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中說:“舌存常見齒亡,剛強終不勝柔弱;戶朽未聞樞蠹,偏執豈能圓融。”
牙齒較之於舌頭,自然是堅硬剛強的,可是它們卻經不起蟲蛀菌噬,常被腐蝕得不堪入目,直至完全脫落,而柔軟的舌頭雖經酸甜苦辣,卻毫髮無損,安然無恙。
戰國時的晉國,其大權被智伯瑤、魏桓子、趙襄子和韓康子四位大夫掌握著,後來,四位大夫間發生了矛盾,勢力最大的智伯瑤便倚仗自己的勢力脅迫其餘三家將各自方圓100裡的土地交給他。韓、魏兩家自知財勢遜於智家,無奈之下只有勉強答應,不得不忍氣吞聲地交了出來,唯有趙襄子不願受其脅迫,便以維護祖先的基業為藉口,拒絕了智伯瑤的無理要求,沒有交出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勢力範圍。
智伯瑤為此勃然大怒,於是聯合起交出了土地的韓、魏兩家共同發兵攻打趙家。趙家也不示弱,由趙襄子親自率領自己的兵馬堅守在晉陽城內與之抗衡。
晉陽城中有充足的糧草,百姓們十分痛恨智伯瑤的強取豪奪行徑,為了捍衛自己的領土,幾乎是全城皆兵,支援趙襄子。面對城外圍困著自己的智伯瑤與韓、魏三家的兵馬,軍民們同心協力抵抗,鬥志高昂、眾志成城,一直堅持了兩年多。
晉陽城久攻不下,令智伯瑤頭疼不已,狡詐的他又想出另一個辦法:命士兵們將晉河改道,讓河水直衝晉陽城,準備水淹晉陽城。此計實施後,晉水淹沒了大半個晉陽城,滿心歡喜的智伯瑤以為這次一定能讓趙襄子投降,攻下晉陽城。可惜的是,面對如此險境,晉陽城中的軍民依然沒有一人肯出城投降,使他的如意算盤落了空。
雖然城中軍民們仍士氣不減,可卻已是危城一座,破城在即,危在旦夕了。
智伯瑤眼見破城有望,不免得意忘形起來,肆無忌憚的他無意中便說出了在日後必要時,將用同樣的方法消滅韓康子和魏桓子兩家的話。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韓康子與魏桓子為此不寒而慄,思之再三,唇亡齒寒的道理終於使韓康子和魏桓子兩家下定決心反戈一擊。於是他們暗中與被圍困在晉陽城中的趙襄子商量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晉水反引入智家的營寨中,裡應外合攻打智伯瑤的兵馬。此時的智伯瑤還沉浸在即將勝利的喜悅中,對韓、魏兩家的倒戈毫不知情。
最後,智伯瑤被殺,其所有的財產、土地及戶口由趙、韓、魏三家平分了。
形同虛設的晉國國君也被趙、韓、魏三家的後代廢除,取而代之的則是趙、韓、魏三國。這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晉”。
智伯瑤在當時雖是勢力最強大的一家,但卻因不知收斂鋒芒,最終走上自取滅亡的不歸路。
世人應當明白:內“剛”固可喜,若外亦“剛”則堪憂矣。
外柔內剛,就是自己有主見,有原則,不同流合汙,而在行動語言上則委婉、圓轉、不恃強、不凌弱,不與人攀比,不爭口舌之勝,不顯貴露富。
正如老子所言:“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豀。”
人生應有外柔的意識,不為無謂的雌雄之爭而浪費人生短暫的時光,拋卻人生的使命。
當我們理解了《菜根譚》中“執拗者福輕,而圓融之人其祿必厚;操切者壽天,而寬厚之人其年必長。故君子不言命,養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盡人事自可以迴天”之言,自然能夠平衡內心與行為,行事處世方能達及外柔內剛之道。
《菜根譚》中說:“舌存常見齒亡,剛強終不勝柔弱;戶朽未聞樞蠹,偏執豈能圓融。”
牙齒較之於舌頭,自然是堅硬剛強的,可是它們卻經不起蟲蛀菌噬,常被腐蝕得不堪入目,直至完全脫落,而柔軟的舌頭雖經酸甜苦辣,卻毫髮無損,安然無恙。
戰國時的晉國,其大權被智伯瑤、魏桓子、趙襄子和韓康子四位大夫掌握著,後來,四位大夫間發生了矛盾,勢力最大的智伯瑤便倚仗自己的勢力脅迫其餘三家將各自方圓100裡的土地交給他。韓、魏兩家自知財勢遜於智家,無奈之下只有勉強答應,不得不忍氣吞聲地交了出來,唯有趙襄子不願受其脅迫,便以維護祖先的基業為藉口,拒絕了智伯瑤的無理要求,沒有交出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勢力範圍。
智伯瑤為此勃然大怒,於是聯合起交出了土地的韓、魏兩家共同發兵攻打趙家。趙家也不示弱,由趙襄子親自率領自己的兵馬堅守在晉陽城內與之抗衡。
晉陽城中有充足的糧草,百姓們十分痛恨智伯瑤的強取豪奪行徑,為了捍衛自己的領土,幾乎是全城皆兵,支援趙襄子。面對城外圍困著自己的智伯瑤與韓、魏三家的兵馬,軍民們同心協力抵抗,鬥志高昂、眾志成城,一直堅持了兩年多。
晉陽城久攻不下,令智伯瑤頭疼不已,狡詐的他又想出另一個辦法:命士兵們將晉河改道,讓河水直衝晉陽城,準備水淹晉陽城。此計實施後,晉水淹沒了大半個晉陽城,滿心歡喜的智伯瑤以為這次一定能讓趙襄子投降,攻下晉陽城。可惜的是,面對如此險境,晉陽城中的軍民依然沒有一人肯出城投降,使他的如意算盤落了空。
雖然城中軍民們仍士氣不減,可卻已是危城一座,破城在即,危在旦夕了。
智伯瑤眼見破城有望,不免得意忘形起來,肆無忌憚的他無意中便說出了在日後必要時,將用同樣的方法消滅韓康子和魏桓子兩家的話。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韓康子與魏桓子為此不寒而慄,思之再三,唇亡齒寒的道理終於使韓康子和魏桓子兩家下定決心反戈一擊。於是他們暗中與被圍困在晉陽城中的趙襄子商量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晉水反引入智家的營寨中,裡應外合攻打智伯瑤的兵馬。此時的智伯瑤還沉浸在即將勝利的喜悅中,對韓、魏兩家的倒戈毫不知情。
最後,智伯瑤被殺,其所有的財產、土地及戶口由趙、韓、魏三家平分了。
形同虛設的晉國國君也被趙、韓、魏三家的後代廢除,取而代之的則是趙、韓、魏三國。這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晉”。
智伯瑤在當時雖是勢力最強大的一家,但卻因不知收斂鋒芒,最終走上自取滅亡的不歸路。
世人應當明白:內“剛”固可喜,若外亦“剛”則堪憂矣。
外柔內剛,就是自己有主見,有原則,不同流合汙,而在行動語言上則委婉、圓轉、不恃強、不凌弱,不與人攀比,不爭口舌之勝,不顯貴露富。
正如老子所言:“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豀。”
人生應有外柔的意識,不為無謂的雌雄之爭而浪費人生短暫的時光,拋卻人生的使命。
當我們理解了《菜根譚》中“執拗者福輕,而圓融之人其祿必厚;操切者壽天,而寬厚之人其年必長。故君子不言命,養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盡人事自可以迴天”之言,自然能夠平衡內心與行為,行事處世方能達及外柔內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