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鄭大夫
-
2 # 繼歷史
不是陳醋的味道變以而是自己長大了,是親人對我們的愛
長大後記憶著美好的童年回憶,和我們遠在他鄉的鄉愁!
-
3 # 陽眼觀徵
說起吃席,在澄城以茨溝為界分溝北溝南,溝北和溝南在流水席上還是有一定的區別。溝北一般在溝西馮原一帶有過事吃麥子泡的傳統,溝南在寺前一代有吃辣子豆腐的習俗,這兩道地方特色菜麥子泡和辣子豆腐已經成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家常便飯,一些有心商家以這兩道菜為主開起了餐館,並做出了品牌。譬如壺山香麥籽泡、大鍋麥子泡,以及寺前飯店、新興飯店等,都得到了老百姓的喜愛,這兩道菜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極具澄城地域特色,並延續傳承不斷,不管歷史如何前進,代表家鄉地方的菜品總是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繁衍生息流傳,昇華,成為每一個人一生當中始終割捨不下的鄉愁美味。
-
4 # 戲品聊齋
一是生理因素。童年時期正是身體快速增長的關鍵時段,在這段時間,包括味覺、嗅覺、知覺都相當敏感,加上兒童對新鮮事物頗為敏感,最容易留下最為深刻的印象。因此,兒童時期所吃到的食物一般都不會忘記,而且即便是長大了,變老了,也會停留在兒時的記憶裡,總感覺再好吃的食物都沒有小時候味道鮮美,這是和生理因素分不開的。
二是心裡因素。兒童時期,身體發育相當快,加上兒童時期活動量大,體能消耗大,往往吃完飯不久就感到又餓了,餓的時候吃什麼都覺得非常香。這種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沉積,等到成年或老年,就會經常回憶兒童時期的味道,這是和心理因素分不開的。
三是經濟因素。70後、60後、50後最有深切體會,也最有發言權。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特別是計劃經濟時期,從城市到農村,一切商品都是定量供應,物資相當匱乏,生活在這個時期的人基本上處在飢餓狀態,因此,總是把吃飽肚子作為頭等大事,有的甚至因為尋找食物走上犯罪道路,嚴重的還丟掉了性命。以我為例,我總共姊妹10個,我排行老九。但是從我記事之前,就因飢餓死掉了5個。到我時,要什麼沒什麼,吃的是野菜、糙米,油、糖等緊俏,穿的就更不用說了,幾乎都是補丁加補丁。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什麼都不缺了,製作工藝、味道等也有了相當大的突破。尤其是現在的90後、00後、10後,生活應該是非常幸福的。但是仍然有相當多的人對味道的記憶停留在兒時,這是和經濟條件以及生理、心理因素有直接的關係。
綜上所述,兒童時期是人生的攀升期,也是最旺盛時期,因此,大家對味道的記憶停留在兒童時期就不難理解了。
-
5 # 甜瓜小饞貓
現在的我們在吃東西時,總覺得這個東西沒有了童年的味道,記得小時候覺得很好吃的食物,現在總覺得它變了,明明是同一家店,同一種東西,仍然是同一個人做的,可就是覺得不是原來的味道了。我想不是它變了,而是我們長大了,我們變了。長大的我們接觸到的美食越來越多,吃過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不像小時候條件不好,能吃到一點好吃的就覺得十分滿足,因為來之不易,所以會十分珍惜,記憶也會永遠留存。長大的我們吃過數不勝數的美食,嘗過各種味道,但是兒時的味道會一直在腦海中,無可替代。
-
6 # 阿良姜
你好!題主這個問題我來問答。
01很多人對味道,乃至於美食其實都停留在兒時,當然很多人裡面也包括我自己。 我的兒時記憶還停留在九十年代,那個時候物資很缺乏,普遍生活水平不高。現在天天吃的雞鴨魚兔,在那個年代可能只有過年、家裡有重大事情的時候才能在餐桌上見面,自然吃到的機會就不多。換言之,那個時候能夠讓家人吃飽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當然如果生活在富足之家不在此討論範圍之內。
0290年代初,我10歲左右正在上小學,正在貪吃的時候。上學經過買饅頭包子鋪的時候,聞到那蒸熟的面香味,都會忍不住咽口水,。但那時每天的早餐只能是兩毛一個的饅頭,如果哪天能夠吃上帶肉的包子,可能都會回味好久。記得當時自己發生了一件糗事,不知什麼原因我媽買回來幾個肉包子,我知道後自己悄悄的在廚房中給吃了兩三個,最後我媽取包子時發現少了,一通逼問下我承認了,因為我媽罵了我好一陣子。後來長大並參加工作後,再吃包子的時候,再也體會不出那個記憶中的香味了。
03.原因分析:為什麼我們對兒時的味道或者美食記憶這麼深刻呢,其實那時多數家庭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好吃的東西,更不要說經常能夠吃到雞鴨魚兔了。哪敢現在也是一樣,某一道菜很好吃,你吃一次你就會高興好長時間吧,更何況還是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呢。
-
7 # 花腰姐姐
因為兒時單純,天真,容易滿足。再者,人們長大都喜歡念舊,童年的回憶總是美好的,大家都渴望迴歸童年,渴望純潔的情感
回覆列表
我想有兩個原因
1.在我們小時候他承載的是親人對我們的關愛。
2.長大後它承載了我們美好的童年回憶,和我們遠在他鄉的鄉愁!
現在一想起來就流口水的是“老陳醋燉小公雞”。流口水不是因為它有多美味,是因為它足夠酸!
小時候身體不好。一入秋,一入冬這兩個季節我都會咳嗽,而且會咳好久,有時會咳一兩個月不見好,做了檢查只說是肺炎,就是治不好。而且每年復發!家人怕我長到後成“肺癆”,多方蒐集偏方。“陳醋燉小公雞”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偏方中吃的最多的,估計是其它偏方功力太猛,父母怕我中毒,身體受不了。怕把我吃傻吧!所以選了這個多吃也無害的偏方。
“陳醋燉小公雞”聽起好像很簡單,但實際做起來,有講究,比較麻煩。
1.小公雞的選擇上有講究,要選即將會打鳴的那種,重量也有要求,但年代久遠已經記不得了。
2.陳醋要選5年以上的(燉小公雞不用水只用陳醋也不放鹽)。
3.不能在煤爐上燉,要用麥秸杆的火燉才有效,麥秸杆也有重量要求,也是年代久遠不記得了。如此這般把小雞燉熟,吃肉喝湯,肉是淡的微微有點鹹味 ,但更多的是酸味。我每次也是逼著自吃,我也想病好,不想讓父母擔心。但我會偷偷的把湯倒掉一些,因為實在太難喝!一週一次,我吃了有一兩年。好在是農村地方大,公雞是自己家養的,所以沒花多少錢。隨著自己身體發育,直到初中時,我的咳嗽自己好了。想是那些小公雞給我提供了營養的基礎,增加了抵抗力吧。
後來我學醫做了醫生,試圖查詢“陳醋燉小公雞”治病的原理,但可惜至今未曾找到。但他的味道,儲存在了我心裡,時常回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