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蜜獾傳奇

    小說完全站在主人公亨伯特的角度描寫洛麗塔,和他一樣,讀者無法窺見洛麗塔的內心世界。正如末尾亨伯特所承認的那樣,他對洛麗塔其實一無所知。洛麗塔的喜怒哀樂、想法和需求、夢想和希望對我們來說是一片空白,只能從亨伯特的敘述中得到及其片面和些微的窺探。而亨伯特對洛麗塔的需求通常是熟視無睹的。很多評論者試圖對女主角進行分析和判斷,我認為這是對此書進行戲劇化的看待,這是不明智而錯失重點的。所以,主人公對洛麗塔的感情幾乎完全是他自身慾望的實體化,而不是洛麗塔的真實面目。其描寫的具體、生動以及其產生的共鳴,吸引讀者落入圈套。畢竟,我們都被慾望控制,詩意化的慾望使人陶醉。這種慾望本身就其人性或非人性而言,是值得探尋、刻畫和探討的,也是本書的精彩和成功所在。

  • 2 # 大大的俞

    “洛麗塔,我的靈魂之光,我的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

    不得不說,純文學角度來說,這本書真的非常的優美動人,開篇就抓住了讀者的心。我看這本書的時候,還不知道這本書的名氣,只感覺敘述者雖然情真意切但掩蓋不了是個無恥的誘拐犯,而且對未成年少女下手,但沒辦法違心說它不是一本好書。

    或許因為此書主角的不道德,出版伊始被很多國家禁過:色情。但其實,幾乎所有的鉅著,都有人類這一原始行為的描述,而且細緻情感豐富。

    為什麼?

    因為慾望,因為本能。

    除了寫給孩子看的,性是成人世界裡最直觀最本能體現慾望的行為。而《洛麗塔》之美,除了文筆之美,其靈魂所在就是主角的慾望之美,即使這種美是醜陋的不道德的。“這種所謂的“美感”既有藝術華麗的詩意,也充滿了情慾墮落者陰惡的罪惡感。”

    偉大的書籍,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現處人類靈魂的自我探索,在某些方面引起讀者的通感或者共鳴。

    《洛麗塔》用第一人稱的形式,從一個不道德的“戀童癖”的視覺角度開始,將主角的內心變化和掙扎,娓娓呈現。主角亨利不知道自己的無恥嗎?他知道,“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種義務,而我們則必須賦予靈魂以美感。”,他也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背德的怪癖——源於年少時期驟然而逝的愛情,他小心的藏起自己的慾望,迂迴的接近慾望之源洛麗塔,他還不敢放肆;在美國開放式教育下成長的洛麗塔並不是純潔無知的少女,她感覺到繼父對自己的慾望,引誘他;洛麗塔母親意外離世,亨利立即帶著洛麗塔遊蕩,他無法放棄洛麗塔,實現慾望的同時躲避警察和人群。主角一邊小心翼翼的描述自己的慾望掙扎,一邊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原罪,在慾望熊熊燃燒之下,是羞恥和愧疚。少女終究會長大,兩年之後的洛麗塔厭倦和憎恨與繼父的背德關係,跟著另外一個渾身罪惡的男人離開。慾望放大了亨利的迷戀,他似乎深深愛上了洛麗塔,即使她不再年幼可人。三年後洛麗塔出現,接受亨利的金錢幫助,拒絕跟他走,絕望的亨利開槍殺死誘拐走洛麗塔的渾身罪惡的丈夫後病死於監獄,而洛麗塔最終死於難產。

    這就是一出源於慾望放縱慾望的悲劇。

    除了自我探索,同時《洛麗塔》也描述了當下美國的社會環境與社會問題,包括美國的教育和混亂的社會環境,因此這本書也屢屢被認為是反美小說。甚至有評論家認為《洛麗塔》是“衰老的歐洲誘姦年少的美國”的象徵,當然,也有評論者認為《洛麗塔》是“年少的美國誘姦衰老的歐洲”的寓言。

    最後,風靡日本的“蘿莉”就源於此書。“蘿莉”化於“洛麗塔”,亨利將“9~14”歲的女孩稱為“小妖精”,在日本”蘿莉“用來表示可愛的小女孩。還記得開客棧時某位日本客人在書架上看到《洛麗塔》尤為驚喜,然後他拿了本我看不懂的日文小說跟《洛麗塔》排在一起。那本書不是日文版《洛麗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梁家輝和黃渤你覺得誰的實力更強?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