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155567858320

    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即船艙。其中,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它不僅可以開關,而且上面細;“啟窗而觀”,還有“雕欄相望”,更顯出雕刻家構思的巧妙。 介紹船頭部分,寫舟上游覽者——蘇軾、黃魯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這一層對錶現雕品的主題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紹也最為詳細。除了細緻地寫出人物的衣著、姿勢而外,還著意描述了蘇、黃二人泛舟時的心情。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畫卷的美好意境裡,這是何等豁達、放曠的胸襟!至於佛印的“矯首昂視”,則又給人一種灑脫不群的感覺。這就自然成為蘇、黃二人神情的陪襯,使畫面顯得不單調。 介紹船尾部分,寫舟子的表情和動作。兩個舟子的神情也“不屬”:一個“若嘯呼狀”,很悠閒自在;一個“視端容寂”,是很專注的樣子。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鬆、愉悅的氣氛,跟船頭的情景互紹了題名和篆章,以“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再次顯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藝。題名用黑色,篆章用紅色,對照鮮明,於此可見雕刻家的細心。 最後總括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核舟記2至5段譯文: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約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刻著)用箬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船艙)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它,就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鬍子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坐在右邊,魯直坐在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軸字畫手卷。東坡的右手拿著手卷的右端,左手撫摸著魯直的背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緊靠著的兩膝,都隱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裡。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胸露懷,抬頭仰望,神情跟蘇、黃不類似。(他)平放著右膝,彎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而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一串)念珠挨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擺著一個船槳。船槳的左右兩旁各有一個撐船的人。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髮髻,仰著臉,左手倚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好像在大聲喊叫的樣子。在左邊的人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撫摸著爐子,爐上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視著茶壺,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的聲音似的。 船的底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作者的名字,寫的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又刻了一個篆字的圖章,寫的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做好應急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