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通宵煲劇先生
-
2 # 蒙太奇士
要說由小說改編的電影那可太多太多了,可以說是不勝列舉,其中有很多改編的非常成功、非常優秀的作品。但說我最喜歡的一部,也是我認為最經典的一部那就非《英雄兒女》莫屬了(也可能是年齡關係,對老電影情有獨鍾),這部電影相信80後以前的大部分人都看過。
《英雄兒女》是根據巴金的小說《團圓》改編,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一部紅色經典電影,影片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初參加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王成與王芳兩兄妹的英雄故事。
但是對於王成的描述原著裡相對簡單,為了突出主題,電影對“王成”這一形象進行了重新塑造。特級英雄楊根思在解放戰爭時期已經成名,最擅長爆破技術,屢次立功。在北韓戰場上,他帶領一個連守衛某高地,一直堅持到只剩下他一個人,最後抱起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於樹昌所在部隊73師218團,為了配合金城主攻方向作戰,對無名高地之敵進行反擊。戰鬥中,於樹昌與同志們一起衝向敵人。於樹昌面對凶惡的敵人,喊出氣壯山河的偉大聲音:“敵人上了我的地堡頂!開炮!向我開炮!為了勝利,向我開炮!”之後,於樹昌砸碎了步話機,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衝向潮水般湧來的敵人。於樹昌犧牲時年僅22歲。所以王城的形象其實是根據楊根思、於樹昌兩位戰鬥英雄的真實事蹟糅合而成的。
影片中《英雄讚歌》,流傳了幾十年,現在依然魅力不減!
-
3 # 筆名叫曹沫
不請自來。
高中時候粗讀餘華的《活著》,然後到大學,再讀。
只覺得胸口壓了百斤重石,壓的人喘不過氣來。
張藝謀在94年根據該小說拍了同名電影《活著》,由葛優和鞏俐主演,葛優在其中的表演令人歎為觀止,他也憑藉“福貴”一角獲得第4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要注意,第47屆,那時候的戛納不是現在的戛納,現在的戛納跟國內明星的菜市場似的,什麼狗屁倒灶的玩意兒都敢過去蹭個紅毯。
《活著》原著是一部看了以後不敢再看第二遍,但是永遠讓人記憶深刻的作品,沒有華美的辭藻,甚至感覺有些粗糙,但文字的力量重達千鈞,每每想起,只覺得悲哀。
電影版《活著》在跟原著相比,做了一些比較大的改動,比如富貴至少兒女健在,孫子也長大成人,至少,結局圓滿。
而小說,讀到最後,滿目瘡痍。
但是,我之所以認為電影改編的成功,是因為至少電影給了我一絲慰藉,小說卻把人活生生往絕路上逼。
千萬不要在不開心的時候讀《活著》,會受不了。
-
4 # 貓頭影視
題主你好,聊到由小說改編的電影,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是:Fight Club (搏擊俱樂部)
Fight Club的原著是Chuck Palahniuk在1996年發表的處女作,在1997年分別拿下了Pacific Northwest Booksellers Association Award(太平洋西北書商公會圖書獎)和Oregon Book Award for Best Novel(俄勒岡州圖書獎:最佳小說),聽上去好像沒有贏個諾貝爾文學獎那樣有說服力啊。不過看看其他獲獎作家有點嚇一跳:Ursula K. Le Guin也得過這個獎。但話不能這樣說,這裡只是說明,這本原著得到過認可。
而1999年的同名改編電影在影史上的地位,無需我贅述。截至目前為止,IMDb Top 250榜單中,Fight Club以8.8分的成績居第11位。
最後回到電影成功之處,在90分鐘的電影時長裡,讓觀眾跟著主角經歷一次心靈成長。在搏擊俱樂部裡,這次心靈成長的過程是這樣:
電影開始時:諾頓是個沒有精神自由的上班族白領,每天渾渾噩噩,具體表現在失眠、熱愛傢俱消費等等。他一定程度上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嘗試自己解決。然後誤入歧途,每天躲進睪丸癌絕症互勉團體,感受悲傷。結果居然起了一定程度的療效,每天晚上睡得像嬰兒那樣香。中間的電影過程:然後瑪拉闖了進來,無情的揭穿了諾頓。諾頓的方法開始失效,繼續恢復失眠。爾後,泰勒又闖了進來,這個和自己完全相反的男人完全一副酷炫屌炸天的摸樣,泰勒成為了諾頓新的可以依賴的物件,其實相當於,泰勒變成了諾頓找到的第二種進階版的睪丸癌絕症互勉團體。這個強大的泰勒還組建出了一個地下搏擊組織,每天晚上出門幹壞事。電影尾聲階段:人格分裂的祕密終於被揭開。諾頓的方法還沒有失效,因為泰勒還在,但他意識到了泰勒其實是自己在心裡構築的另一個防備圍牆,於是選擇自己擊穿自己,就像瑪拉破壞了自己一開始治療失眠的方法那樣。諾頓舉槍給了自己一顆子彈,泰勒的幻像消失,然後和瑪拉手牽手看大樓被炸,電影結束。就像泰勒用強鹼灼傷諾頓手背時說的那番話一樣,真正的精神自由不依賴於任何事物,甚至包括信仰,“如果上帝拋棄了你,你必須假設上帝不喜歡你,上帝一開始就是討厭你的”,嘗試在雨中高速前進的汽車裡鬆開緊握方向盤的手,因為方向盤和陰陽傢俱、消費主義、銀行、金融、物質這些東西一樣,都無法成為你依賴的物件。
諾頓在自己內心深處其實早就知道這一點,只是他仍然需要分裂出一個泰勒的外殼,供自己做精神依賴。當他最後自己擊穿泰勒這個幻想的時候,也就是諾頓真正實現精神自由的時候,因為他已經連泰勒都不需要了。所以最後他能對瑪拉,trust me,everything will be fine。
真正的精神自由在於精神獨立。接受人生如何絕望都只有你孤獨一人、無處依賴的這個事實和設定,並且對此不再感到恐懼,就是精神真正獨立的時候。而當你的內心堅定、精神獨立,這時的自由對你來說才有完整充足的意義。
我覺得搏擊俱樂部對我而言只是講出了這麼一個樸素的道理而已。但它讓諾頓接受了這樣一次心靈成長,也讓我在以後的生活裡能夠更清醒的收集更多的勇氣去面對人生的每一個艱難之處。最後我建議喜歡這部電影的人可以去看看原著,更深層次的體會這個故事。
-
5 # 歡樂湯
小說改編的電影我真的沒啥映像,但是有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流浪貓鮑勃》
影片由著名導演羅傑.斯波蒂伍德執導,裡面的貓是本色出演、鮑勃,為本片增添了不少亮片和質感,這件事情真實發生在倫敦街頭,詹姆斯、一位落魄的街頭藝人,本來是一位積極的Sunny少年,後來因為家庭破裂,吸毒,自暴自棄,被人們嘲笑,受盡冷落,在快要對生活失去信心的時候,鮑勃出現了。
鮑勃的出現,讓詹姆斯的生活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因為鮑勃受傷了,在給鮑勃醫治的過程中,喚醒了詹姆斯內心的善良,後面對生活的態度認真對待。
導演選中這個題材,就是看中了這一貓一人內心的溫暖,從內心攻克人們的心裡防線,讓現在城市當中生活的人們,看清自己的冷漠與隔閡,愛是人的本能,因為社會的現狀,讓人們漸漸的為自己擋上了一層盔甲。
-
6 # 影子陪你看電影
最喜歡《喬喬的異想世界》
電影改編自作家克里斯汀·勒南斯(Christine Leunens)的小說《鎖閉的天空》。電影獲得了2020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的獎項。
電影講述了二戰時期,十歲的德國小男孩喬喬,最開始是一個狂熱的納粹分子,希特勒的鐵桿粉絲,有一個幻想中的朋友——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偶然一天發現了母親藏在家裡的猶太人,他接受的教育是猶太人頭上有犄角,身上有魚的鱗片,舌頭是蛇的舌頭的怪物。但是他和猶太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觸中,他慢慢放下偏見。同時在母親的引導下,他最終正確認知了納粹主義和戰爭主義。
二戰時期的優秀的戰爭片非常多,但是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並且以喜劇的表現方式去看待戰爭的卻寥寥無幾。電影以孩童的天真視角,看待著“納粹主義”下的德國,輕鬆荒誕的表面之下隱藏著邪惡黑暗,戲謔著的現實。
沒來由的仇恨是源於無知,而當我們放下偏見,會發現我們不過都是人類。猶太人不長犄角,德國小孩只是小孩。
-
7 # 守護星空lm
就個人看過的來說,最喜歡的小說改編電影還是《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盜》(不知這個是不是改編,忘了)當時第一眼看到哈利波特的時候,就深深愛上裡面的魔法世界,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真的非常棒,無論人物,背景,特效都十分贊,尤其喜歡赫敏,當時一度以為赫敏應該會和哈利波特在一起的,沒想到最後和榮恩一起……不過結局也是很不錯的,小說沒看過,但就電影本身就讓人很震撼,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說改編電影。
加勒比海盜,一部魔幻電影系列,裡面的人物形象也是非常深入人心,最喜歡傑克船長那放蕩不羈,智商超群的性格,很酷呀!總是在危難時刻化險為夷。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個人覺得電影改編的還不是很好,比較電視劇來說,個人認為電視劇三生三世更接近小說,人物形象也更接近原著,這個也是小說改編電視劇比較成功的啦。
謝邀請。
-
8 # 天合視界文化
《哈利波特》系列。
J.K羅琳咖啡廳完成的神作,源於作者在快速前進的火車上的一種幻想而後想用手中的筆讓他成為實質。
小說一出版就被搶購一空,大熱領跑。閱讀者眾,粉絲數量驚人。所以後來《哈利波特》系列要拍成電影的時候承載了無數粉絲的喜和憂。後來《哈利波特》的票房證明粉絲的擔心是多餘的。
這個系列的電影從劇情角色到服裝都比較貼合原著,魔幻效果也做的相當不錯,讀者心目中的魔法師世界大約就是這樣的,有趣精彩又險象環生。觀影體驗五顆星,如同置身羅琳筆下的魔法世界。
回覆列表
就目前我看過由小說改編的電影,覺得最棒最喜歡的一定是《頭號玩家》。
《頭號玩家》是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根據恩斯特·克萊恩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個現實生活中無所寄託、沉迷遊戲的大男孩,憑著對虛擬遊戲設計者的深入剖析,歷經磨難,找到隱藏在關卡里的三把鑰匙,成功通關遊戲,並且還收穫了網戀女友的故事。
斯皮爾伯格以前的每一部科幻作品,不管從主題和視覺上,都從來沒讓人失望過。而《頭號玩家》這部影片在視覺方面的呈現,已經用語言不能形容了,讓人看了簡直歎為觀止。開場不久那段賽車戲中各種賽車的碰撞和爆破,還有往後各種精彩鏡頭都讓我產生了“奈何本人沒文化,一句臥槽行天下”的感覺。《頭號玩家》的故事核心極其簡單,可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斯皮爾伯格沒有打算簡單的講完它。影片最精彩的地方莫過於用貫穿整部電影中的各色精彩角色和人物對各種經典的致敬,如果你是一位遊戲玩家,如果你熱愛遊戲,一定會被這些充滿誠意的電影設計煽情到,產生一種“這個我小時候玩過或者看過”的強烈代入感。同時影片傳遞給我們的另一層含義是任何人都不應該逃避生活而遁入網際網路中,這裡面有現實給不了的樂趣。就如《頭號玩家》的結尾所表達的,一個星期有兩天關閉“綠洲”,為的就是體驗和感受真實的生活。