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日;‘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賞析
本文透過記述孔子和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次談話,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後教”“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說過:“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顏淵》,國家糧食充足,軍備充足,百姓就對政府有信心了)“既富矣”,再“教之”。(《論語·子路》,意思是說先要使百姓富裕起來,然後去教育他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憑藉道德來誘導他們,用禮教來使他思想行為一致,人民就會有廉恥,而且人心歸服)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言志的具體內容雖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先富後教,禮樂治國。孔子對他們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哂笑子路,不是認為他的政治主張不對,而是用委婉的態度批評“其言不讓”。曾皙的話似乎與政治無關,但他描繪的是一個太平社會的縮影,即形象化了的禮樂之治的盛世,所以深受孔子的讚揚。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禮樂治國”實際上是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後教"的思想,就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我們對於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盤繼承,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
本文雖然是語錄體,但人物的語言能鮮明表現其性格特徵,少量的行動描寫,也能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神情。孔子的謙和,子路的粗豪率直,冉有和公西華的謙謹,曾皙的雍容飄灑,都躍然紙上。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日;‘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賞析
本文透過記述孔子和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次談話,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後教”“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說過:“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顏淵》,國家糧食充足,軍備充足,百姓就對政府有信心了)“既富矣”,再“教之”。(《論語·子路》,意思是說先要使百姓富裕起來,然後去教育他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憑藉道德來誘導他們,用禮教來使他思想行為一致,人民就會有廉恥,而且人心歸服)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言志的具體內容雖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先富後教,禮樂治國。孔子對他們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哂笑子路,不是認為他的政治主張不對,而是用委婉的態度批評“其言不讓”。曾皙的話似乎與政治無關,但他描繪的是一個太平社會的縮影,即形象化了的禮樂之治的盛世,所以深受孔子的讚揚。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禮樂治國”實際上是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後教"的思想,就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我們對於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盤繼承,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
本文雖然是語錄體,但人物的語言能鮮明表現其性格特徵,少量的行動描寫,也能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神情。孔子的謙和,子路的粗豪率直,冉有和公西華的謙謹,曾皙的雍容飄灑,都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