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會教育的基本特徵,具體表現在:
第一,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適合統治階級所需要的官吏、牧師或騎士。在封建中國,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傳播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和治國方略,培養能夠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的官吏。在歐洲封建時代,世俗封建教育主要是培養能夠忠於世俗封建主的“騎士”,而僧侶封建教育主要是培養能夠忠於教權的“教士”或“牧師”。歐洲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是由教會來控制。
第二,學校教育既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又具有嚴格的等級性或濃厚的宗教性。教育的等級性就是指在封建統治階級內部,不同官職出身的人的子弟接受不同等級的教育。如在中國唐朝的官學體系中,設有“六學二館”,即弘文館、崇文館、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教育的宗教性主要是歐洲封建教育而言的,教育的宗教性體現了教育的階級性。
第三,教育的內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經典為主。在中國,封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以及根據這些經典所編撰的一些啟蒙讀物,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女兒經》等。在西方,其主要內容就是宗教教義及與之相產的內容,如《聖經》,教父著作,經院哲學家的著作,各種祈禱書、讚美詩、聖詩等。不過,也存在著一些少量的科技教育的內容。例如中國增加一些算學、天文學、醫學等方面的內容。到了唐代,各地建立起一些專科性學校,同時在一些中央部門,如太醫署、太僕寺、司天臺等,也設科招生,培養一些專門人才,達到一定的規模,這在世界範圍內也是最早的。
第四,教育教學方法主要以嚴格的紀律約束為主,輔以個人自學和修行。機械記憶、背誦、體罰是常用的教育教學及管理措施,與此同時,教育者們也非常強調個人的體會和自覺踐行。
第五,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教育體系,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教育經驗,提出了比較豐富的教育教學思想。中國在漢代就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學體系,還有私學系統,私學不僅有啟蒙教育,而且還有高等教育。在官學和私學之外,還有書院和社學。在中世紀的歐洲,教會也創辦了大量的、各種層次和型別的的學校,如教區學校、主教學校、修道院學校以及教會大學。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文章和專著有:中國的《學記》、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韓愈的《師說》和《進學解》、程端禮的《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和黃宗羲的《學校》等等。西方的傑羅姆的《致萊塔的信》、本篤的《本篤規程》、伊西多的《辭源》等。
古代封建社會教育的基本特徵,具體表現在:
第一,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適合統治階級所需要的官吏、牧師或騎士。在封建中國,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傳播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和治國方略,培養能夠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的官吏。在歐洲封建時代,世俗封建教育主要是培養能夠忠於世俗封建主的“騎士”,而僧侶封建教育主要是培養能夠忠於教權的“教士”或“牧師”。歐洲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是由教會來控制。
第二,學校教育既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又具有嚴格的等級性或濃厚的宗教性。教育的等級性就是指在封建統治階級內部,不同官職出身的人的子弟接受不同等級的教育。如在中國唐朝的官學體系中,設有“六學二館”,即弘文館、崇文館、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教育的宗教性主要是歐洲封建教育而言的,教育的宗教性體現了教育的階級性。
第三,教育的內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經典為主。在中國,封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以及根據這些經典所編撰的一些啟蒙讀物,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女兒經》等。在西方,其主要內容就是宗教教義及與之相產的內容,如《聖經》,教父著作,經院哲學家的著作,各種祈禱書、讚美詩、聖詩等。不過,也存在著一些少量的科技教育的內容。例如中國增加一些算學、天文學、醫學等方面的內容。到了唐代,各地建立起一些專科性學校,同時在一些中央部門,如太醫署、太僕寺、司天臺等,也設科招生,培養一些專門人才,達到一定的規模,這在世界範圍內也是最早的。
第四,教育教學方法主要以嚴格的紀律約束為主,輔以個人自學和修行。機械記憶、背誦、體罰是常用的教育教學及管理措施,與此同時,教育者們也非常強調個人的體會和自覺踐行。
第五,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教育體系,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教育經驗,提出了比較豐富的教育教學思想。中國在漢代就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學體系,還有私學系統,私學不僅有啟蒙教育,而且還有高等教育。在官學和私學之外,還有書院和社學。在中世紀的歐洲,教會也創辦了大量的、各種層次和型別的的學校,如教區學校、主教學校、修道院學校以及教會大學。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文章和專著有:中國的《學記》、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韓愈的《師說》和《進學解》、程端禮的《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和黃宗羲的《學校》等等。西方的傑羅姆的《致萊塔的信》、本篤的《本篤規程》、伊西多的《辭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