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南居君
-
2 # 伯虎42
中華文化圈內,各代中華正統王朝(也包括高麗、北韓、越南各王朝)對於先代開國始祖、或者對國家社稷立有大功的帝王(君主)都會建廟予以追尊祭祀(夏、周、秦三朝除外),這座帝王祭祀廟就是“太廟”。而為了方便對薨逝的帝王加以祭祀崇敬,後代君主為他們在太廟中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標準,各自以一個特別稱呼加以區分,稱為“某祖”或“某宗”,這個稱呼,就是“廟號”。
最初的廟號起源於商代,第一個擁有廟號的帝王是商王朝的實際開創者履(成湯),他死後被追尊為“太祖”。但在商尚未代夏之前的商部落首領、成湯的七世祖“亥”(王亥),在成湯建立商王朝後,被追尊為“高祖”,稱其為“高祖亥”。從這一點來說,王亥才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廟號的“君主”(雖然是追尊)。
廟號初創之時,對於供奉在太廟內的先君們只有四種稱呼:曰“太”(太祖成湯、太宗太甲),用以尊崇創基立業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用以追尊勞苦功高者;曰“世”(世祖盤庚、世宗祖甲),用以拜謁世代祭祀者;曰“中”(中宗太戊、或祖乙),用以敬穆中興國家者。商王朝歷時六百年,一共是十七代、三十位商王,包括追尊在內也只有七人獲得了身後的廟號,可見商太廟內的規制嚴整、肅穆有序。
周滅商以後,沒有沿用廟號制度,所以歷代周天子只有有諡號而沒有廟號。而秦朝因廟號、諡號都有“子議父、臣議君”之嫌,所以一併廢止,只以“世序排行”為皇帝稱呼,自周到秦的這八百多年內,中華文明中沒有廟號這種特別的帝王稱撥出現。
漢高帝劉邦崛起於秦末亂世、最終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建立大漢王朝之後,與群臣很認真地多次商議採用何種禮儀制度以符合漢室上承天命、君臨天下的正統地位,諸臣討論後鄭重建議重新恢復“廟號”和“諡號”制度,以顯示漢家政權承胤上古帝王、皇權至高無上的天命,於是劉邦宣佈恢復商代廟號禮儀制度。從此後,帝王廟號制度在中華正統王朝及東亞漢文化圈內延用了兩千年,直至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覆滅後才被廢止。
劉邦重建廟號制度之後,也近水樓臺先得月,在高帝十二年(前195年)駕崩時,被嗣皇帝劉盈及諸臣們根據“祖有功、宗有德”的商代評定標準,加尊“廟號”,奉入漢家太廟供奉,劉邦也成為中華歷代王朝中第一個得到廟號的皇帝——漢太祖(秦始皇帝和二世皇帝都沒有廟號;劉邦後世“漢高祖”的稱謂其實是司馬遷史記一家之言。實際的正史上,劉邦的廟號是太祖)。
自劉邦重建廟號制度後,西漢二百年間,被追上廟號的皇帝有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高宗劉奭、統宗劉鶩、元宗劉衎七人。但是高宗劉奭、統宗劉鶩、元宗劉衎三人的廟號後來被王莽取消,所以西漢最終只有四位皇帝的廟號被保留下來,接受後世子孫供奉尊崇。
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之後,也因“中興之功”在駕崩後被嗣皇帝、孝明帝劉莊追尊廟號“世祖”,劉秀的這個廟號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在孝明帝劉莊本人駕崩後,廟號制度最初所使用的“太、高、世、中”四個字就不夠用了(雖然劉莊生前的功業確實可以追尊廟號,但此時只能用“高”字,而用“高祖”不夠格,用“高宗”則是當年漢元帝劉奭用過的,還最終被取消了,也不宜使用),所以嗣皇帝、孝章帝劉炟經過和群臣的慎重商議後,決定為孝明帝劉莊新建廟號,以“顯宗”作為劉莊在漢室太廟中的祭祀名稱,這是中華歷史上第一位廟號為“顯宗”的皇帝。
“顯宗”所代表的含義是“有光前烈、中外仰德”的意思(還有百辟惟刑、行見中外的意思,總之都是好稱謂)。自漢顯宗劉莊開始,“顯宗”廟號在中華歷代王朝中一共有五人獲得,其中只有兩人在生前登基稱帝,駕崩後被追上廟號。其餘三人中,一人是兒子建國稱帝后追尊;一人生前是皇太子、去世後由兒子追尊;一人生前是親王,去世後兒子奪取了帝位,追尊父親為帝,這三位都得到了“顯宗”的廟號(雖然他們生前並沒有當過皇帝)。另外,東亞漢文化圈內的外藩屬國中也有四人獲得過“顯宗”廟號。接下來為大家簡略地介紹這幾位位帝王。
一、漢顯宗劉莊;
劉莊是第一位得到“顯宗”廟號的皇帝。他是光武帝劉秀和光烈皇后陰麗華的長子,原名劉陽,生於建武四年(28年)。
建武十九年(43年),原太子、光武帝與前皇后郭聖通所生嫡長子劉彊不斷主動請求辭去皇太子之位,光武帝於是改立陰皇后之長子東海王劉陽為皇太子,改名劉莊。原皇太子劉彊和劉莊爵位對調,改封東海王。
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二月,光武帝劉秀駕崩,皇太子劉莊即位,即孝明帝。孝明帝在位期間,執政嚴明、御群臣甚嚴,又大力限制外戚,整頓地方吏治,所以他在位期間,東漢國力強盛,繼續開疆拓土,國威赫赫一如西漢時期。
孝明帝為人脾氣暴躁,性格偏激,所以群臣都很畏懼他。但孝明帝卻絕不是暴君、昏君,恰恰相反,他是一個非常勤政、也非常有建樹的皇帝,史書記載孝明帝“乙更盡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對於朝政他也特別用心,駕馭臣下很有手段,一生緊握大權,絕不旁落。總體來說,後世的皇帝中,以清朝雍正皇帝的執政風格和他最為接近,都是對官吏非常苛切嚴格,而對百姓民生比較關注重視。孝明帝寬猛相濟、雷厲風行,可以稱為一代英主。
永平十七年(74年),年近五十的孝明帝在睡夢中夢見了父母年輕時的樣子,以為自己又回到幼年陪伴在父母身邊的時候,興奮得無以言表。當他醒來後,發覺是一場夢時,又悲傷難過得不能自己。孝明帝在父母去世十多年後還在懷念當年承歡父母膝前的溫馨時光,可見他內心對於父母依戀追思之情有多深,這也是孝明帝在剛毅果決、不苟言笑態度下的另一面溫和性格之展現。
永平十八年(75年),孝明帝劉莊在雒陽去世,年四十八,皇太子劉炟繼位,即孝章帝。孝章帝給父親上廟號“顯宗”,神主供奉於太廟內加以祭拜。此後的東漢帝系,都是孝明帝劉莊的後代,一直延續到東漢滅亡。
二、晉顯宗司馬衍;
司馬衍是晉明帝司馬紹和明穆皇后庾文君的長子,生於太興四年(321年),太寧三年(325年)三月,五歲的司馬衍被立為皇太子。
司馬衍被立為皇太子半年後,太寧三年(325年)閏八月二十五,晉明帝去世。第二天,司馬衍在舅父中書令庾亮和母親庾文君的擁立下登基稱帝,即晉成帝。因成帝年幼,所以庾亮和司徒王導共同參政,而皇太后庾文君則臨朝輔政。
成帝幼時就聰慧伶俐,明於事理,說話行事處處到位,一副少年老成模樣。當時庾氏以外戚身份執掌朝政、排擠王導,成帝多次出言制止,雖然沒有改變庾氏專權的局面,但還是抑制了部分外戚勢力,其次舅庾懌甚至在成帝的追究下為保全庾家自殺身亡。
咸和二年(327),執政的庾亮強行徵召歷陽內史蘇峻到朝廷任大司農,以削奪其兵權,消除隱患。蘇峻不願失去權力,便聯合豫州刺史祖約共同起兵討伐庾亮。晉軍連連失敗,庾亮驚慌失措之下撇下皇帝外甥狼狽出逃,建康失陷。叛將蘇峻自封為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專斷朝政,為所欲為,並將年幼的成帝軟禁在石頭城。面對叛臣時,成帝既不畏懼,也不驚慌,而是泰然處之,起居如常,繼續埋頭讀書,表現出了一派王者的風度。之後叛亂平息,成帝返回皇宮,召回王導輔政,就像從來沒有身處險境一般。
成帝長大後十分勤儉謙恭,品德端正,又能詔舉賢良,勸課農桑。在他的勉力之下,東晉政權逐漸穩固。在魏晉時期貴族奢侈浮華之風盛行之時,作為皇帝的成帝卻能帶頭施行簡樸節儉,這樣的品德是很不容易的。
鹹康八年(342年)五月,成帝突然身體不適,至六月,病勢沉重起來。當時成帝的兒子司馬丕和司馬奕都尚在襁褓之中,於是其三舅庾冰懇求成帝,以其同母兄弟、琅邪王司馬嶽繼承皇位,成帝出於社稷需要長君來穩定的心思,同意舅舅的請求。六月初七,成帝下詔以弟弟琅邪王司馬嶽繼位,並命庾冰、何充、武陵王司馬唏、會稽王司馬昱、尚書令諸葛恢同受顧命,處理國政。六月初八,寬厚沉穩、品行端莊的晉成帝司馬衍駕崩於建康皇宮,時年二十二。成帝駕崩後,其弟司馬嶽繼位,即晉康帝。康帝為兄長上廟號“顯宗”,尊諡號成帝,安葬在興平陵。晉顯宗司馬衍是中華王朝中第二位、也是最後一位生前稱帝、死後得到“顯宗”廟號的皇帝。
三、金顯宗完顏允恭;
完顏允恭(女真名胡士瓦)是金世宗完顏雍和明德皇后烏林答氏的長子,生於皇統六年(1146年),原名完顏允迪。
金正隆六年、大定元年(1161年),因金海陵王完顏亮(女真名迪古乃)不顧內部矛盾重重而一意孤行出兵伐宋,並極度搜刮國內物力民力,使得金國內部“民皆被困,衣食不給、苦不堪命,盜賊蜂起”,時為東京留守的完顏雍趁機在東京(今遼寧遼陽)起兵,誅殺了完顏亮留在東京的監軍後祭告太廟,宣佈廢黜完顏亮,自己以太祖之孫的身份繼位為帝,改元大定。當年十一月二十七,南征的金軍發動兵變,在瓜州龜山寺殺死完顏亮,隨後全軍北返,向完顏雍投誠。完顏雍由此奪取了金國政權,成為金國第五代皇帝——金世宗。
大定二年(1162年),世宗冊立長子完顏允迪為皇太子,大定八年(1168年),皇太子更名為完顏允恭。
皇太子品性仁孝淳厚,頗知民間疾苦,又禮敬大臣、友愛兄弟,為皇儲期間沒有任何悖逆失德的行為,一派守成之君風範,世宗對這個兒子很是滿意,覺得日後把社稷交給皇太子沒有任何遺憾。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世宗巡幸上京時,特別詔令皇太子監國,並授予其“守國之寶”,這可以看出世宗對於皇太子的信任和勉力、磨鍊之心,父子之間關係融洽、毫無芥蒂。
但天不假年,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六月,得到朝野一致認可的皇太子完顏允恭突然患病,隨後不治而亡,年僅四十歲。當時世宗正在自上京返回中都途中,在路過天平山好水川時收到了中都訃告,年邁的世宗頓時慟哭失聲、哀痛不已,並立即在行宮中為不幸去世的皇太子致哀祭奠。九月,世宗的御駕返回中都後,沒有回宮就馬上到皇太子靈柩所在的熙春殿致祭,之後又多次親臨祭奠,以表達心中的悲痛和思念之情。
完顏允恭去世後,世宗原本想直接給追贈兒子帝號,後來在群臣“至尊尚在、不宜過度尊崇皇儲”的勸誡下,才改為“宣孝太子”,以皇太子禮儀將其安葬於房山帝陵。
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八月,世宗以自己的嫡孫、宣孝太子的嫡長子完顏璟(女真名麻達葛)為大興尹,並冊立為原王,作為新的皇儲來培養。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十一月,皇孫原王完顏璟被晉封為尚書右丞相,並正式立為皇太孫。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正月初二,金世宗完顏雍在中都駕崩,年六十六。皇太孫完顏璟奉遺詔即位,即金章宗。章宗追上祖父廟號為“世宗”,葬於房山興陵。同時,章宗為早逝的父親宣孝太子完顏允恭也追上廟號“顯宗”,將其神主升祔太廟祭祀,並將父親重新以帝禮改葬於房山裕陵。金顯宗完顏允恭是中華歷代王朝中第二位生前沒有稱帝、但死後得到“顯宗”廟號的追尊皇帝。
四、元顯宗甘麻剌;
甘麻剌是元世祖忽必烈嫡長孫、明孝太子(元裕宗)真金和徽仁裕聖皇后弘吉剌氏的嫡長子,生於中統四年(1263年)。
在甘麻剌出生的前兩年,其父、十七歲的世祖嫡長子真金於中統二年(1261年)被冊立為為燕王,領中書省事,作為皇儲來培養(世祖的庶長子朵而只早夭)。中統四年(1263年)五月,燕王真金晉封為中書令,併兼判樞密院事,這一年,真金嫡長子甘麻剌降生。至元十年(1273年)二月,世祖以漢家嫡長子繼承製度為準,冊立嫡長子、燕王、中書令真金為皇太子,授其玉冊金寶,舉行了盛大的冊封儀式。
真金自幼師從中原儒學大師,熟讀儒家經典,學識很高,對傳統仁政思想體會很深,成年後重視漢臣,加以倚靠,關懷備至。同時他對於世祖所重用的理財(其實就是斂財)派頗為鄙視,多次加以呵責。皇太子東宮落成,監作監官員想額外鑿石為池,如古時候曲水流觴的故事,真金知道後也不允許這樣做,認為是奢華浪費。這都說明真金對民間疾苦比較理解,有寬厚愛民之心。假以時日,日後真金能夠繼位成為皇帝,一定能行愛民仁德之道、與民休息,成為一代仁君。
可是世祖雖然欣賞皇太子仁厚性格和崇禮之道,但又捨不得給自己理財的諸臣,不顧真金多次諫言,就是一味縱容理財派,父子之間因為施政理念的不同而隔閡日深,這讓真金極為苦惱。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有不知名的御史上奏,認為皇帝年事已高,不如禪位給皇太子,以頤養天年。真金得知後大為惶恐,為避免父親誤會,於是他讓御史臺把這份奏章藏匿起來。可是理財派首腦阿合馬(已被刺殺)的同黨答即古阿散等卻緊抓此事不放,在世祖面前故意奏請收御史臺內外百司吏案,最終導致奏章被世祖得知。世祖頓時勃然大怒,命大宗正寺審理此案,其中的矛頭直指皇太子真金。
右丞相安童、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兒等人和世祖百般轉圜、為皇太子辯解,才使得此事被勉強揭過,但皇太子和世祖之間已經失和、又被莫名其妙地扣上逼父禪位的罪名,無可自辯之下憂慮成疾、心氣鬱結,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二月初十,皇太子真金因病薨逝世,年四十三歲。
皇太子在鬱悶中去世後,世祖也深為後悔,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旦,世祖命百官停止朝賀,身穿素服,為皇太子致哀,同時,世祖追贈皇太子為“明孝太子”。明孝太子真金有三個兒子,都是太子妃弘吉剌氏所生,但世祖最喜歡的還是真金第三子鐵穆耳。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世祖將明孝太子嫡長子甘麻剌冊封為晉王,出鎮漠北本部,留明孝太子嫡三子鐵穆耳在大都,於自己身邊侍候(明孝太子嫡次子答剌麻八剌是天生聾啞人,不宜承繼皇位,已被世祖放棄)。這樣的安排,已經表明世祖將選立皇孫鐵穆耳為大元皇位的繼承人。
至元三十年(1293年)六月,皇孫鐵穆耳受命鎮守故都哈剌和林,同時世祖將明孝太子真金曾經持有的“皇太子寶”授予了鐵穆耳,鐵穆耳將繼承皇位的情形已經明顯不過了。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二十二,元世祖薛禪汗忽必烈駕崩,年八十歲。皇孫鐵穆耳從和林趕回了上都,稍後,皇長孫晉王甘麻剌也從漠北返回上都,想要和弟弟爭奪皇位。
四月十四,鐵穆耳和甘麻剌一起來到上都,彙集諸王商討皇位歸屬。在兄弟倆的生母、明孝太子妃弘吉剌氏的提議下,鐵穆耳和甘麻剌以“背誦祖宗聖訓”的方式展開競爭。甘麻剌因為有輕微的口吃,不如鐵穆耳口齒伶俐,所以敗下陣來,遺憾地失去了皇位。而鐵穆耳則以手持的“皇太子寶”、及新得到的“傳國璽”為依據,在上都正式繼位,即元成宗完澤篤汗。
成宗登基後,追上祖父廟號為世祖,追上父親廟號為裕宗。而他的大哥甘麻剌則繼續被委派駐守漠北祖宗之地,為朝廷屏藩。
回到漠北的晉王甘麻剌沒有和弟弟成宗翻臉置氣,而是老老實實地按照成宗的吩咐駐守漠北,守護祖地。大德六年(1302年)正月,甘麻剌在漠北去世,年四十歲,身後留下了“天性仁厚,御下有恩”的史書記載。其次子也孫鐵木兒承襲晉王王爵,繼續駐守漠北,守護元朝祖居之地。
之後,元朝經歷了成宗鐵穆耳、武宗海山、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英宗碩德八剌四代皇帝。至治三年(1322年)八月,年輕的元英宗在“南坡之變”中被叛臣鐵失等人弒殺,然後鐵失將皇帝玉璽派人送到駐紮漠北的晉王也孫帖木兒處,以換取脫罪、並獲得擁立之功。作為元世祖忽必烈長房長曾孫(甘麻剌長子松山早逝)的晉王也孫鐵木兒,確實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宗王,於是當仁不讓接過玉璽,成為元朝第六代皇帝——泰定帝。
至治三年(1323年)九月初四,也孫鐵木兒在漠北龍居河(今蒙古克魯倫河)正式繼位,成為新的大元皇帝。泰定帝追尊父親晉王甘麻剌為元顯宗,神主升祔太廟祭祀。在去世二十一年後,甘麻剌終於得償夙願,成為了皇帝,雖然是他兒子所追尊的稱號。而甘麻剌也是中華歷代王朝中第三位生前沒有稱帝、但死後得到“顯宗”廟號的追尊皇帝,他也是最後一位有“顯宗”廟號的皇帝(中華正統王朝)。
前面說過:金顯宗完顏允恭、元顯宗甘麻剌分別是中華歷代王朝中第二位、第三位生前沒有稱帝、但死後得到“顯宗”廟號的追尊皇帝,那麼第一位是誰呢?就是下面這位:
五、後蜀顯宗孟道;
孟道這個名字,在史書中籍籍無名,生前身後事跡都不顯,只是因為他生了個好兒子孟知祥,所以才在去世以後被追尊為皇帝,還得到“顯宗”的廟號。
孟道是邢州龍岡(今河北邢臺)人,生卒年不詳,其父孟察是邢州郡校(地方小軍官),其長兄孟方立曾任邢洺節度使,三弟孟遷也曾擔任過澤潞節度使,孟氏一家算是地方軍事藩鎮出身。但是孟道自己卻籍籍無名,史載只擔任過“邢州郡校”,如果不是因為他的兒子孟知祥,孟道這個名字早就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一點水花也不會泛起。
孟知祥年輕時以藩鎮子弟身份歸附了當時的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被授予左教練使之職,並娶李克用侄女為妻(一說是李克用之女),成為晉王李克用的侄女婿,而他的妹妹孟氏則嫁給了李克用幼弟李克寧。於是孟知祥得以成為李克用的姻親。
此後,在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重用下,孟知祥先後擔任中門使、馬步軍都虞候。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稱帝、滅後梁建立後唐,並定都洛陽,將原來的河東首府太原府升格為北京,以孟知祥為北京留守、太原尹。李存勖即後唐莊宗。
同光三年(925年),後唐莊宗征討前蜀,以郭崇韜為大軍統帥。臨行前,郭崇韜向後唐莊宗推薦孟知祥為平蜀後鎮守蜀地的大將。不久,前蜀被後唐大軍迅速消滅,後唐莊宗任命孟知祥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前往蜀地赴任。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後唐剛剛平定前蜀,內部就發生了叛亂,後唐莊宗在“興教門之變”中死於亂軍,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被擁立為帝,即後唐明宗。已經抵達蜀地的孟知祥得知待自己如心腹的後唐莊宗死於亂軍後,逐漸萌生了據蜀稱王的念頭,於是在蜀地訓練兵甲,擴大兵力,增設官署,以拒後唐明宗的統治。
經過七八年的強力建設,孟知祥已經基本控制全蜀。長興四年(933年)二月,他的妻子、李克用侄女福慶長公主病逝,十一月,後唐明宗駕崩,孟知祥自立於後唐之外已經沒有了任何顧忌和阻力。
應順元年(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建國,國號蜀,史稱為後蜀,孟知祥即後蜀高祖。當時後唐內亂,後唐明宗的養子潞王李從珂與皇帝李從厚爭奪皇位,後唐沒有力量出兵平定蜀地。同時,原屬後唐的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武定軍節度使孫漢韶都向後蜀稱臣歸附,四月間,孟知祥改元明德。
孟知祥稱帝后,追尊祖父孟察、父親孟道為皇帝,給孟察上廟號“世祖”,父親孟道上廟號“顯宗”。於是,生前只不過是一個普通地方小軍官的孟道,因為兒子孟知祥的緣故,也得以被追尊為帝,成為中華歷代王朝中第一位生前沒有稱帝、但死後得到“顯宗”廟號的追尊皇帝。
回覆列表
廟號是顯宗的皇帝,我們並沒有怎麼接觸,那麼今天我們就理一理歷史上皇帝是顯宗的皇帝有哪一些?
漢顯宗(劉莊)
劉莊(即漢明帝,本名:劉陽,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出生於常山郡元氏縣(今河北省境內[1]),東漢第二位皇帝(57年-75年在位),光武帝劉秀第四子,母為光烈皇后陰麗華。 劉莊即位後,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對外戚干政和貴戚功臣都多有防範。73年,他命竇固徵伐北匈奴。其後,又以班超出使西域,還引進了佛教。他在位期間,吏治清明,境內安定,與章帝劉炟並稱為“明章之治”。75年,劉莊逝世,廟號顯宗,諡號孝明皇帝,葬於顯節陵。
魏顯宗(元修)
北魏孝武帝(元修,510年-535年2月3日),字孝則,河南洛陽人,北魏王朝末代皇帝,孝文帝元宏之孫,諡號孝武皇帝。 其生性沉厚,遍體有鱗文,頗好武事,高歡擁立他為皇帝,後與高歡決裂,率眾入關中投奔宇文泰。元修因與宇文泰政見不和,為宇文泰毒殺。
整個中國歷史上,廟號是顯宗的皇帝就是漢朝的劉莊和南北朝時期的元修,顯這個字作為廟號不好,一般顯這個字是父親輩死了以後一般都是顯考來說明,劉莊的廟號後來也是被移除,因為漢朝的禮儀大體是延續秦朝的制度;所以廟號的出現大量出現於唐朝以後,大部分皇帝的廟號都是以太宗、高宗、中宗、武宗出現,這些都是常見給皇帝上廟號的字;這就是我對中國歷史上廟號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