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康時報直播

    溼邪是中醫裡很常見的致病因素,它的形成有外部環境和人體內部原因。比如現在中國進入了暑伏季節,溼度大,這樣的氣候下我們人體最直接的感覺就是熱和溼,這是溼邪形成的外因。人體溼邪形成的內部因素也有很多,如過量飲水,運動量不足,喜歡吃肥甘厚味等,這導致體內脾胃運化失常,就產生了內溼。

    大家可以透過一些小方法來辨識“溼氣”,從而調整生活習慣,防患疾病。溼氣重的人會出現四肢睏倦、頭重乏力,胸悶不舒、大便黏膩等表現。

    因此,辨識“溼邪”的第一個方法就是自我感覺。

    比如即使您睡眠時間很充分了,但起床後還總覺得很困卷、乏力、覺得頭沉、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東西在裹著,懶得動彈,那麼,就要懷疑身體裡是不是有溼氣了。中醫裡講“溼重如裹”,就很準確的形容了溼氣重的症狀,這就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幹的衣服一樣,很不舒服。

    第二個方法是觀察大便。如果每次排大便都黏膩不爽快,衝馬桶總衝不乾淨,總有一些黏在馬桶壁上,那麼也說明體內可能有溼。

  • 2 # 上善若水125944379

    外溼,也稱傷溼,溼邪在表,症見惡寒,發熱,汗出熱不退,頭身沉重,胸口悶,口不渴。

    溼痺:症見肢節痠痛沉重,痛處固定,甚至腫脹麻木。

    內溼:影響脾臟健運功能,可見胸膈滿悶,頭暈眩,脘腹痞滿,不思飲食,噁心嘔吐,四肢沉重,便溏,亦見小便不利,淋濁,婦女帶下等。

  • 3 # 梅竹凌心

    三伏天正是“天暑下迫,地熱上蒸”的夏季,空氣中溼度加大,我們體內的溼氣也容易隨之增多。中醫中所說的溼邪是我們身體內多餘而沒有及時排出的水分,除了由於季節氣候潮溼,居住環境潮溼(如海邊、臨水而居)、還有我們平日裡淋雨、涉水等外因所致以外,身體內部失調也會讓我們受溼氣困繞。溼濁內生稱為“內溼”或“脾虛生溼”,主要是由於脾運化水液功能障礙,使得水溼痰飲內生,蓄積停滯於體內的狀態。中醫認為內溼由脾、肺、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尤其是脾失健運,水津不布,滯留體內而生溼所致。

    溼邪有重濁、粘滯、趨下的特性。“重”是沉重的意思,如溼氣重的人常常頭重如裹、周身沉重、四肢無力懶動等,正是《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因於溼,首如裹”;粘滯是指給人以粘膩不爽之感,如小便不暢,大便粘滯不爽等,另外也指病程比較長,纏綿難愈;趨下則是指溼邪病多見人體下部出現症狀,如下肢水腫,帶下淋漓不斷、陰囊潮溼等,這就是《素問.太陰陽明論》中所說“傷於溼著,下先受之”。所以三伏溼重,人體受溼邪困繞有以下顯著訊號:1)舌頭胖大,舌頭邊緣有鋸齒(我們常稱此為齒痕舌);2)大便溏稀,粘到馬桶上難衝乾淨;3)四肢無力、體重懶得動,精神疲憊;4)下肢水腫,白帶增多,陰囊潮溼;5)溼疹。

    排溼方法有很多,如運動發汗(要注意微微出汗即可,不可追求大汗淋漓,以免傷氣)穴位按摩、拔罐、刮痧、泡腳(生薑、花椒、艾草煮水)、飲食祛溼等等。也要注意生活中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習慣可能是助溼“利器”,如貪吃雪糕、冰淇淋等寒涼飲品,易損傷脾氣生溼;手邊不離冰鎮啤酒以作解渴之物,這涼和酒都助溼邪;還有甜食少吃益脾,多吃則會駐溼噢;頭髮溼著睡覺也容易溼邪侵入,所以洗過頭髮,睡前一定要吹乾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扣籃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