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O故事

      慈禧,原是咸豐的妃子,21歲為咸豐帝生下了其唯一的皇子(同治帝),晉封懿妃,22歲晉封懿貴妃。她工於書法,經常為咸豐批閱奏章,而且咸豐允許其發表意見,其受寵層度如此可見一斑。

      1860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前,咸豐帶她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次年咸豐在熱河去世,咸豐任命了八位顧命大臣,其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孝貞顯皇后徽號慈安,懿貴妃上徽號慈禧。後其借送咸豐梓宮回京之機,聯合慈安太后、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殺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

      上位後整飭吏治,重用漢臣,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批漢人地方武裝;又在列強支援下,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等國內起義,緩解了清朝的統治危機,使國家得到暫時穩定。後大力支援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發展軍用、民用工業以加強政權實力,客觀上對國家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1881年慈安太后暴崩,1884年慈禧釋出懿旨將以恭親王奕欣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部罷免,開始西宮獨裁。

      可以看出慈禧掌控整個大清就是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臣背書的。

  • 2 # 醉美木瀆

    清朝末年朝廷要改革政府部門設定,許多人認為軍機處權利太大必須改革,當時有個軍機大臣就問你認為我們哪一項權利過大應該改革,結果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說不出來,這位軍機大臣就說:這就是軍機處,其實啥權利沒有。

    看起來總秉國政的軍機處居然沒啥正經權利,那大清朝的權利在哪,答案就是在皇帝手中。清朝體制的種種設定都是為了加強集權,皇帝的權力不容置疑可以說到了無可附加的地步。

    咸豐死前,對身後的朝局做了自認為完美的安排,由自己親信的滿洲親貴秉政,兩宮太后則負責督導監視,防止權柄下移。兩者互相牽制,等到自己的兒子長大能親政為止。

    但是咸豐沒有想到,在他死後兩宮太后竟然和恭親王聯合在一起,迅速廢除了他處心積慮安排的輔政班子。

    其實也是肅順一干人找死 ,認為皇帝年幼,兩宮太后沒有行政經驗,竟然專權起來,有事也不給兩宮太后彙報。引起兩人不滿轉而與恭親王聯合。兩宮太后沒有多少政治經驗,恭親王不受咸豐皇帝待見,沒有掌握國家實權,為什麼能鬥倒手拿先帝遺詔正經八百的輔政大臣,關鍵在於他們手上有王牌,王牌就是同治小皇帝,小皇帝不能親政,兩宮太后代行皇權,就能在大清朝無往而不利。

    等慈禧太后熟悉了清朝的權利執行方式,連恭親王也覺得礙眼,一直詔書把他也拿下了。沒見權傾朝野的恭親王有反抗的能力。所以說,在清朝的權利執行體制下,作為年幼皇帝的生母,只要把小皇帝把在手中,就能代行皇權,戰無不勝,你再牛的權術,再高明的手段也白扯。體會了皇權的慈禧太后,在兒子同治帝死後,又找了個小皇帝,而且帶在身邊親自養育,把小皇帝牢牢握在手裡,也把整個帝國攥在了自己的手心裡。

  • 3 # 浩賢2

    母以子貴,慈禧生下咸豐帝之唯一子嗣小皇子,身份嘉升,為貴妃,咸豐尤寵慈禧。且咸豐帝多病,懶作事。慈禧文筆尚好,有機會批閱政卷,參議政事。這就為後來慈禧施展權謀·欲當清朝武則天奠定了政治基礎。

    咸豐帝崩·五歲皇子登基只是享譽名稱上的帝位,實權在八大輔臣及安·禧兩宮太后之手。兩宮垂簾權印監督八大臣之行亊。慈安不攬政事。天賜良機·激起慈禧獨攬清庭政權的慾望和野心。

    慈袴為達獨權之目的,聯合恭親王,利用其勢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政變,一舉徹除八大臣之隱患,將朝庭大權專攬一身。

    慈禧聰明智慧,善耍手腕,過河拆橋。擊敗八大輔臣·既而安後暴斃(有說為禧害),藉機除去恭親王。重用漢臣李鴻章·曾國番…。

    至此,慈禧開始了近半個世紀獨攬朝庭大權的經營。

    儘管授鑑了喪權辱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成為歷史的罪人。但是·我還是認為·慈禧確是一個不簡單的女強人。

  • 4 # 陳悅漫步海邊

    清末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夠隱操國政,首先因為她是皇帝(同治皇帝)的生母,其次就是利用了垂簾聽政的輔政制度。

    1856年4月27日下午,當時還是懿妃的那拉氏為咸豐皇帝誕下一子,因為這是咸豐帝唯一的兒子,隨後母以子貴。那拉氏晉為懿貴妃,在後宮的名位僅次於皇后鈕鈷祿氏。

    咸豐帝臨終之前,對生後的中央政治格局預作涉及。因為擔心皇太子年幼,所以設立了俗稱顧命八大臣的贊襄政務大臣輔政,為了防止八大臣專權,咸豐帝又給皇后鈕鈷祿氏和懿貴妃那拉氏各頒了一枚印章(那拉氏那麼同道堂章名義上是給予小皇帝的,因為小皇帝年幼,所以由生母那拉氏保管),即著名的“御賞”和“同道堂”。八大臣擬定的諭旨,只有同時加蓋了“御賞”和“同道堂”之後,才能生效,而這也是那拉氏開始獲得清王朝權力的開始。

    此後,鈕鈷祿氏和那拉氏分別被尊為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兩人因為感覺八大臣驕橫跋扈,於是秘密聯合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等發動了著名的祺祥政變。原有的八大臣輔政的模式,改成了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共同輔政,慈禧太后的權力較之前又有了極大的提升。而且同治帝是慈禧的親生子,因而慈禧對於皇帝的影響顯然要大於慈安,再加上慈安太后忠厚老實,權謀不如慈禧,於是在同治朝,慈禧開始權傾朝野。

    同治十二年,同治皇帝親政,垂簾聽政的輔政撤銷。不過就在第二年,同治皇帝突然沾染惡疾去世,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慈禧顯現出了其政治手段,以大行皇帝生母的身份,力排眾議,最後選擇了自己妹夫的兒子入繼大統,即醇親王的兒子載湉,成為光緒皇帝。頗有心計的是,在入繼的名義上,載湉不是以同治帝子嗣的名義繼承,而是以同治帝兄弟的名義入繼,這樣慈禧仍然是為皇太后,而不至於成為太皇太后而退出權力中心。

    光緒繼位後,由於又是個年幼的小皇帝,於是二度垂簾聽政,慈禧和慈安太后再度輔政。等到光緒七年慈安太后病死,就成了慈禧一人輔政,到了光緒十年,慈禧最重要的政敵恭親王奕訢被逐出中央,慈禧更是大權在握,從此成了徹底掌握大清國權柄的幕後女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子表面刮花了怎麼處理的看不出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