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改編自德國同名暢銷小說,故事講述的是一段不可磨滅的忘年戀,一個15歲少年愛上了一個36歲的電車女售票員。這是一個少年心裡自然發生的事,影片並沒有刻意渲染其中的畸形成分,而注重表現出它像任何真實愛情一樣誠摯動人的一面。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時候,常常就是男孩為女人朗讀,讀希臘神話《ODYSSEY》,也讀《陰謀與愛情》:“當天變長的時候,我讀的時間也長些,為的是在黃昏時才與她上床。當她在我懷裡入睡,我也沉浸在無限的幸福之中。”然後是個謎:女人失蹤了。但謎底奇怪可憐的不知道說什麼好:原來這個女人不識字。但為了掩蓋這個讓她羞恥的事實,她拒絕了原來工作的地方對她的提拔,而卻選擇了參軍以求逃避。只是,那是二戰期間的德國,她進入的是德國軍隊,成了臭名昭著的納粹集中營的女看守。
謎底是以男女主人公一場充滿撕裂感的重逢揭開的。男孩長大,進入大學,主修法律。在他參加第一次法庭實習時,他見到這個他生命中從未停止過懷念和愛的女人。她時被審判的納粹戰犯之一。直到在法庭份上她仍然為掩飾自己時文盲的事作出最後的掙扎,甚至在法官讓她簽字得以確認是否事情由她主使而不惜全盤認下對她的指控,包括大部分不是她乾的事。 最後她被判了終身監禁。命運以這種對他來說既不體面的方式,把她與世界格局餓了——這個曾令她緊張惶恐,不知所措,不可抗拒,但也給過她愛情的世界。某天,她在監獄中受到了男孩為她寄來的磁帶,都是男孩為她朗讀的錄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未中斷,漸漸地她學會了讀寫。終於她要離開監獄了,長大成人也已是中年的男孩說要接她出獄併為她安排好了住處和工作,然而在她所謂能重新獲得自由的前一天,她卻上吊自殺了。
漢娜的這份尊嚴感,一個罪人身上的這份要求,是否可以看作這個民族在滔滔惡名之下,試圖重新找回自己的尊嚴與體面?試圖建立和恢復自己的那份不可侵犯的感覺以及榮譽感?正是這個東西,才成了戰後德華人重建自身和家園的動力?漢娜珍視和維護自己的形象,年輕人幫她一道努力,也就是說,年輕人在參與承擔漢娜的罪責、繼承歷史負擔的同時,也在試圖保護上一代人身上需要保護的那些東西?這些東西將戰前與戰後的德國聯絡了起來,將它們視為一個整體?
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包含了一種撲朔迷離的氣氛,不管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都面臨一些危險,但是故事顯然觸及了它們。這或許是這個故事引起爭議的原因,也是這個故事在前人基礎之上往前邁出的一小步。不能說是辯護——漢娜必須服刑,而是將問題在更加複雜的層面上展開,得到更加複雜、深邃的表述。
人們身處邪惡而不知,阿倫特推薦的方案是“思考”,思考帶有一種陌生的氣味,意味著對於手頭工作的一種“中斷”,一種回望自己的開始。思考將自身一分為二,從而也得以與環境保持距離。透過思考獲得道德生活,這是在極端情況下人們自救的第一步。
從這個角度看來,影片中那個著名細節——漢娜原來是一個文盲,她請別人為自己朗讀是因為自己不認字,除了劇情的意義之外,同時還有某種形而上的象徵意義:在現代社會里,一個不會讀寫的人,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自卑,非常有可能被別人的那些花言巧語牽著走,她無從思考,思考的基本前提(閱讀)她不具備,她同時也是一個道德文盲。
片子拍得很忠實於原著,在表現手法上倒沒有對原書亦步亦趨地效仿,那種跳脫的敘述方式很好地保持了書中疏離和冷靜的基調,沒有刻意用順敘讓觀眾的情緒一點點累積起來然後爆發。對於沒看過書的人來說所謂的事實真相可能還是有點戲劇性的,有點懸疑的感覺,而物件我這種早就讀過原著的人來說就連這點點刺激都消失了。我想無論是作者還是導演的本意都沒有想把這點作為一個吸引人的爆發點,之所以前面從不提及,目的是讓讀者和觀眾從男主角的視角來看問題,來體會,從之前的迷惑不解,到明白以後的震驚,不甘,想要努力,想要爭取,卻又因為對漢娜的悲憫和自己的懦弱而停步,在聽到宣判結果後又對她為自尊付出的代價悲痛。
不值得嗎?委屈嗎?冤枉嗎?就象那個出庭作證的女人的女兒所說的,這所謂的真相又能說明什麼呢?與那麼多無辜的生命比起來,任何理由都是蒼白的,也談不上什麼公平,她也是既沒有意願也沒有資格去原諒的。大奸大惡總是極少數,對無數被裹挾進罪惡時代的普通人來說,對於錯、是與非總是那麼地糾纏不清,只有置身事外不喜歡自省的人才能立場清晰慷慨激昂地指責他們,只要明白自己也無法在時代的洪流裡保持聖人般的純潔,只要承認自己也是有弱點的人,就會象男主角一樣有複雜矛盾萬分痛苦的感受,也就可以理解他為什麼既無法簡單地唾棄漢娜,又始終沒有勇氣去面對和接受她,他不能單純地指責她,另一方面他又何嘗有資格去原諒?他又怎麼敢輕言原諒。
人性的愚笨,人性的執著,人性的荒謬,衝突卻又是那樣的自然,值得同情,甚至是值得尊敬的。道德是沉澱性的歷史從眾審美。由此才有主流和非主流,才有羞恥感和那些所謂的秘密。漢娜熱衷於傾聽朗讀,因為不認識的文字,她對文化的理解,對小說的知曉,都是來自男主的為他錄的磁帶。她對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其實有嚮往越強烈,那種尊嚴真的有點不可理喻,為了保持秘密,她寧願終生監禁。一個美麗而哀傷的愛情故事,一個納粹罪與罰的故事,一個揹負德國年輕一代與老一輩心結和情感掙扎的嚴肅故事。
《朗讀者》改編自德國同名暢銷小說,故事講述的是一段不可磨滅的忘年戀,一個15歲少年愛上了一個36歲的電車女售票員。這是一個少年心裡自然發生的事,影片並沒有刻意渲染其中的畸形成分,而注重表現出它像任何真實愛情一樣誠摯動人的一面。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時候,常常就是男孩為女人朗讀,讀希臘神話《ODYSSEY》,也讀《陰謀與愛情》:“當天變長的時候,我讀的時間也長些,為的是在黃昏時才與她上床。當她在我懷裡入睡,我也沉浸在無限的幸福之中。”然後是個謎:女人失蹤了。但謎底奇怪可憐的不知道說什麼好:原來這個女人不識字。但為了掩蓋這個讓她羞恥的事實,她拒絕了原來工作的地方對她的提拔,而卻選擇了參軍以求逃避。只是,那是二戰期間的德國,她進入的是德國軍隊,成了臭名昭著的納粹集中營的女看守。
謎底是以男女主人公一場充滿撕裂感的重逢揭開的。男孩長大,進入大學,主修法律。在他參加第一次法庭實習時,他見到這個他生命中從未停止過懷念和愛的女人。她時被審判的納粹戰犯之一。直到在法庭份上她仍然為掩飾自己時文盲的事作出最後的掙扎,甚至在法官讓她簽字得以確認是否事情由她主使而不惜全盤認下對她的指控,包括大部分不是她乾的事。 最後她被判了終身監禁。命運以這種對他來說既不體面的方式,把她與世界格局餓了——這個曾令她緊張惶恐,不知所措,不可抗拒,但也給過她愛情的世界。某天,她在監獄中受到了男孩為她寄來的磁帶,都是男孩為她朗讀的錄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未中斷,漸漸地她學會了讀寫。終於她要離開監獄了,長大成人也已是中年的男孩說要接她出獄併為她安排好了住處和工作,然而在她所謂能重新獲得自由的前一天,她卻上吊自殺了。
漢娜的這份尊嚴感,一個罪人身上的這份要求,是否可以看作這個民族在滔滔惡名之下,試圖重新找回自己的尊嚴與體面?試圖建立和恢復自己的那份不可侵犯的感覺以及榮譽感?正是這個東西,才成了戰後德華人重建自身和家園的動力?漢娜珍視和維護自己的形象,年輕人幫她一道努力,也就是說,年輕人在參與承擔漢娜的罪責、繼承歷史負擔的同時,也在試圖保護上一代人身上需要保護的那些東西?這些東西將戰前與戰後的德國聯絡了起來,將它們視為一個整體?
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包含了一種撲朔迷離的氣氛,不管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都面臨一些危險,但是故事顯然觸及了它們。這或許是這個故事引起爭議的原因,也是這個故事在前人基礎之上往前邁出的一小步。不能說是辯護——漢娜必須服刑,而是將問題在更加複雜的層面上展開,得到更加複雜、深邃的表述。
人們身處邪惡而不知,阿倫特推薦的方案是“思考”,思考帶有一種陌生的氣味,意味著對於手頭工作的一種“中斷”,一種回望自己的開始。思考將自身一分為二,從而也得以與環境保持距離。透過思考獲得道德生活,這是在極端情況下人們自救的第一步。
從這個角度看來,影片中那個著名細節——漢娜原來是一個文盲,她請別人為自己朗讀是因為自己不認字,除了劇情的意義之外,同時還有某種形而上的象徵意義:在現代社會里,一個不會讀寫的人,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自卑,非常有可能被別人的那些花言巧語牽著走,她無從思考,思考的基本前提(閱讀)她不具備,她同時也是一個道德文盲。
片子拍得很忠實於原著,在表現手法上倒沒有對原書亦步亦趨地效仿,那種跳脫的敘述方式很好地保持了書中疏離和冷靜的基調,沒有刻意用順敘讓觀眾的情緒一點點累積起來然後爆發。對於沒看過書的人來說所謂的事實真相可能還是有點戲劇性的,有點懸疑的感覺,而物件我這種早就讀過原著的人來說就連這點點刺激都消失了。我想無論是作者還是導演的本意都沒有想把這點作為一個吸引人的爆發點,之所以前面從不提及,目的是讓讀者和觀眾從男主角的視角來看問題,來體會,從之前的迷惑不解,到明白以後的震驚,不甘,想要努力,想要爭取,卻又因為對漢娜的悲憫和自己的懦弱而停步,在聽到宣判結果後又對她為自尊付出的代價悲痛。
不值得嗎?委屈嗎?冤枉嗎?就象那個出庭作證的女人的女兒所說的,這所謂的真相又能說明什麼呢?與那麼多無辜的生命比起來,任何理由都是蒼白的,也談不上什麼公平,她也是既沒有意願也沒有資格去原諒的。大奸大惡總是極少數,對無數被裹挾進罪惡時代的普通人來說,對於錯、是與非總是那麼地糾纏不清,只有置身事外不喜歡自省的人才能立場清晰慷慨激昂地指責他們,只要明白自己也無法在時代的洪流裡保持聖人般的純潔,只要承認自己也是有弱點的人,就會象男主角一樣有複雜矛盾萬分痛苦的感受,也就可以理解他為什麼既無法簡單地唾棄漢娜,又始終沒有勇氣去面對和接受她,他不能單純地指責她,另一方面他又何嘗有資格去原諒?他又怎麼敢輕言原諒。
人性的愚笨,人性的執著,人性的荒謬,衝突卻又是那樣的自然,值得同情,甚至是值得尊敬的。道德是沉澱性的歷史從眾審美。由此才有主流和非主流,才有羞恥感和那些所謂的秘密。漢娜熱衷於傾聽朗讀,因為不認識的文字,她對文化的理解,對小說的知曉,都是來自男主的為他錄的磁帶。她對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其實有嚮往越強烈,那種尊嚴真的有點不可理喻,為了保持秘密,她寧願終生監禁。一個美麗而哀傷的愛情故事,一個納粹罪與罰的故事,一個揹負德國年輕一代與老一輩心結和情感掙扎的嚴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