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把人的靈魂分成三部分。(1)植物的靈魂。這是最低階的靈魂,主要表現在營養、發育、繁殖、生長等生理方面;(2)動物的靈魂。這是靈魂的中級部分,主要表現在本能、感覺、情感、慾望等方面;(3)理性的靈魂。這是靈魂的高階部分,主要表現在認識與思維方面。 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國家培養有教養的公民和治華人才,而且要發展個人的天性,使年輕一代得到和諧發展,為將來的美好生活作準備。 為了實現這個教育目的,他主張順應靈魂的三個部分,對人進行體育、德育、智育三個方面的教育。關於如何進行這三個方面的教育,他提出了許多精闢的見解,有些見解至今對我們仍有啟發意義。 關於體育,他認為體育的目的是使兒童身體健康、具有勇敢精神和堅強意志。在三個方面的教育中,體育應放在首先的位置,因為健康的身體是城邦公民參加政治活動、參加戰爭和過美好生活的基本條件。他主張對兒童的體育訓練應該適度,因為過度的訓練和不足的訓練都會損壞兒童的健康。因此他反對斯巴達式的操練,主張“在體育訓練中應把高貴的東西,而不是什麼獸性的東西,放在第一位”。他還認為,為了兒童的健康,不僅要進行體育訓練,還要注意適當的飲食。 關於德育,亞里士多德認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人的美德。當人的各種天賦職能都得到滿足,並能在理性的支配和領導下得到和諧而充分的發展時,人就是一個有美德的人。或者說,當一個人的感情、慾望為理性所控制時,人就產生美德。他還認為,美德的特性就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物,對適當的人,由適當的動機和適當的方式來感受這些感覺,就既是中間的,又是最好的,而這乃是美德所具有的”。例如在莽撞與怯懦之間有勇敢,在吝嗇與浪費之間有慷慨,在怕羞與無恥之間有謙虛,等等,其中勇敢、慷慨、謙虛就是“中庸之道”,就是美德。 他認為,為了培養美德,不僅要認識美德的意義,而且要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就是說要透過實踐來進行道德教育。 他認為,音樂和繪畫在培養美德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音樂,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音樂不僅可以供人娛樂,使人解除疲勞,而且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涵養人的理性,激盪人的靈魂,使人產生巨大的變化。因此應該慎重選擇好的樂曲來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這樣,亞里士多德把美育和德育聯絡起來了。 關於智育,亞里士多德認為,智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理性靈魂”。他主張年輕一代要學習廣泛的知識。他認為,學習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有用,不僅是為了把工作做好,而且是為了使人善於利用閒暇。為此,他提出了“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譯作“文雅教育”)的理論;他認為,如果單純追求有用,就不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靈。他的“自由教育”的理論對後世影響很大,而且一直引起很多爭論。 在教育史上,亞里士多德首先提出教育要與人的自然發展相適應,即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徵來進行教育。他把年輕一代的教育劃分為三個時期。從初生到7歲這是學前教育時期。幼兒主要在家庭受教育。這時期教育的任務主要是促使幼兒的身體健康發育成長。應該注意幼兒的營養,應該用母乳餵養。對幼兒的教育應以遊戲為主,對遊戲應進行指導。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幼兒要進行身體鍛鍊,但要循序漸進,要適量,不能過度,防止兒童受到傷害。 從7歲到14歲這是兒童“進入正規的集體教育”的階段。這時兒童進入學校學習,主要使兒童掌握讀、寫、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並進行體操訓練和音樂教育。 從14歲到21歲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學生的“理性靈魂”。這也許就是他的呂克昂所進行的教育。可惜他關於這一階段教育的著作已經失傳。
亞里士多德把人的靈魂分成三部分。(1)植物的靈魂。這是最低階的靈魂,主要表現在營養、發育、繁殖、生長等生理方面;(2)動物的靈魂。這是靈魂的中級部分,主要表現在本能、感覺、情感、慾望等方面;(3)理性的靈魂。這是靈魂的高階部分,主要表現在認識與思維方面。 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國家培養有教養的公民和治華人才,而且要發展個人的天性,使年輕一代得到和諧發展,為將來的美好生活作準備。 為了實現這個教育目的,他主張順應靈魂的三個部分,對人進行體育、德育、智育三個方面的教育。關於如何進行這三個方面的教育,他提出了許多精闢的見解,有些見解至今對我們仍有啟發意義。 關於體育,他認為體育的目的是使兒童身體健康、具有勇敢精神和堅強意志。在三個方面的教育中,體育應放在首先的位置,因為健康的身體是城邦公民參加政治活動、參加戰爭和過美好生活的基本條件。他主張對兒童的體育訓練應該適度,因為過度的訓練和不足的訓練都會損壞兒童的健康。因此他反對斯巴達式的操練,主張“在體育訓練中應把高貴的東西,而不是什麼獸性的東西,放在第一位”。他還認為,為了兒童的健康,不僅要進行體育訓練,還要注意適當的飲食。 關於德育,亞里士多德認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人的美德。當人的各種天賦職能都得到滿足,並能在理性的支配和領導下得到和諧而充分的發展時,人就是一個有美德的人。或者說,當一個人的感情、慾望為理性所控制時,人就產生美德。他還認為,美德的特性就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物,對適當的人,由適當的動機和適當的方式來感受這些感覺,就既是中間的,又是最好的,而這乃是美德所具有的”。例如在莽撞與怯懦之間有勇敢,在吝嗇與浪費之間有慷慨,在怕羞與無恥之間有謙虛,等等,其中勇敢、慷慨、謙虛就是“中庸之道”,就是美德。 他認為,為了培養美德,不僅要認識美德的意義,而且要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就是說要透過實踐來進行道德教育。 他認為,音樂和繪畫在培養美德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音樂,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音樂不僅可以供人娛樂,使人解除疲勞,而且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涵養人的理性,激盪人的靈魂,使人產生巨大的變化。因此應該慎重選擇好的樂曲來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這樣,亞里士多德把美育和德育聯絡起來了。 關於智育,亞里士多德認為,智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理性靈魂”。他主張年輕一代要學習廣泛的知識。他認為,學習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有用,不僅是為了把工作做好,而且是為了使人善於利用閒暇。為此,他提出了“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譯作“文雅教育”)的理論;他認為,如果單純追求有用,就不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靈。他的“自由教育”的理論對後世影響很大,而且一直引起很多爭論。 在教育史上,亞里士多德首先提出教育要與人的自然發展相適應,即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徵來進行教育。他把年輕一代的教育劃分為三個時期。從初生到7歲這是學前教育時期。幼兒主要在家庭受教育。這時期教育的任務主要是促使幼兒的身體健康發育成長。應該注意幼兒的營養,應該用母乳餵養。對幼兒的教育應以遊戲為主,對遊戲應進行指導。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幼兒要進行身體鍛鍊,但要循序漸進,要適量,不能過度,防止兒童受到傷害。 從7歲到14歲這是兒童“進入正規的集體教育”的階段。這時兒童進入學校學習,主要使兒童掌握讀、寫、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並進行體操訓練和音樂教育。 從14歲到21歲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學生的“理性靈魂”。這也許就是他的呂克昂所進行的教育。可惜他關於這一階段教育的著作已經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