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字谷主
-
2 # 陰陽家6
孔子,可以這麼講,是中華民族發展到春秋時期的必然產物,為什麼?因為人越來越多,社會越來越複雜,國家當時又呈現動盪不安,四分五裂的趨勢,各諸侯國崇尚武力征討,都想坐大,普通人的道德倫理觀念莫衷一是,急需重建。好在周公吐哺,相隔不遠,影響猶在,所以孔子繼承周公思想,併發揚光大,身體力行,收徒講學,宣揚儒學主張,仁,義,禮,智,信,忠,孝,勇,謙,每個字都足以立身行世,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有了行為的準則,道德的標準,約定俗成,社會風氣才開始和諧純正。當然,在發展過程中,免不了有不謹守規矩的人,是平民百姓中的壞人,就會遭到輿論譴責,或受到法律制裁;如果是暴君,就會激起人民反抗,改朝換代。中國兩千多年來基本上能正常發展,延續民族的血脈,應該說與孔子思想的影響分不開。孔子的學說思想,代代相傳,已經融化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中,根深蒂固,所以在當今,甚至後代,不是適用不適用的問題,而是如何合理吸收,不斷深化,使之發樣光大的問題了。實際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吸收了孔子思想的某些精華成分。
試想:不講仁義,行嗎?都曉得有句話叫‘你不仁,我不義’!不講禮節,行嗎?都曉得‘禮多人不怪’!不講信用行嗎?‘人無信不立’!你的徵信只要有一點問題,你在銀行業務方面就會受阻!不孝順父母行嗎?‘不善孝為先’!連父母都不孝順,你休想得到上司的好感!
-
3 # 陳廣逵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總結並宣揚仁義禮智信,宣揚忠恕之道,宣揚中庸之道等,他的思想學說集先賢之大乘,可以與時俱進,當然今天依然適用。用他的弟子子貢的話說說:“經歷百世之後,再衡量百世的王者,沒有誰能違背老師的思想學說。”(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一一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
4 # 夢露居士
孔子學說誕生於兩千多年前,但是他的一些核心思想,放在今天仍不過時,不論古今中外都適用,甚至到了未來社會,人類依然要遵循這些思想。
這個核心思想是什麼呢?《論語》中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也就是說,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忠恕,那麼什麼是忠恕呢?所謂“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謂“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通俗的說,就是你希望別人如何對你,你就如何對別人。
孔子的忠恕思想,又被人稱為金規則,這是在理論上無懈可擊、在實踐上歷久彌新、能夠一以貫之地概括表達倫理體系總精神的一條道德原則。
很多思想家、哲學家對於孔子的忠恕思想評價很高,比如李澤厚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至今仍為習用成語,與《聖經》己所欲,施於人,交相對映。《聖經》乃情愛的宗教觀,主動、熱情、捨己救人,而較難做到。《論語》乃實用理性的人性觀,節制、冷靜,而較易遵守。可惜以前只將它作為個人修養用,其實他正可作為現代社會某種公共道德的傳統資源。在聯合國總部的牆上寫著一句話:“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翻譯過來就是,你希望對你做什麼,你就對別人做什麼。
這句話不一定是來自孔子,但它無疑表達了和孔子的忠恕相一致的思想。可見孔子所說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回覆列表
孔子的學說在當今時代,還是有適用價值的。孔子學說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但他的傳人們已經將孔子的學說改得面目全非。因此對於孔子學說中許多好的東西,還是要繼承的,要批判性的繼承。
孔子儒:仁禮,孔子講“德”道,從“德”而出“仁”,進而仁德仁義。“儒”以“仁”為核心,以“禮”外顯,內“仁”外“禮”,講仁義,說禮儀,孔子講仁義禮智信,都是很完美的理念。
孔子作為一位教育家、思想家,應該是全球教育的先驅,他倡導的有教無類,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沒有高下貴賤之分等這些教育公平理念,不也正是當近世界教育界想追尋的目標嗎?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對於個人修行、社會道德的提升,也有現實意義。
當然不同的學說或理論,只能適用於不同的社會、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階段。
只是孔子學說,都是非常理想的狀態,上至精英,下至普通百姓,都很難做到,也就是說,是無法執行的、無法實施的。特別是孔子學說被後人從儒家變成儒教之後,自我修行的理念,變身成必須執行的“吃人禮教”時,這也可能是近代五四之後社會要打倒孔家店的源點吧。
現在社會又興起一種思潮,藉著興國學之名,打著儒家就是國學全部的幌子,各類糟粕又回來的,如:女德班等等。
總之,一句話,對於孔子學說中許多好的東西,要繼承的,至於思想糟粕,要堅決的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