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七的歷史書屋

    周培公是湖北荊門人,名叫周昌,字培公,生於1632年。周培公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人世。十歲的時候,母親在闖王李自成作亂中不幸喪命。從此以後,周培公成了孤家寡人,無依無靠。長大後,周培公從小吏坐起,一步一步開始在官場顯露頭角。清軍入關明朝滅亡之後,周培公開始為清朝效力。

    當時康熙帝認為藩王權勢巨大,如果不及時剷除,恐有後患,於是下令削三番,不料此舉逼反了吳三桂等人,他們發動了三藩之亂。吳三桂還說服了陝西提督王輔臣一起跟他造反,並讓王輔臣在北方與自己呼應。康熙帝憂心忡忡,心神大亂,這個時候,周培公挺身而出。於是康熙任命圖海為大將軍,讓周培公隨他一起去剿滅王輔臣。然而王輔臣驍勇善戰,絲毫不畏懼清兵。周培公審時度勢,認為此時最好的計策是勸說王輔臣投降。周培公主動請纓,冒死進人城勸降了王輔臣。平定王輔臣的叛亂,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違危機,也為剿滅吳三桂等奠定了基礎。然而康熙帝論功行賞時,卻出乎意料的把功勞都給了圖海。康熙為什麼會這麼做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 清朝是滿人入關,奪取的天下。他們自然不會給於外族人過高的官位。在當時,滿族人的身份是最為最貴的,其次是蒙古族等族,最後才是漢人。所以在朝廷需要滿足權貴團結一致的情況下,康熙不得不選擇犧牲周培公。縱然他有著很高的功勞。

    2. 因為潔身自好,周培公從來不結黨營私,更不屑諂媚與當朝大學士明珠等人。而明珠素來就對周培公不滿,在這次周培公平定王輔臣叛亂之際,因為害怕康熙重用周培公,於是接二連三在康熙面前說了很多周培公的壞話。一面是剛剛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一面是權傾朝野不敢得罪的大朝大學士,權衡再三,康熙再一次放棄了周培公。

    3. 第三個原因是說因為當時周培公手上有三十萬的軍隊,四十門紅衣大炮,康熙非常懼怕,而且周培公不像吳三桂等人,他是一個有勇有謀的文武全才,害怕周培公一旦造反自己也不是其對手。所以沒有給與他更高的官階和相應的賞賜。

  • 2 # 追溯歷史傳奇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可以說起到了扭轉乾坤的作用,但是不料“雪蓮開花”成熟之時卻被他人摘走了,而周培公卻被當成雪蓮冰封在了雪國盛京,這個“摘雪蓮”的人到底是誰?又是誰在左右大局呢?

    周培公,真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1632-1701)周培公如何從一個窮書生,越龍門成為撫遠大將軍,且又替康熙救危山,平三藩的呢?

    正所謂,名師出高徒,一個人要想自學成才,除非天生異稟,或者吃常人所不能吃的苦,否則很難鶴立在千萬名學子中讓人醒目,周培公也不例外。

    康熙的民間帝師伍次友,曾經書信想納蘭明珠舉薦周培公,伍次友不僅做過康熙的老師,而且他也正是周培公的老師,其能像明珠推薦此人,相信周培公定是才德兼備,也是伍次友的得意門生。

    康熙也因此書信,重用了落榜的周培公。

    周培公不負所望,剛上任就幫康熙出謀劃策,披荊斬棘,帶領孝莊太后配備的“老弱殘兵”,先剷除叛軍察哈爾,在勸降了吳三桂的親信王輔臣,最後將吳三桂圍困,在周培公和圖海的文武配合下,幫康熙定鼎半個天下,所以周培公可以說立下了不世之功,照常理推論,後半生可以說是吃香的喝辣的,在朝中的威望更是足以封王之功。

    但是結局往往讓人出乎意料,就在周培公收穫成功的喜悅之時,康熙透過兵部降了一道召回的聖旨,並將其遣送到了滿人的老家-盛京。圖海和周培公劇照

    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周培公替康熙鞏固的政權,穩固了江山社稷,但是不免小人讒言,在康熙面前添油加醋,煽風點火,歪曲周培公在康熙心中的正直地位,傳言周恐培公手握雄兵,有勇有謀,年輕力壯,如果其成為第二個吳三桂,天下將從此改姓周。

    康熙帝玄燁,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寧可錯“殺”一百,再也不能經得起自己輸一次,所以唯有將周培公雪藏在雪國盛京,將其秘密監控起來。

    其實周培公之所以不能被雪藏,將這個不世之功給圖海也是因為其是漢人,廢滿人本族,恐其心向外。

    周培公之結果,正是應驗了一句話,伴君如伴虎,擒賊先擒王,周培公是幾十萬大軍的王牌,撤去周培公,一個武夫圖海成不了大器。

    如果周培公主動請辭,或許不會落得如此悲涼下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街拍,如何合理利用小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