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個瓶子

    一、女人結了婚之後,就有了孃家和婆家。

    孃家是生養自己二三十年的地方,父母和兄弟姐妹是至親至愛,從十月懷胎、忍痛分娩、牙牙學語、蹣跚學步開始,到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將近二十年的學習知識,到送到興趣班愛好班培養特長,到待人接物,到吃穿用度,到性格品行的養成……絕非一件易事。是父母付出了心血、時間、陪伴、精力、身體健康等等所有能付出的一切成就了孩子,想要孩子能夠好好生活,也能夠得到他人的善待。待到父母年紀大了,有心無力,給孩子出不上力了,看到自己的孩子過得好,就放心了。

    孃家是消耗了自己,成全了孩子。“消耗”一詞或許用的不恰當,可確確實實是把女兒養大成人、培養能力、完善認知後託付給了他人……

    婆家對於嫁進門的媳婦來說,是以後都要生活的地方,是從一個可以肆意打嗝放屁不加拘束的地方,換到的一個陌生、需要盡力去融入的地方。把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叫做媽,盡力去照顧,夾著點不知所措、夾著點小心翼翼、夾著點去刺磨合……相處下來,如果相處得好,在心裡會認為婆家也就是自己的家,如果相處得不好,心裡始終覺得有一層隔閡,融入不進去,像又不像外人,渾身難受。

    婆家是結婚後需要去融入的新家庭,和未來幾十年生活的地方。婆家接納一個已經成型的成年人,也是需要磨合的。沒有血緣關係的接納,更需要雙方相互付出。

    二、“在家”和“回孃家”。

    嫁作他人婦,洗手作羹湯。

    女子嫁人後,如果親朋好友打電話問“在哪”,在婆家就是“在家”,在孃家就是“回孃家”。打從走進婚姻開始,無論是從陪伴時間的長短上來看,還是從生活重心、精力付出的多少來看,“在家”和“回孃家”相比,一定是“在家”比“回孃家”要多得多。

    我不想說什麼“在婆家是外人,在孃家是客人”的話,這個涉及到了人和人的相處智慧,甚至和智慧沒有關係,只涉及到人的品性。個例太多。就像“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點到即止。

    三、在婆家,日常缺失會立刻補上,孃家的日常缺失兼顧不到。回孃家帶的不是豐盛的禮物,是對親生父母照顧不周的歉意。

    基於以上一、二點的闡述,不難理解為什麼回孃家會買很多東西,在婆家買的東西很日常。

    天天在婆家,日常手邊缺什麼買什麼,婆家人缺什麼心知肚明,不用等待,就能夠立刻買回來。逢年過節再送點禮物,是錦上添花。

    孃家的養育之恩大過天。父母在身強力壯的時候,在年華最美、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生育了女兒,待到女兒開花結果,父母也慢慢老去凋零。女兒組建了新家庭後,時間、精力大多都會在男方這邊,想要兼顧得完美,很難,時間、精力、物質有限,分身無術。

    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女兒想要一股腦兒地補給父母,但也深知什麼都補不上,補的只是自己對父母的歉意。

    綜上,我沒覺得有什麼錯。禮物代表心意,都是錦上添花的事。各家有各家的情況,站在對方角度去思考尚且不能感同身受,又何苦根據表面現象去評價呢。

  • 2 # 盛開在雲端的梔子花

    有人這樣問,沒有必要認真回答,感覺問問題的人就是奇怪,這個不是隨自己心意嗎,哪裡有那麼多為什麼,特別經常跟婆家在一起住的,能跟回孃家一樣嗎,回孃家買東西多,無非就是覺得虧欠自己孃家,我就是這樣,媽媽養大我,然後幫忙帶大我女兒,媽媽在我心目中的份量,婆婆拿什麼來比。

  • 3 # 小花er27

    過年過節的時候回孃家買東西都是大包小包的拿的,去婆家呢,都是缺啥買啥,因為過年在婆家過,我們有什麼我婆家就有什麼,就不需要給婆家額外再買一份啊。

  • 4 # 小綿羊自媒體

    有錢就買好的,沒錢,沒工作拿什麼買?話說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但是世上還是有一些父母覺得孩子是累贅。。。小的時候不願意掙錢養,害怕養兒女,害怕交學費,連吃口肉都很奢侈!更別說穿新衣服了。特別是那些重男輕女封建思想的家庭!給孩子造成一輩子的心裡陰影,不幫你,不教育你,他自己都顧不了自己,孩子他們就更加養不活了!很多留守兒童都是扔給爺爺或者奶奶的父母們?我奉勸你們,自己生的娃自己負責任,如果負不了責任,就不要多多的生!不教育,不負責任,一輩子也不讓唸書的封建思想的父母們,能生就要做父母該做的事!不要再讓家裡的留守老人,帶小孩了!她們也不容易!她們那一代的人生的不比你們少!她們生七八個小孩子的都有!而你們六零後,七零後怎麼生兩個小孩就撒手不管了呢?反正我是愛你16歲之前是沒有吃過父母做的一頓好飯過!我自己的人生我自己知道。多少傷痛我自己來背6

  • 5 # 溫馨聊天室

    這個要根據實際情況,孃家人對你付出的多,自然就有回報,婆家人把你當自己親人對待付出真感情,你心裡感覺滿滿都是愛,當然也是要禮上往來,付出真情,但就有這種婆婆,覺得自己是慈禧太后,你們就應對我言聽計從,在我面前孝敬是理所當然,我是長輩,只能你們對我付出,一年年,時間久了,媳婦從婆婆那感覺不到半點溫暖和愛,總把媳婦當外人,不捨得付出一點,幾十年找不出婆婆的恩和情,慢慢的就覺得沒那必要了也正常,恩和情是互相的,單方面的時間長了得不到迴應,反而覺得自己很卑微,沒意思。

  • 6 # Cady寶貝

    不知道別人怎麼想,如果讓我媽給我看孩子心裡沒那麼氣勢,總覺得不好意思,我家也不是我一個,我媽看了10多年孩子,好不容易孩子大了,一是覺得太累了,二真不好意思,總覺得嫁出去了那麼大了還麻煩家人,婆婆看我就覺得應該,因為打心裡感覺我們是一家,你是奶奶,也是你家的人,還有啥比祖孫更親的,再說將來也肯定是照顧公婆的多照顧生養自己的少些,比如過年買東西,我在婆家過年婆婆說不用你們買,我們就買個零食水果,我們也是一起過年,一起吃,沒什麼不妥,在我媽這邊過年我媽說啥也不用你們買,但就覺得應該買點,你都嫁出去了,成為別人家人了,將來回來也是有次數的,買點東西怎麼了,不應該麼?反正我是這麼想的

  • 7 # 博學多才美滋滋

    對這個提問,是每個有婚姻生活的人都能回答一二的。生為女孩的一生以出嫁為分水嶺,前段是姑娘,父母生父母養,隨著時代的進步,父母傾注一生心血培養女兒長大成人成才,對孩子來說父母恩情天於天。

    我是女兒,父母培養我直至參加工作,能掙錢了也結婚了。感覺虧欠父母很多,再加上父母逐漸年邁,想想他們年輕時為了孩子們過著拮据的生活,現在條件好了,就應該回報父母,多回去看看,多買點禮物很正常。

    與孃家相比,剛結婚去到婆家,在融入新家庭生活中,有種種不適,更多是處在被動中觀察中。況且自己剛成家,來自婆家幫助較少,自己也不寬裕,當然給婆家禮物是象徵性的。隨著自己孩子的岀生,婆婆無怨無悔給我看孩子,還有自家經濟的寬鬆,變成了不給婆婆禮物而是直接養老。

    因此,在我看來,孃家婆家不能簡單比較。兩個人來自兩個家庭,都是父母,都也為人子女。我們的生命和力量來自父母,就應該在父母需要的時候報答父母。

    不同家庭不同情況,各自安好,問心無愧吧!

  • 8 # 愛相伴人生

    今天看了一個影片,是一位老父親教訓自己女兒不給婆婆買東西,這樣的父親真的令人敬佩!我也是這樣想的,父母年紀大了,無論回哪家,我都會買點兒東西,有時不知道買啥,我會打電話問問,尤其是婆婆家,沒有空手回家的時候。小時候媽媽讓我去奶奶家(一個村),我都得先問問老媽我拿啥?空手去,不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手哪個主播帶貨能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