗成。

      三公在西漢本來是國家政務首腦,開府闢官,品崇禮重。

    東漢以後,政務權移入尚書省,三公雖不掌具體政務,卻仍為皇帝高階顧問,“坐而論道”,待遇優崇,為仕途的頂點。但三公名額少,不能滿足需求,因而產生了與之相比擬的榮譽虛銜,殤帝延平元年(106)車騎將軍鄧騭的“儀同三司”,為“儀同三司”之始。以後有獻帝時輔國將軍伏完“儀同三司”,呂布因誅董卓功受命“儀比三司”,其比擬三公均僅限於班位與禮儀,不具有開府闢僚屬之權。

    魏甘露二年(257),吳宗室孫壹降魏,命“開府辟召,儀同三司”。西晉時,除了限於班位與禮儀的“儀同三司”外,“開府”與“儀同三司”連稱較多,逐漸通用,發展為官號。如羊祜在咸寧初,“除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得專辟召。”惠帝時,裴楷以侍中“加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兩漢以來,比擬三公的榮譽虛銜都必須有本官(如諸將軍),及其成為官號,仍借本官自重。西晉定製:諸大將軍及光祿三大夫開府者“位從公”,品秩第一。“三司”不必指實職,諸大將軍位從公者為“武官公”,同於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光祿三大夫位從公者為“文官公”,同於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

    南齊則“將軍開府依大司馬”,“光祿大夫開府依司徒”。梁曾令邵陵王綸等開府如三司之儀;但不久復故,唯遜諸公一班。至陳仍為一品。東晉南朝,諸公已是沒有實職的高官,開府儀同三司更是虛號,且無限額,頗有猥濫,漸不為人所重。北魏“開府”與“儀同三司”分別為兩個官號,均從一品。

    前者單指開府闢官,不必同於諸公;後者單指禮儀同於諸公,不得開府闢官。兼任二者,意義便略同於東晉南朝,唯闢官少於諸公。北齊設開府儀同三司和儀同三司,分別為一品及從一品,其猥濫程度甚於南朝。北周分置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等散官號,以酬勳勞。

    隋初沿襲,分別為三品、正四品、從四品、正五品。煬帝改開府儀同三司為從一品文散官階,餘均罷廢。唐、宋、元因之,開府儀同三司一直是一品文散官,至明代罷廢。清代稱出任外省督、撫者為“開府”,但與魏晉南北朝“開府”辟召僚佐已非同義。

  • 2 # 諸葛不孔明

    是指一種職位。

    開府,古代指高階官員(如三公、 大將軍、 將軍等) 建立府署並自選僚屬之意。 漢朝三公、大將軍可以開府。漢末局勢混亂,將軍李傕等開府(《後漢書· 董卓傳》:“傕(李傕)又遷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汜後將軍,稠右將軍,張濟為鎮東將軍,並封列侯。傕、汜、稠共秉朝政。濟出屯弘農。”)。魏、晉放寬開府資格,晉諸州刺史兼管軍事帶將軍銜者即可開府。

    開府置官屬,本系三公所享殊遇,因而有“開府儀同三司”的名號,以隋、唐、宋、金、元均以開府儀同三司為文散官的官階。清人習稱任督撫為開府。   

    西魏、北周府兵共二十四軍,每軍設一開府將軍,簡稱開府,全稱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將軍下有儀同將軍,全稱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三司,各代所指不同。東漢稱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司。 唐代稱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 唐代後期至宋代稱鹽鐵、戶部、度支為三司,統管國家財政,後廢。 金代稱勸農、鹽鐵、度支戶部三科為三司,後廢。 明代以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稱三司。 清末以各省的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學使司合稱三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跟情人發信息他回了句在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