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腦袋大智慧

    不同的··一個是首腦會議(全方位的)··一個是金融會議··

    G8

    八國集團首腦會議 (G8 Summit)由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變而來,與會八國也被稱為八國集團。八國是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

    [編輯本段]歷史:

    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國家經濟形勢嚴重惡化,先後發生了“美元衝擊”、“石油衝擊”和世界性經濟危機。為了共同研究世界經濟形勢,協調各國政策,重振西方經濟,在法國總統德斯坦的倡議下,法國、美國、聯邦德國、日本、英國、義大利等六國領導人於1975年11月在法國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舉行了首次最高階經濟會議。

    1976年6月在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舉行第二次會議時,增加了加拿大,形成七國集團,也被稱為“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此後,七國首腦會議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了下來,每年一次輪流在各成員國召開。從1977年起,歐洲共同體(1994年後為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也應邀參加會議。

    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最初以討論經濟問題為宗旨,故也稱“七國經濟最高階會議”。從1975年至1979年的前5次會議都是以經濟問題為主要議題,討論了諸如失業、通貨膨脹、能源和貿易等問題,協調了成員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成員國之間的經濟關係。但從80年代初開始,各國間經濟矛盾加劇,經濟方面的協議常常難以取得有效的結果,加之國際形勢的變化和發展,政治問題也逐漸成為會議的重要議題。

    1991年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1992年和1993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都應邀同與會的七國首腦在會後舉行會晤。1994年第20次會議時,葉利欽正式參加政治問題討論,形成了“7+1”機制。1997年在美國丹佛舉行七國首腦會議時,克林頓總統作為東道主邀請葉利欽以正式與會者的身份“自始至終”參加會議,並首次與七國集團首腦以“八國首腦會議”的名義共同發表“最後公報”。從此,延續了23年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化為“八國首腦會議”(也被稱為“八國集團”),“7+1”的模式結束,八國首腦會議體制形成。不過,在經濟問題上依然保持七國體制。

    八國名字簡記如下:加(加拿大)、鵝(俄羅斯)、日(日本)、鷹(英國),沒(美國)、法(法國)、得(德國)、意(義大利)。

    [編輯本段]近年大事:

    2000年7月21日至23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日本沖繩縣名護市舉行。會議討論了全球資訊產業發展不平衡、減免貧窮國家債務、防止地區衝突、防治傳染病等國際社會所面臨的問題。22日八國領導人發表《全球資訊社會沖繩憲章》,旨在促進資訊通訊技術發展,建設全球資訊化社會。

    2001年7月20日至22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義大利熱那亞舉行。本次峰會的議題圍繞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放慢和世界貧困問題展開。全球艾滋病健康基金和熱那亞非洲計劃,是此次峰會的兩項主要的內容。

    2002年6月26日至27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加拿大卡納納斯基斯召開,非洲發展問題成為重要議題。這次首腦會議集中商討援助非洲問題、反對恐怖主義問題、中東和平問題以及世界經濟形勢等主要議題。

    2004年6月8日至10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美國佐治亞州召開。峰會的主題為“自由與合作通向繁榮和安全”,儘管世界經濟和油價問題是國際關注的重點,但美國力主討論伊拉克重建、中東國家改革以及非洲安全問題。美在此次峰會上正式推出“大中東計劃”。

    2005年7月6日至8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英國蘇格蘭召開。今年峰會的兩大議題是援助非洲和改善環境。八國集團同意分別向非洲和巴勒斯坦提供500億美元和30億美元援助。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7日上午在英國蘇格蘭出席八國集團同中、英巴、南、墨領導人對話會。

    2007年6月6日,八國集團首腦峰會在德國海利根達姆舉行。八國峰會有三大議題:關注氣候變暖、全球化與自由貿易以及非洲發展問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對話會。

    2008年7月7日-9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日本洞爺湖召開,作為東道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9號召開新聞釋出會,稱八國領導人在應對全球通貨膨脹、油價、糧價上漲和氣候變化上達成了共識。但並沒有取得多少突破。

    G20

    (Group of 20,也有人稱為G21、G22及G20+)是在2003年8月20日確立的發展中國家的集體性稱呼,這個集團是在第五次的部長級世界貿易組織(WTO)會議時首次出現,該次會議在墨西哥的坎昆(Cancún)召開,日期為2003年9月10日—2003年9月14日。

    此一詞創的淵源可回溯到2003年6月,來自巴西、印度及南非的外交部長共同簽署了一份宣告,即《巴西利亞宣告》,該宣告中表示:“…主要的貿易伙伴仍必須卸除他們國家中較弱競爭項的貿易保護顧慮…並強調這對現有回合的貿易協商談判來說將極為重要,尤其是對推翻貿易保護政策及貿易扭曲實施…此外巴西、印度及南非也決議推行他們所提倡的貿易自由化。”

    雖然如此,但G-20一詞的“正式”出現是在2003年8月13日的一份文字發表迴應中,這是一份由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ies,EC)與美國針對坎昆與會的部長所提出的農產品共同提案。到了2003年8月20日,一份由20個國家所簽署的檔案,之後並重新發布,成為9月4日的昆坎部長及檔案,此 份檔案針對之前歐盟與美國的農產品提案提出另一個可行的替換框架(Framework),此檔案標示著是由G-20所訂立。

    集團的最初是以2003年8月20日在檔案上籤署的國家為主,之後又有許多次變動,也因此產生了G-21或G-22等其他稱詞,一直到最後才定為G-20,以檔案制訂當日為依據。

    在貿易協商中,這個集團催促富有國家終止對農場主的補貼,並且在他們所屬的農業專案上反對自由化。G-20擁有全球65%的人口、72%的農場主以及22%的農作物輸出。

    自從該次的提創,團體的會員也有所變動,之前的會員有: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薩爾瓦多、秘魯、土耳其。

    此外,G-20的核心會員主要有四個國家:中國、印度、巴西、以及南非,此也經常合稱為G4集團(G4 bloc)。

    G20成員國創始

    二十國集團 (Group 20) 是1999年9月25日由八國集團的財長在華盛頓宣佈成立的。

    二十國集團標誌

    宗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購平板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