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者言七

    我覺得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打個比喻就是剛出學校的你和你父親的區別,一個注重保守穩紮穩打,一個注重創新天馬行空。當然這個比喻也有點牽強並非完全對,不過好理解。司馬光就屬於父親一派想守成,我有多少米支多大鍋;王安石就屬於你一派,想開拓,上市,推新產品,搶佔市場,融資開疆擴土。王安石與司馬光都是君子,最後兩敗俱傷。幾個列子,青苗法:王安石極力推行,但司馬光不認為以前可沒幹過這事呀,無論生產總值如何,都存在官與民的利益分配問題。分配過於不均,就可能引起社會動盪。不可為,不可為。保甲法,王安石覺得可行呀,幾家幾戶聯合起來維護治安,不是好事嗎,打仗的時候還可以隨時參戰,司馬光認為,宋代的社會風尚已重文輕武,地方武官又幾乎沒什麼權力,但求無過不求有功,指望這樣一班官民搞保甲法,扯了。所以王安石與司馬光在觀念上永遠屬於相反一派。造就了一世的矛盾。要說誰對誰錯,不敢妄言,歷史自有公論,畢竟我們都未曾站在他們自身的角度設身處地的想過。

  • 2 # 杭州落戶丁老師

    仇恨算不上,此二人都是君子,他們之間矛盾只是政見不同而已。

    先說說王安石,其實他的改革,初衷還是好的,改變國家的積弊。從他那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就可以看出,他的巨大決心和他對自我的激勵。然而天下間並不是所有的官員都可以像他那樣公正廉潔,他的政策到了地方就變了,變成地方官的進階之路和斂財的藉口,所以變法的時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其中就有司馬遷、蘇軾等人。

    再說說司馬遷,這個人還是很厲害的,先不說他的政見對不對,以他寫的《資治通鑑》就可以在中國的歷史甚至世界的歷史都可以做到不朽。他是屬於保守派,是那種敦厚君子,對於王安石的變法,他覺得太激進,所以完全持反對態度,後來在他執政的時候完全廢除了整套變法體系。

    再來說說和他們有關係的第三人‘蘇軾’,這個人在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持反對態度,在司馬遷完全廢除王安石變法的時候也是持反對態度。因為他覺得變法不符合國情,最後只有勞民傷財,而完全廢除了太偏激也不行。所以後來蘇軾一直處於被貶的狀態,一直貶到海南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度數最高的十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