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很多人會先把自己的工作經驗全部列出來,然後用排除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比如說,我會先把自己的工作經驗全部列出來。
然後我會開始逐一排除,剩下的那個就是“最適合”的。按照技能熟練程度、興趣、行業、崗位(還有任何其它你看重的維度),最後我剩下兩個選項文案or商務拓展。
然後我分別再去招聘網站找到文案和商務拓展的晉升崗位,對應崗位職責,匹配自己的專案經驗,分析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最後我確認下來,我在xxx公司的xxx部門xxx崗位下工作1~2年,即可晉升成xxx。
沒錯,我確認下來了,我“最適合”做的是商務拓展。
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用排除法為自己找到“最適合”的工作,這樣做很有效率,但是也有侷限。能被列出來的、可以用來被排除的工作經驗是有限的,而其它無限個工作沒有嘗試過,也不知道合不合適,就因為不在清單裡,還沒開始就被排除了!
這就像是說你只喝過水、茶、牛奶,按照某種你設定的維度方式排除,你發現自己最喜歡喝水,你便告訴自己最適合喝水,奇怪、你是怎麼知道自己不適合喝咖啡的?
很多人呢都誤解了興趣和擅長,認為先感興趣,才可能做好。實際上,很多時候都是你至少做好一次之後,才可能感興趣把它做的更好,也就是你一直在找的:自己究竟適合做什麼。
你可以看到我的職場跨度比較大,從設計->文案->商務拓展。
從設計->文案,不是我一開始就對文案產生了興趣,是因為我在做設計的時候偶然引入文案,得到了意外的認同,我才開始對文案感興趣;如果一開始我引入文案沒有得到積極的反饋,那我就不會對文案感興趣了。
從文案->商務拓展,也不是我一開始就對談判產生了興趣,是因為我在和供應商談簡訊成本,談成後為公司節省營銷成本近萬元,並且因此漲了工資得到了意外的獎賞之後,我才開始對談判感興趣;如果一開始我談判成功沒有得到積極的反饋,那我就不會對談判感興趣了。
發現沒有,你得先至少先做好一次某件事,並且記住那一次成功的感覺,你才可能驅動自己去堅持,從量變的積累收穫質變的飛躍。
怎樣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重點在“適合”上面的人,會受到選項過少的困擾。選項不夠的時候,可以先把重點放在“做”上面,你可以先按照下面的步驟找到自己擅長做什麼。
首先,你想做什麼?
其次,這些你都做了嗎?
然後,做完你做對比了嗎?
最後,你發現自己擅長做什麼了嗎?
p.s. 如果沒有,請重複以上步驟。找到那個你擅長做的事,最終你就會對它感興趣,並且認為自己適合做它。
去嘗試的時候,你要儘量壓縮資源,不要一次性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精力或其它資源,因為,你之後的決策極可能受到你之前的投入干擾。
比如說,我大學讀的設計專業,畢業後2年都是在做設計,當時我轉行轉文案的時候,就特別痛苦,我得一邊安撫父母的焦慮,我還得一邊和自己對話,幫自己不斷回憶起第一次寫文案成功的感覺。前期投入的越多,你後期做改另外一條路的時候,你的腳步就越沉重。
如果再來一次,我會壓縮第一次投入的資源,在選專業前的幾個月,我就可以報一個設計班,去感受一些設計文化,我喜歡這種文化氛圍嗎?這些人以後如果是我的室友,我會很開心嗎?
去聽線下交流會,報班學,買行業老師的書,給某大佬寫郵件提產品建議,給CEO的發文寫評價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幫你快速嘗試可能適合或者不合適的方法。
你想要去的地方可能需要堅持,堅持又是一件苦差事,如果不苦何須堅持?
要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你得先做起來,並且至少成功一次,記住那次成功的感覺,那種感覺會讓你最終堅持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以上,感謝閱讀。
怎樣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很多人會先把自己的工作經驗全部列出來,然後用排除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比如說,我會先把自己的工作經驗全部列出來。
園林景觀設計師助理:cad/3d max/sketchup/photoshop室內家居設計師助理:cad/photoshop咖啡廳家居平面設計師助理:photoshop/廣告文案內容策劃:微信微博運營,app 站內商務拓展經理:談判技巧,說服技巧,心理學知識運營部面試官:招聘廣告,面試題目,面試技巧然後我會開始逐一排除,剩下的那個就是“最適合”的。按照技能熟練程度、興趣、行業、崗位(還有任何其它你看重的維度),最後我剩下兩個選項文案or商務拓展。
然後我分別再去招聘網站找到文案和商務拓展的晉升崗位,對應崗位職責,匹配自己的專案經驗,分析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最後我確認下來,我在xxx公司的xxx部門xxx崗位下工作1~2年,即可晉升成xxx。
沒錯,我確認下來了,我“最適合”做的是商務拓展。
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用排除法為自己找到“最適合”的工作,這樣做很有效率,但是也有侷限。能被列出來的、可以用來被排除的工作經驗是有限的,而其它無限個工作沒有嘗試過,也不知道合不合適,就因為不在清單裡,還沒開始就被排除了!
這就像是說你只喝過水、茶、牛奶,按照某種你設定的維度方式排除,你發現自己最喜歡喝水,你便告訴自己最適合喝水,奇怪、你是怎麼知道自己不適合喝咖啡的?
很多人呢都誤解了興趣和擅長,認為先感興趣,才可能做好。實際上,很多時候都是你至少做好一次之後,才可能感興趣把它做的更好,也就是你一直在找的:自己究竟適合做什麼。
你可以看到我的職場跨度比較大,從設計->文案->商務拓展。
旅遊風景園林景觀設計師助理:cad/3d max/sketchup/photoshop室內家居設計師助理:cad/photoshop咖啡廳家居平面設計師助理:photoshop/廣告文案內容策劃:微信微博運營,app 站內商務拓展經理:談判技巧,說服技巧,心理學知識運營部面試官:招聘廣告,面試題目,面試技巧從設計->文案,不是我一開始就對文案產生了興趣,是因為我在做設計的時候偶然引入文案,得到了意外的認同,我才開始對文案感興趣;如果一開始我引入文案沒有得到積極的反饋,那我就不會對文案感興趣了。
從文案->商務拓展,也不是我一開始就對談判產生了興趣,是因為我在和供應商談簡訊成本,談成後為公司節省營銷成本近萬元,並且因此漲了工資得到了意外的獎賞之後,我才開始對談判感興趣;如果一開始我談判成功沒有得到積極的反饋,那我就不會對談判感興趣了。
發現沒有,你得先至少先做好一次某件事,並且記住那一次成功的感覺,你才可能驅動自己去堅持,從量變的積累收穫質變的飛躍。
怎樣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重點在“適合”上面的人,會受到選項過少的困擾。選項不夠的時候,可以先把重點放在“做”上面,你可以先按照下面的步驟找到自己擅長做什麼。
首先,你想做什麼?
其次,這些你都做了嗎?
然後,做完你做對比了嗎?
最後,你發現自己擅長做什麼了嗎?
p.s. 如果沒有,請重複以上步驟。找到那個你擅長做的事,最終你就會對它感興趣,並且認為自己適合做它。
去嘗試的時候,你要儘量壓縮資源,不要一次性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精力或其它資源,因為,你之後的決策極可能受到你之前的投入干擾。
比如說,我大學讀的設計專業,畢業後2年都是在做設計,當時我轉行轉文案的時候,就特別痛苦,我得一邊安撫父母的焦慮,我還得一邊和自己對話,幫自己不斷回憶起第一次寫文案成功的感覺。前期投入的越多,你後期做改另外一條路的時候,你的腳步就越沉重。
如果再來一次,我會壓縮第一次投入的資源,在選專業前的幾個月,我就可以報一個設計班,去感受一些設計文化,我喜歡這種文化氛圍嗎?這些人以後如果是我的室友,我會很開心嗎?
去聽線下交流會,報班學,買行業老師的書,給某大佬寫郵件提產品建議,給CEO的發文寫評價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幫你快速嘗試可能適合或者不合適的方法。
你想要去的地方可能需要堅持,堅持又是一件苦差事,如果不苦何須堅持?
要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你得先做起來,並且至少成功一次,記住那次成功的感覺,那種感覺會讓你最終堅持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以上,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