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原因,拉攏梁孝王劉武。以梁國為護衛長安的屏障牽制吳王劉濞北進,後來這一舉措被周亞夫運用的爐火純青,吳王劉濞攻打梁國時,梁王幾次向周亞夫、漢景帝、竇太后求援,可最後都被周亞夫回絕,最後梁王劉武依然困守大梁城三個月,硬生生的把吳王劉濞的大軍,阻擋在了梁國,而周亞夫也順利的將吳王劉濞其他的黨羽一一殲滅,這其中梁王劉武的功績最大。
第二個原因,重用周亞夫。漢景帝在絕頂削藩之前,曾經問自己的老師晁錯,這削藩何人能為統帥,震懾諸王,晁錯說:“周亞夫可當”,漢景帝此時突然想起,漢文帝的臨終遺言:“若有事,找亞夫”,於是漢景帝開始重用周亞夫,七國之亂爆發之時,漢景帝毫不猶豫的命令周亞夫平叛,這也是因為漢景帝和晁錯,早以為削藩做好了準備,後來七國之亂平定,周亞夫居首功。
第二個原因,殺晁錯,揭穿了吳王劉濞“清君側”的真實野心。漢景帝在晁錯的提議下,拉攏了梁王,重用了周亞夫,但七國之亂的爆發,還是讓漢景帝心有餘悸,因為吳王劉濞聯合七國起兵作亂的旗號就是:“殺晁錯,清君側”,這打了漢景帝一記耳光,削藩本就是晁錯提出來的,而且漢景帝也是堅決要削藩的,可是現在七國之亂的導火索就是晁錯,現在又有不少人大臣呼應吳王劉濞,向漢景帝進言殺晁錯,而當時漢景帝也一直是袒護晁錯的,可惜的是晁錯聰明反被聰明誤,他提議讓漢景帝御駕親征,而自己鎮守京師,這觸犯了漢景帝的底線,於是有不少人說晁錯圖謀不軌,漢景帝開始懷疑晁錯了。
可惜的是還沒完,晁錯一心想致吳國國相袁盎於死地,幾次彈劾袁盎,這件事情漢景帝是心知肚明。正當七國之亂一發不可收拾,群眾都責備漢景帝誤信晁錯之言,不應該削藩時,漢景帝召見了自己的表兄弟竇嬰,問他有何良策平定七國之亂,竇嬰於是舉薦袁盎向漢景帝陳說利害,要求漢景帝殺了晁錯,便可讓七國聯軍退兵,因為七國聯軍起兵的旗號就是“殺晁錯,清君側”,只要晁錯一死,七國自會罷兵,漢景帝相信了,可晁錯死後,袁盎立刻向吳王劉濞彙報此事,但吳王劉濞沒有見他,反而把他關押了起來,可想而知,袁盎主張殺晁錯,也是為了自己。有人說漢景帝糊塗,竟然相信袁盎的話,殺了自己的老師,其實漢景帝相信的不是袁盎,而是竇嬰,竇嬰是漢景帝生母竇太后的親侄子,而袁盎是竇嬰舉薦的,漢景帝相信竇嬰是不會害他的,但他過於高估了竇嬰的識人之能,晁錯死後,漢景帝后悔不已,經常責怪竇嬰不應該向他舉薦袁盎,而漢景帝的意思就是,晁錯其實是被竇嬰害死的,如果袁盎不是竇嬰舉薦的人,漢景帝是不會輕易做出決定的,晁錯死後,袁盎亦被漢景帝冷落,但害死晁錯的真正元兇竇嬰,依然身居高位,晁錯死後,竇嬰立刻被提拔為大將軍。
第三個原因,任用竇嬰為大將軍,駐守滎陽,監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為周亞夫平叛爭取時間,七國之亂後,周亞夫居首功,竇嬰為第二功臣,所有列侯都不敢與條侯周亞夫、魏其侯竇嬰平起平坐。漢景帝的這一舉措與拉攏梁王的舉措,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初周公平定三監之亂,任命姜子牙鎮守東方戰場,牽制住武庚在東方的盟軍,為東征大軍殲滅三監的主力軍隊,爭取時間。晁錯死後,漢景帝並不是毫無作為,吳、楚等七國反叛,漢景帝考察到皇族成員和竇姓諸人沒有誰像竇嬰那樣賢能的了,於是就召見竇嬰。竇嬰入宮拜見,堅決推辭,藉口有病,不能勝任。竇太后至此也感到慚愧。於是漢景帝就說:“天下正有急難,你怎麼可以推辭呢?”於是便任命竇嬰為大將軍,賞賜給他黃金千斤。這時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都退職閒居在家,竇嬰就向漢景帝推薦起用他們。竇嬰駐守滎陽時,監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等到七國的叛亂全部被平定之後,漢景帝就賜封竇嬰為魏其侯。這時那些遊士賓客都爭相歸附魏其侯。漢景帝時每次朝廷討論軍政大事,所有列侯都不敢與條侯周亞夫、魏其侯竇嬰平起平坐。
第四個原因,與匈奴和親,避免匈奴單于,趁七國之亂時,入侵中原,事實證明,吳王劉濞的確曾與匈奴人結盟,但後來匈奴並未乘虛而入。
漢景帝用三個月時間就平定了七國之亂,足以和周公用三年時間平定三監之亂,相媲美!
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時,手下大將只有周亞夫和竇嬰兩人,而周公平定三監之亂手下大將如雲,如老太師姜子牙、太保召公、太傅畢公、大將呂伋等人,老太師姜子牙獨自一人鎮守東方戰場,太保召公、太傅畢公、大將呂伋等人,輔佐周公旦主攻西方戰場,東西夾擊,用了三年時間,方平定三監之亂,不得不說這場戰役有多麼的慘烈,相比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景帝比周公旦輕鬆多了,雖然漢景帝身邊缺乏像姜子牙、召公、畢公、呂伋等能臣戰將,但他重用周亞夫、竇嬰,拉攏梁王,等一系列舉措,表明漢景帝對七國之亂的爆發是做了準備的。
第一個原因,拉攏梁孝王劉武。以梁國為護衛長安的屏障牽制吳王劉濞北進,後來這一舉措被周亞夫運用的爐火純青,吳王劉濞攻打梁國時,梁王幾次向周亞夫、漢景帝、竇太后求援,可最後都被周亞夫回絕,最後梁王劉武依然困守大梁城三個月,硬生生的把吳王劉濞的大軍,阻擋在了梁國,而周亞夫也順利的將吳王劉濞其他的黨羽一一殲滅,這其中梁王劉武的功績最大。
第二個原因,重用周亞夫。漢景帝在絕頂削藩之前,曾經問自己的老師晁錯,這削藩何人能為統帥,震懾諸王,晁錯說:“周亞夫可當”,漢景帝此時突然想起,漢文帝的臨終遺言:“若有事,找亞夫”,於是漢景帝開始重用周亞夫,七國之亂爆發之時,漢景帝毫不猶豫的命令周亞夫平叛,這也是因為漢景帝和晁錯,早以為削藩做好了準備,後來七國之亂平定,周亞夫居首功。
第二個原因,殺晁錯,揭穿了吳王劉濞“清君側”的真實野心。漢景帝在晁錯的提議下,拉攏了梁王,重用了周亞夫,但七國之亂的爆發,還是讓漢景帝心有餘悸,因為吳王劉濞聯合七國起兵作亂的旗號就是:“殺晁錯,清君側”,這打了漢景帝一記耳光,削藩本就是晁錯提出來的,而且漢景帝也是堅決要削藩的,可是現在七國之亂的導火索就是晁錯,現在又有不少人大臣呼應吳王劉濞,向漢景帝進言殺晁錯,而當時漢景帝也一直是袒護晁錯的,可惜的是晁錯聰明反被聰明誤,他提議讓漢景帝御駕親征,而自己鎮守京師,這觸犯了漢景帝的底線,於是有不少人說晁錯圖謀不軌,漢景帝開始懷疑晁錯了。
可惜的是還沒完,晁錯一心想致吳國國相袁盎於死地,幾次彈劾袁盎,這件事情漢景帝是心知肚明。正當七國之亂一發不可收拾,群眾都責備漢景帝誤信晁錯之言,不應該削藩時,漢景帝召見了自己的表兄弟竇嬰,問他有何良策平定七國之亂,竇嬰於是舉薦袁盎向漢景帝陳說利害,要求漢景帝殺了晁錯,便可讓七國聯軍退兵,因為七國聯軍起兵的旗號就是“殺晁錯,清君側”,只要晁錯一死,七國自會罷兵,漢景帝相信了,可晁錯死後,袁盎立刻向吳王劉濞彙報此事,但吳王劉濞沒有見他,反而把他關押了起來,可想而知,袁盎主張殺晁錯,也是為了自己。有人說漢景帝糊塗,竟然相信袁盎的話,殺了自己的老師,其實漢景帝相信的不是袁盎,而是竇嬰,竇嬰是漢景帝生母竇太后的親侄子,而袁盎是竇嬰舉薦的,漢景帝相信竇嬰是不會害他的,但他過於高估了竇嬰的識人之能,晁錯死後,漢景帝后悔不已,經常責怪竇嬰不應該向他舉薦袁盎,而漢景帝的意思就是,晁錯其實是被竇嬰害死的,如果袁盎不是竇嬰舉薦的人,漢景帝是不會輕易做出決定的,晁錯死後,袁盎亦被漢景帝冷落,但害死晁錯的真正元兇竇嬰,依然身居高位,晁錯死後,竇嬰立刻被提拔為大將軍。
第三個原因,任用竇嬰為大將軍,駐守滎陽,監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為周亞夫平叛爭取時間,七國之亂後,周亞夫居首功,竇嬰為第二功臣,所有列侯都不敢與條侯周亞夫、魏其侯竇嬰平起平坐。漢景帝的這一舉措與拉攏梁王的舉措,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初周公平定三監之亂,任命姜子牙鎮守東方戰場,牽制住武庚在東方的盟軍,為東征大軍殲滅三監的主力軍隊,爭取時間。晁錯死後,漢景帝並不是毫無作為,吳、楚等七國反叛,漢景帝考察到皇族成員和竇姓諸人沒有誰像竇嬰那樣賢能的了,於是就召見竇嬰。竇嬰入宮拜見,堅決推辭,藉口有病,不能勝任。竇太后至此也感到慚愧。於是漢景帝就說:“天下正有急難,你怎麼可以推辭呢?”於是便任命竇嬰為大將軍,賞賜給他黃金千斤。這時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都退職閒居在家,竇嬰就向漢景帝推薦起用他們。竇嬰駐守滎陽時,監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等到七國的叛亂全部被平定之後,漢景帝就賜封竇嬰為魏其侯。這時那些遊士賓客都爭相歸附魏其侯。漢景帝時每次朝廷討論軍政大事,所有列侯都不敢與條侯周亞夫、魏其侯竇嬰平起平坐。
第四個原因,與匈奴和親,避免匈奴單于,趁七國之亂時,入侵中原,事實證明,吳王劉濞的確曾與匈奴人結盟,但後來匈奴並未乘虛而入。
漢景帝用三個月時間就平定了七國之亂,足以和周公用三年時間平定三監之亂,相媲美!
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時,手下大將只有周亞夫和竇嬰兩人,而周公平定三監之亂手下大將如雲,如老太師姜子牙、太保召公、太傅畢公、大將呂伋等人,老太師姜子牙獨自一人鎮守東方戰場,太保召公、太傅畢公、大將呂伋等人,輔佐周公旦主攻西方戰場,東西夾擊,用了三年時間,方平定三監之亂,不得不說這場戰役有多麼的慘烈,相比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景帝比周公旦輕鬆多了,雖然漢景帝身邊缺乏像姜子牙、召公、畢公、呂伋等能臣戰將,但他重用周亞夫、竇嬰,拉攏梁王,等一系列舉措,表明漢景帝對七國之亂的爆發是做了準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