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程式設計師小葛

    網際網路+被提出了很多年了,最早的話,要追溯到2012年11月易觀第五屆移動網際網路博覽會,易觀國際董事長/CEO於揚第一次提出了“網際網路+”的概念。隨後,不同的人也曾經提到過“網際網路+”的概念,但是真正讓所有人都熟知,則是在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華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的“網際網路+”的行動計劃。

    我們人人都在使用著網際網路,但其實很多人對網際網路還是停留在使用上,並沒有深入的去了解、去研究網際網路。

    其實,現在的網際網路行業已經不再是以前的網際網路了,曾經我們所謂的純網際網路行業是什麼呢?

    就好像QQ、網易門戶一樣,只是一個資訊的傳遞媒介,只是讓人能夠參與到網際網路的活動中去。但是,現在的網際網路已經早就不同了,要說網際網路+,其實我們早就在做網際網路+了,只是部分人沒有意識到而已。

    就好像馬雲所說的一樣,未來是屬於那些能夠用好網際網路的企業的。

    如何才能讓實體和網際網路很好的結合呢?

    對於不同的行業,答案是不同的。因為不同的行業,有不同行業的特點,而網際網路的特點就是極大的縮簡訊息傳遞的時間和空間。

    舉個簡單的例子:電商。

    電商其實也是一種網際網路+,網際網路+零售。

    以前,我們買東西,需要走到店鋪中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然後付錢,再帶回家。這個過程需要消費者走一段路,消耗一定的時間。

    電商出現以後,我只需要開啟電腦或者手機,看中什麼商品後直接下單支付,快遞就會將商品送到我家門口,節約了消費者曾經需要空間移動的時間。為了達到商品送上門,就必須有快遞的存在,因此,電商就讓快遞行業繁榮了,而快遞也就被動的連線上了網際網路,形成了網際網路+快遞。

    在這個例子中,電商其實是網際網路公司去創新實現的,而曾經的零售業中,如果發現電商的優勢,早早的進入電商的領域,這些零售企業是活下來了的。但是,大部分的零售商並沒有察覺到電商的衝擊,還是不願意進入網際網路領域,就被淘汰了。

    這是一種由網際網路企業發起,整合線下資源的網際網路+模式,這種模式現在再要開展已經很難了,因為各行各業都已經築起了非常高的壁壘,而且也有了網際網路意識,不會再有一個阿里這樣的企業能夠出現了。

    而這個例子中的快遞呢?

    其實是被動的,快遞本就存在,只是一直沒有一個機遇讓他壯大。當電商出現以後,快遞的發運量逐年的上升。快遞行業中的部分企業發現了他們的絕大部分訂單都來源於電商平臺,於是,他們自己就開始轉型,開始擁抱網際網路,主動的接入到電商平臺,為電商平臺提供支援。

    這是一種由傳統企業發起,發現網際網路商機,然後形成網際網路+的一種模式。當然,這種方式比較被動,現在這種可能依舊存在,作為傳統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機遇,然後抓住機遇。

    但傳統企業也有一個躁動的心,時常想著能夠自己成為行業領頭羊

    因為,等待太辛苦,所以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開始主動的進入網際網路領域。

    但是,傳統行業中,有非常多的重資產行業,這些重資產行業要做一個網際網路產品是輕而易舉的。因為畢竟網際網路是一個輕資產行業,對於這些傳統企業來說,投入不大,失敗了也沒關係。於是,大家就開始各做各的。

    這其實就違背了網際網路+中的一些原則:融合、網狀、生態圈。

    網際網路是破除時間空間的利器,也是破除企業之間隔閡的利器,如果每個企業能夠使用統一的平臺,相互的匯聚在一起,讓企業與企業之間能夠無縫的銜接,這樣,才能讓網際網路+的效果最大化。

    各自為政,各自做各自的,最終的結果,並不是網際網路+,而只是讓企業多了一個軟體,一個網站而已。

    要想讓實體和網際網路更好的結合,我們就必須?

    一種情況就是,這個實體足夠大,可以作為行業的代表,整合行業內外的各種資源,透過網際網路將這些資源彙總,然後分享給所有的業內的企業。

    如果不夠大,沒有號召力,很難能夠完成資源的整合,形成行業的生態圈。

    如果沒有分享的精神,只想著整合後自己賺錢,那麼也不會形成良性的迴圈,最後只能分崩離析。

    或者,是第一個比較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企業,來進行行業內外的資源整合,為這些企業提供各種網際網路的服務,這樣,也可能有效的實現網際網路+實體的設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雨綺說自己能佔領電視劇市場,你覺得可能性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