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奮鬥的故事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於1930年,八十幾歲高齡的他仍然活躍在科研場上,為中國的水稻研究事業做著貢獻。袁隆平的勵志故事充滿了奮鬥和堅持的色彩,不畏艱難,知難而進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貫的原則。“一顆種子改變世界”是對袁隆平所作貢獻最好的詮釋。 這個勵志故事從袁隆平年輕的時候開始講起。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那時國家實行畢業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窮鄉僻壤的安江農業學校當教師,負責教三門課。然而就在這個落後的湖南鄉下,袁隆平度過了人生中最難忘的18年歲月——這些日子裡,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做農業科研,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那個年代的人都深受飢餓的折磨。1960年,嚴重的大饑荒像蝗蟲般掠過中華大地,餓殍遍野,慘不忍睹。袁隆平內心的壯志被激發起來了,他發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種高產的水稻,讓自己的同胞吃飽!當時,科學家都認定水稻雜交沒有優勢,可是倔強的袁隆平不認輸,他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無數次實驗、無數次失敗,都沒有使他氣餒。終於,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袁隆平堅守一個夢想的故事 如果不是錯失了兩次機會,“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人生,也許會被完全改寫。 袁隆平從小就熱愛游泳,不到10歲時,就敢橫渡長江;16歲時,在武漢讀高中,參加湖北省舉行的游泳比賽,他一舉獲得漢口賽區男子100米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考上西南農業大學後,他是全校的游泳冠軍。一次,西南賽區進行遊泳選拔賽,前三名,將被選入國家游泳隊,成為專業游泳運動員。很可惜,這一次,袁隆平只獲得了第四名,因一名之差而落選。袁隆平錯失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機會再一次向袁隆平招手。大學快畢業那年,部隊招收空軍飛行員。當時,全校報名的人數達到了800人,經過嚴格的體檢,最後,只有8人通過了全部的36項指標測試,袁隆平幸運地成為其中之一。可是,在即將進入空軍預備班之前的慶祝八一建軍節晚會上,袁隆平和他的同學們被告知,大學生一律被退回。原因很簡單,當時國家已經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建設需要一大批知識分子,而當時全國只有區區20萬名大學生。 就這樣,袁隆平痛失了兩次絕好的改寫人生的機會。 採訪袁隆平院士的記者,在聽了袁老講述的這兩個故事後,連用了兩個“幸虧”:幸虧當時你沒有被選入國家游泳隊,成為一名專業運動員;幸虧當時國家出臺了新政策,讓你沒有成為一名飛行員。 科研成就: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蹟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瞭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並且育 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 1987年,國家“863”計劃將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袁隆平組成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增產5%~10%,且米質一般都較好,近年的種植面積為6000畝左右。 1997年,他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產雜交水稻形態模式和選育技術路線,開始了“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這是一道世界級難題,透過攻關研究,2000年已實現了第一期大面積示範畝產700公斤的指標,比現有高產雜交稻每畝增產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雲南永勝還創造了畝產高達1137.5公斤的高產新紀錄,第一期超級雜交稻的推廣面積為3000萬畝。 2013年,啟動畝產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攻關。2013年9月29日,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範片“Y兩優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縣羊古坳鄉牛形村實現百畝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2006年,袁隆平提出“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即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力爭用三畝地產出現有四畝地的糧食。 2007年率先在湖南20個縣啟動實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計劃在全國推廣6000萬畝,產出8000萬畝的糧食,等於增加了2000萬畝糧食耕地,可多養活3000多萬人。到2012年,“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專案擴大到在50個縣市區實施,面積為882.2萬畝,增產稻穀達9.62億公斤。截至2012年,累計示範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的貢獻。 2013年9月29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證實,經農業部測產驗收,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攻關的國家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範片“Y兩優900”中稻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 2016年11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以及相關技術專家、測產驗收專家來到興寧,對華南雙季稻年畝產三千斤綠色高效模式攻關專案進行測產驗收。現場實割測得晚稻平均畝產705.68公斤。同樣該攻關模式,2016年7月20日在興寧經過專家組實割測得早稻平均畝產832.1公斤,加上本次實割產量,實現雙季超級稻年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2018年5月22日,位於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的有機覆膜直播試驗示範田進行測產驗收,測得畝產1065.3公斤,創下海南省水稻單產歷史最高紀錄。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奮鬥的故事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於1930年,八十幾歲高齡的他仍然活躍在科研場上,為中國的水稻研究事業做著貢獻。袁隆平的勵志故事充滿了奮鬥和堅持的色彩,不畏艱難,知難而進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貫的原則。“一顆種子改變世界”是對袁隆平所作貢獻最好的詮釋。 這個勵志故事從袁隆平年輕的時候開始講起。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那時國家實行畢業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窮鄉僻壤的安江農業學校當教師,負責教三門課。然而就在這個落後的湖南鄉下,袁隆平度過了人生中最難忘的18年歲月——這些日子裡,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做農業科研,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那個年代的人都深受飢餓的折磨。1960年,嚴重的大饑荒像蝗蟲般掠過中華大地,餓殍遍野,慘不忍睹。袁隆平內心的壯志被激發起來了,他發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種高產的水稻,讓自己的同胞吃飽!當時,科學家都認定水稻雜交沒有優勢,可是倔強的袁隆平不認輸,他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無數次實驗、無數次失敗,都沒有使他氣餒。終於,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袁隆平堅守一個夢想的故事 如果不是錯失了兩次機會,“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人生,也許會被完全改寫。 袁隆平從小就熱愛游泳,不到10歲時,就敢橫渡長江;16歲時,在武漢讀高中,參加湖北省舉行的游泳比賽,他一舉獲得漢口賽區男子100米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考上西南農業大學後,他是全校的游泳冠軍。一次,西南賽區進行遊泳選拔賽,前三名,將被選入國家游泳隊,成為專業游泳運動員。很可惜,這一次,袁隆平只獲得了第四名,因一名之差而落選。袁隆平錯失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機會再一次向袁隆平招手。大學快畢業那年,部隊招收空軍飛行員。當時,全校報名的人數達到了800人,經過嚴格的體檢,最後,只有8人通過了全部的36項指標測試,袁隆平幸運地成為其中之一。可是,在即將進入空軍預備班之前的慶祝八一建軍節晚會上,袁隆平和他的同學們被告知,大學生一律被退回。原因很簡單,當時國家已經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建設需要一大批知識分子,而當時全國只有區區20萬名大學生。 就這樣,袁隆平痛失了兩次絕好的改寫人生的機會。 採訪袁隆平院士的記者,在聽了袁老講述的這兩個故事後,連用了兩個“幸虧”:幸虧當時你沒有被選入國家游泳隊,成為一名專業運動員;幸虧當時國家出臺了新政策,讓你沒有成為一名飛行員。 科研成就: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蹟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瞭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並且育 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 1987年,國家“863”計劃將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袁隆平組成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增產5%~10%,且米質一般都較好,近年的種植面積為6000畝左右。 1997年,他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產雜交水稻形態模式和選育技術路線,開始了“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這是一道世界級難題,透過攻關研究,2000年已實現了第一期大面積示範畝產700公斤的指標,比現有高產雜交稻每畝增產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雲南永勝還創造了畝產高達1137.5公斤的高產新紀錄,第一期超級雜交稻的推廣面積為3000萬畝。 2013年,啟動畝產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攻關。2013年9月29日,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範片“Y兩優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縣羊古坳鄉牛形村實現百畝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2006年,袁隆平提出“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即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力爭用三畝地產出現有四畝地的糧食。 2007年率先在湖南20個縣啟動實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計劃在全國推廣6000萬畝,產出8000萬畝的糧食,等於增加了2000萬畝糧食耕地,可多養活3000多萬人。到2012年,“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專案擴大到在50個縣市區實施,面積為882.2萬畝,增產稻穀達9.62億公斤。截至2012年,累計示範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的貢獻。 2013年9月29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證實,經農業部測產驗收,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攻關的國家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範片“Y兩優900”中稻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 2016年11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以及相關技術專家、測產驗收專家來到興寧,對華南雙季稻年畝產三千斤綠色高效模式攻關專案進行測產驗收。現場實割測得晚稻平均畝產705.68公斤。同樣該攻關模式,2016年7月20日在興寧經過專家組實割測得早稻平均畝產832.1公斤,加上本次實割產量,實現雙季超級稻年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2018年5月22日,位於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的有機覆膜直播試驗示範田進行測產驗收,測得畝產1065.3公斤,創下海南省水稻單產歷史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